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4 谁先迎来黎明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4 谁先迎来黎明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18 18:2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课程概况
课程标题
谁先迎来黎明
设计理念
地球上不同的时区,谁先迎来黎明,这实际上涉及到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问题,学生在做模拟地球实验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转的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看到太阳的时间就不同,即黎明到来的时间有先有后。认识相对运动以及如何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就成了需要解决重要问题。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普及我国跨越5个时区的事实很好的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求实也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框架
基本问题
(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
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展开后的重点)
相对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
时区
教材概述
本单元以地球的运动为主题,属于课标中地球科学的相关内容,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本课是在前三课特别是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继续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引入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有什么变化?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教科书针对本节内容设计了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如模拟实验、游戏等。教材中先安排活动,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认识相对运动,如车、船与景物相对运动的景象,然后根据太阳的视运动——东升西落来解释地球自转方向。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的收集证据,对证据进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此外,教科书中还对时区有所涉及,学生可展开更多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天体东升西落的运动方向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3.认识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共跨越了5个时区,培养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4.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尊重事实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时
一、引入问题
1.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的现象是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产生的,那么,地球上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是相同的吗?比如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个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呢?(ppt展示这两个美丽的城市图片)
思考、回答(1.北京和乌鲁木齐同时迎来黎明,2.北京比乌鲁木齐早,3,乌鲁木齐比北京早)
通在回顾前面的知识的基础上,承上启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分钟
二、模拟实验
1.如何确定它们谁先迎来黎明呢?我们首先要确认这两个城市的位置。请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上找出他们的位置关系。交流:有什么发现?
2、引导学生总结:在地图上一般是左西右东,也就是说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面,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
3、过渡:位置确定之后,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看看谁会先迎来黎明。
4、阅读课本模拟实验,小组讨论思考: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分别用什么模拟什么?
5、(1)那接下来大家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提出问题链):在这个模拟实验中什么模拟“地球”?什么代表“北京”?什么代表“乌鲁木齐”?什么代表“太阳”?怎么模拟地球自转?
(2)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接下来就进行实验吧,请全班所有同学起立,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圈模拟“地球”,其中两个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代表“太阳”。在自转的过程中,这两位同学谁看到太阳的时候就喊一声“天亮啦”好吗?
(3)师引导:其他同学注意了,当同学喊天亮了的时候,说明他代表的这座城市先迎来黎明了,你们要在自主学习单上及时做好记录哦。
(4)模拟开始:自西向东转两圈,自东向西转两圈。
(5)提醒其他学生把观察到的填在自主学习单上。
6、模拟实验后交流:通过这个模拟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引导思考(1)在什么情况下,北京先迎来黎明?在什么情况下,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1、小组观察,交流: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自主合作学习,思考: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分别用什么模拟什么)

5、学生思考回答,交流分享。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模拟实验和记录观察结果。
6、汇报交流模拟实验观察结果,说说自己 有什么发现?交流: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
引导学生找 出两个城市的位置关系,为“模拟实验”做准备。
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分享,让学生明确此模拟实验的关键和要求。
通过趣味性的模拟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出结论。
通过对实验的结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
13分钟
三、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过渡)师:是啊,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同。看来,只做个模拟实验还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收集证据:到底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2、引导,这可有点难了,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先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开始思考:(1) 乘在向前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外面的景物是怎样的运动的?(播放“直线型”相对运动录像汽车前进)这是老师在汽车里拍摄的一段画面,请同学们观察路边的景物,老师的车正在往前开,周围的景物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对!我们发现,车子在往前开,相对于车子来说,周围的景物在往后退。这就是一种相对运动的现象。它们的方向是相反的。(板书) (2)如果我们想在车上看到周围的景物往前运动,那车往哪个方向运动?(生齐答:往后退) 师:是这样吗?让我们再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不错,果然是这样!(3)直线运动时,我们运动的方向和看见的景物运动方向相反,如果是圆周运动呢?(让学生先思考、说说) (4)是不是这样呢?请全班原地起立,自己顺时针转,观察景物怎样转?自己逆时针转,观察景物怎样转? 对,我们自转的方向和看见的周围的景物运动的方向也是相反的!这也是一种相对运动。 (板书:相对运动 方向相反)
3、接下来我们研究一下研地球自转方向的问题。思考下面的问题,小组讨论,一会告诉老师答案:(1)我们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周围的星体(如太阳)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2)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规律,你们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了吗?(引导学生推导: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的其它星体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他们相对运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与它们自东向西运动的方向相反,是自西向东。)
4、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方的北京比西面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观察、总结规律
全体学生活动:原地自转——简单的顺(逆)时针自转,初步感知这也是一种相对运动
学生思考回答:地球 上看到太阳是“东升西落”。 并推导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学生回答:地球自西 向东转,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通过观察,思考总结,运用直线型相对运动的特点推测事物的运动。
体验感知曲线型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为推测地球自转方向作铺垫。
这部分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发展性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
引导学生通过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规律,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应用所理解的内容,回归问题。
15分钟
四、认识时区和时差
1、老师有一点好奇:既然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那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老师向大家介绍个新朋友,这是一张世界时区图(投影),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2、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世界时区图。思考这几个问题:(1)全球可以分为( )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 )个小时? (2)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时间相差( )小时? (3)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自主学习,了解时区和时差,讨论交流寻找答案。
自主、合作学习,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分钟
五、总结拓展
1、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地球自转方向( )。北京和乌鲁木齐相比较,北京要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 )小时。
2、我们的祖国一共跨越了几个时区呢?
3、看来我们的祖国真的是幅员辽阔呢!
学生观察时区图,发现我国共跨越了5个时区,分别是东五区、东六区、东七区、东八区、东九区。
总结拓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分钟
本课需要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印刷材料
1.自主学习单
2.写有北京、乌鲁木齐的卡片
3.世界时区图;
板书
四、谁先迎来黎明
1.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天体视运动方向:东升西落→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3.时区和时差: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约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