5.4“基本粒子”与恒星演化
同步练习(解析版)
1.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用X光对静止的电子进行照射,照射后电子获得速度的同时,X光的运动方向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下图是X射线的散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频率变大
B.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C.X光散射后与散射前相比,速度将会变小
D.散射后的光子虽然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频率保持不变
2.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叫做德布罗意波。现有一德布罗意波波长为λ1的中子和一德布罗意波波长为λ2的氘核相向对撞后结合成一个氚核,该氚核的德布罗意波波长为
A. B. C. D.
3.关于近代物理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光电效应实验中,一定颜色的可以产生光电效应的光,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
B.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截止频率时不发生光电效应
C.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D.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具有同样的动能时,质子的德布罗意波波长更长
4.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学史的是_______
A.普朗克引入能量子的概念,得出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B.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具有能量
C.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D.汤姆逊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E. 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且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B.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
C.玻尔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各种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D.德布罗意在爱因斯坦光子说的基础上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的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
A.按照德布罗意关于实物粒子波动性的假说,物质波的波长λ=
B.裂变反应中,常用“慢化剂”让裂变产生的快中子减速
C.研究光电效应实验时,所加的电压高于遏止电压时,将不发生光电效应现象
D.α射线、β射线来自原子核,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
7.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甲图是α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当显微镜在A、B、C、D中的A位置时荧光屏上接收到的α粒子数最多.
B.如乙图是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时吸收了一定频率的光子能量.
C.如丙图是光电效应实验示意图,当光照射锌板时验电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则此时验电器的金属杆带的是正电荷.
D.如丁图是电子束穿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该实验现象说明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8.实物粒子和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下列事实中突出体现波动性的是
A.电子束通过双缝实验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
B.β射线在云室中穿过会留下清晰的径迹
C.人们利慢中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
D.电子显微镜发出一束电子,穿透物体后在屏幕上形成条纹
E.光电效应实验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9.根据物质波理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微观粒子有波动性,宏观物体没有波动性
B.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都具有波动性
C.宏观物体的波动性不易被人观察到是因为它的波长太长
D.速度相同的质子和电子相比,电子的波动性更为明显
10.用很弱的光做单缝衍射实验,改变曝光时间,在胶片上出现的图案如图所示,则( )
A.光的能量在胶片上分布不均匀
B.单个光子的分布是随机的,大量光子的分布满足统计规律
C.时间较长的图案不同于强光的单缝衍射图样
D.图案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
11.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的能量为,其中频率表征波的特性。在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之后,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光子动量与光波波长的关系为。若某激光管以的功率发射波长的光束。求:
(1)该管在内发射出多少个光子?
(2)若光束全部被某黑体表面吸收,那么该黑体表面所受到的光束对它的作用力为多大?
12.如图所示为示波管示意图,电子的加速电压U=104V,打在荧光屏上电子的位置确定在0.1mm范围内,可以认为令人满意,则该范围内电子的速度是否可以完全确定?是否可以用经典力学来处理?已知电子质量m=9.1×10-31kg.
13.在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中,采用很微弱的光流,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如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出现___________;如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会显示___________.(无规则分布的点子,规则的衍射条纹)
14.一个德布罗意波长为λ1的中子和另一个德布罗意波长为λ2的氘核同向正碰后结合成一个氚核(碰撞过程中不受其他外力),该氚核的德布罗意波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把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此光子散射后能量减小,频率变小,选项A错误;
B.康普顿效应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选项B正确;
C.X光散射后与散射前相比速度不变,均为c,选项C错误;
D.散射后的光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能量减小,则频率减小,选项D错误。
2.D
【解析】
【分析】
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德布罗意波.分别写出中子和氘核的动量的表达式,然后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出氚核的动量,代入公式即可.
【详解】
中子的动量,氘核的动量;对撞后形成的氚核的动量P3=P2-P1;所以氚核的德布罗意波波长为,故选D。
【点睛】
同一物质不同的速度,对应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也不相同.记住德布罗意波波长表达式。
3.AC
【解析】A、入射光的强度越强,单位时间内射到金属上的光子数就越多,发射出光电子数就越多,则形成的光电流越大,所以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是入射光的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故B错误;C、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相同动能的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由 可以知道,电子的动量小于质子的动量,再由 ,则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比质子大.故D错误;
故选AC
4.ACE
【解析】
【详解】
A项:普朗克引入能量子的概念,得出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故A正确;
B项:康普顿效不仅表明了光子具有能量,还表明了光子具有动量,故B错误;
C项: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认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故C正确;
D、E项:卢瑟福利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提出了原子具有核式结构,故D错误,E正确。
故选:ACE。
5.AD
【解析】
【详解】
黑体辐射的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且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选项A正确;卢瑟福在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中,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故B错误;玻尔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但是没能解释所有原子光谱,选项C错误;德布罗意在爱因斯坦光子说的基础上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而电子的衍射实验证实了他的猜想,选项D正确;故选AD.
6.BD
【解析】
【分析】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在核反应堆中,为使快中子减速,在轴棒周围要放“慢化剂”,常用的慢化剂有石墨、重水和普通水,α射线、β射线来自原子核,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
【详解】
A项: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做物质波,物质波的波长,故A错误;
B项:在核反应堆中,为使快中子减速,在轴棒周围要放“慢化剂”,常用的慢化剂有石墨、重水和普通水,故B正确;
C项:研究光电效应实验时,所加的电压高于遏止电压时,能发生光电效应,只是不能形成光电流,故C错误;
D项:α射线、β射线来自原子核,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故D正确。
故选:BD。
7.ACD
【解析】
【分析】
(1)放射源放出一束射线轰击金箔,运用显微镜前荧光屏去观察射线的位置,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即可正确解答;
(2)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发生光电效应,有电子从锌板逸出,锌板失去电子带正电核;
(3)当光子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发生光电效应,金属板将带正电;
(4)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
【详解】
A、图示是α粒子散射实验示意图,当显微镜在A、B、C、D中的A位置时荧光屏上接收到的α粒子数最多。故A正确;
B、图示是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结合氢光谱可知,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时辐射了一定频率的光子能量。故B错误;
C、当光照射锌板时,金属板失去电子,将带正电,所以与之相连的验电器的指针将发生偏转,此时验电器的金属杆带的是正电荷。故C正确;
D、图示是电子束穿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由于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所以该实验现象说明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故D正确;
故本题选ACD。
【点睛】
(1)由α粒子的散射实验可知,原子内部的结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全部正电荷及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里面,外面自由电子绕核高速旋转,知道α粒子的散射实验的结果;(2)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发生光电效应时有光电子从金属中飞出,理解光电效应的产生;(3)理解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以及光电流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应用.
8.ACD
【解析】
【详解】
干涉是波具有的特性,电子束通过双缝实验装置后可以形成干涉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所以A正确;β粒子在云室中受磁场力的作用,做的是圆周运动,与波动性无关,所以B错误;可以利用慢中子衍射来研究晶体的结构,说明中子可以产生衍射现象,说明中子具有波动性,所以C正确;电子显微镜发出一束电子,穿透物体后在屏幕上形成条纹,属于电子束的衍射现象,说明电子束的波动性,选项D正确;光电效应实验,说明的是能够从金属中打出光电子,说明的是光的粒子性,故E错误;故选ACD.
9.BD
【解析】
【详解】
AB、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这种波称为物质波 ,是波就具备波的特性——波动性,故A错;B对
C、宏观物体的波动性不易被人观察到是因为它的波长太短.故C错误;D、质子和电子都有波动性,由,可以知道,相同速度的电子和质子,因为质子的质量较大,所以其物质波波长较短,所以电子的波动性更为明显.故D对;
故选BD
【点睛】
德布罗意波理论告诉我们,一切运动的微粒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即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有波动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
10.ABD
【解析】
【详解】
时间不太长时,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子,说明了单个光子表现为粒子性,光子到达的多的区域表现为亮条纹,而光子到达的少的区域表现为暗条纹,说明光的能量在胶片上分布不均匀,光到达胶片上不同位置的概率不相同,即图案表明光是一种概率波,故AD正确;时间较长的图案表明光子到达的较多,于强光的单缝衍射图样相同,选项C错误;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可知,单个光子表现为粒子性,单个光子的分布是随机的,而大量光子表现为波动性,光子的分布满足统计规律,故B正确;故选AB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及其表现形式,其实这类题目往往考查的内容很基础,故只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能顺利解决此类题目.
11.(1)个(2)
【解析】
【详解】
(1)没在时间内发射出的光子数为n,光子频率为v,每个光子的能量为,则:
又,则:
将代入上式,解得:个
(2)在时间内激光管发射出的光子全部被黑体表面吸收,光子的末态总动量变为0,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个光子的初态总动量为:
根据动量定理可知:
黑体表面对光子的作用力为: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光子对黑体表面的作用力为
12.电子的速度可以完全确定 可以用经典力学来处理
【解析】
【详解】
Δx=0.1mm=10-4m,由得,动量的不确定量最小值Δp≈5×10-31kg·m/s,其速度不确定量最小值.由,可解得v=6×107m/s,由于Δv<<v,则电子的速度可以完全确定,故可以用经典力学来处理.
13.无规则分布的点子规则的衍射条纹
【解析】
【详解】
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单缝,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可知,单个光子表现为粒子性,而大量光子表现为波动性,故曝光时间不太长时,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子;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中央到达的机会最多,其它地方机会较少,因此会出现衍射图样.
14.
【解析】中子的动量,氘核的动量
对撞后形成的氚核的动量,所以氚核的德布罗意波波长为
【点睛】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德布罗意波.分别写出中子和氘核的动量的表达式,然后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出氚核的动量,代入公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