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教学设计
学科 生物 教材名称: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三)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
课题名称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年级:高二 学期:下学期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简述DNA重组技术所需三种基本工具作用。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材料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学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具备能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生动手制作重组DNA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基因操作的工具,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大纲的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DNA重组技术所需的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2. 教学难点(1)限制酶的作用特点和作用结果(2)基因工程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教学思路 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剪刀代表限制酶剪切DNA序列,制作重组质粒模型
主要资源 PPT课件,资料(见附件)
教学过程预设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二、新课讲授(一)“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二)“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三)“分子缝合针” —— DNA连接酶(四)应用(五)总结 多媒体出示两则与狂犬病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设问:为何烟草细胞中可以产生人的蛋白质?出示:课本图片1-1,设问:观察这张图片,想想需要哪些工具呢?设问:从哪里获得限制性内切酶?设问:那么限制酶是一种酶还是一大类酶呢?书上哪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出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图设问: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设问:限制酶的作用特点是什么呢?设问:那么限制酶切割DNA后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利用投影仪把学生画的结果投影出来。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剪切结果设问: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作用结果呢?原因何在?出示:粘性末端和平末端的图片。加以补充解释设问:限制酶剪开的粘性末端相同吗?补充解释设问:2号和3号限制酶切割之后得到的粘性末端相同吗?设问:大家注意限制酶切割的目的基因自身不会进入受体细胞,那么它怎样才能导入受体细胞?设问:现在常用的载体是谁呢?设问:什么是质粒?出示:大肠杆菌的质粒图片。设问:根据大肠杆菌的质粒特点,结合课本,想想作为载体所需的条件是什么呢?设问:除了质粒,还有哪些DNA分子也可以作为载体呢?设问:要将切割下来的目的基因和运载体DNA片段接连在一起,需要用到什么酶?出示:思考:限制酶切割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产生黏性末端,一种产生平末端。那么恢复它们的连接时,所用DNA连接酶是否一样呢?出示:粘性末端连接的动画过程。设问:这是什么种类的DNA连接酶连接的呢?连接的缝隙形成什么键?出示:平末端连接的动画过程设问:这是什么种类的DNA连接酶连接的呢?小结DNA连接酶的知识点出示:动动手:已知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_↓GATC_。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均有它切点,而质粒中也有它的一个切点。请用剪刀代表限制酶,透明胶代替DNA连接酶,利用所给的硬纸片,制作一个重组质粒的模型。巡视、指导学生制作展示学生的成果补充说明设问:请一位同学总结今天的课堂内容。出示板书反馈练习布置作业 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观察后回答阅读课本P4-5,回答阅读教材,回答思考后回答比较资料上5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的图片,阅读课本相关知识,比较归纳后回答画出1,2,3这三种限制酶切割的结果,观察评论,得出正确答案。动手操作:在DNA序列中找到4,5的识别序列,并用剪刀把结果给剪切出来。观察评论比较得出结论。阅读课本,寻找答案观察比较,得出答案观察比较自己所画的粘性末端,得出结果。学生思考后回答阅读教材,寻找答案。阅读教材,寻找答案。阅读教材,寻找答案。根据课本内容,回答问题两人一组制作重组质粒模型做对的学生讲述如何制作学生总结 利用课外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多媒体展示DNA的结构,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利于掌握新知识,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学生的阅读,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更加直观的了解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用插图,结合阅读课本,归纳载体必须具备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看书更仔细,印象更深刻。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基础知识的准确运用,在运用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自我反思
主要特点与创新 本节课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成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落实了新课改的理念。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时间有限,有的知识点没有讲的透彻,而且有的环节设计还不够好,所以仍需不断改进和努力。
附:资料(一)
资料(二)
资料(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