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18 18:1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的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并按弹性大小给物体排序。
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平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是什么激发了弹性?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任何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认识弹性是普遍存在的。
2、能够设计并做好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3、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和弹力的现象。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弹性和弹力
教学难点:
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边演示边谈话:给气球一个力时,它会有什么变化?去掉力呢?学生在上一课学习知道了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已有知识与直观现象结合,学生很容易说出受到力,形状改变,去掉力,恢复原来的形状。
然后问学生:还有哪些物体也有这样的本领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学生会例举出很多弹性非常明显的材料。如:弹簧,皮筋,海绵等。
今天我们就通过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之后”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揭示课题。
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出物体的变化,激发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认识物体的弹性、弹力。
通过玩弹簧、海绵、格尺、皮筋这些常见的材料,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在尝试中仔细观察体会,给这些典型弹性物体施加力,然后去掉力,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变化,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弹性。
认识弹性后,和学生一起实验,拿起具有弹性的物体,先对它施加力,使它形状改变,再慢慢去掉力,体会手上的感觉,使学生知道这种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和体积的力就是弹力。
弹性和弹力学生很容易混淆,通过演示格尺和橡皮使学生区分弹性和弹力:弹性是物体固有的性质,任何时候都有具备,而弹力是物体在发生形变下才会产生的力,物体恢复原来形状后,弹力也随之消失。
(三)、认识不易察觉的弹性现象
此环节通过两个小实验:弹硬币,挤按玻璃瓶,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明确弹性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有些物体的弹性不明显而已。
这里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弹性和弹力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研究弹簧伸长和拉力的关系
此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测量弹簧的长度以及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此环节看似简单,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对完整的实验记录的初次接触,所以在做实验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实验表格的填写的指导工作以及对实际操作的指导工作,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弹性和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列举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弹性物体,带领学生分析我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的,引导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生愿意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这一教学目标。
纵观本课,我觉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能够体现如下特点:1、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体验探究的机会。2、针对学生特点和知识经验,适时指导,有扶有放。3、板书设计清晰合理,一目了然,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4、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