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8 16: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其中一首,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
学生属于低年级学段,理解古诗有一定难度,对于感兴趣的诗文能主动读背,但语文的品味能力较弱,需要适度的引导。?
[设计意图]?
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感受古诗语言美的同时达到自读自。?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巧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儿?国庆节,老师去了济南大明湖(出示图片,简单介绍)。看,祖国的山山水水是不是很美,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再去欣赏一处风景名胜。?
二、解诗题?
1、鹳雀楼名字的来历:(出示图片)这是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楼共有三层,站在楼上,向前望是连绵起伏的山峰,向下看是波涛滚滚的黄河。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因为常常停落在这座楼上,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板书:鹳雀楼)?
2、这座楼原来并不是很有名,后来一位诗人登上鹳雀楼,写了一首登鹳雀楼,从此这座楼就名扬天下。(板书:登)在登后画斜线,提醒学生朗读时正确停顿。指导朗读。?
3、理解题目意思:请同学说说题目的意思。(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欣赏景色)?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把诵读作为学习古诗的首要任务,可见它的重要性,而本诗题目孩子很容易误读成“登鹳/雀楼”,因此,通过直观的图片让孩子明白“登鹳雀楼”的意思及名字的由来,读好题目就很容易了。】?
三、读诗文?
1、理解了题目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把古诗读一读,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出示词语读。?
3、大家拍手读诗句。?
4、跟老师合作读诗句。(教师声音延长读第一句,学生跟学第二句)?合作愉快!再来一次,怎样?(比第一次更拉长声音)?
很好玩吧,我们再换个方式玩,好不好?(教师低声读,学生高声读。)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诗文的韵味美,在潜移默化中学语言,为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理解诗句奠定了基础。】?
四、明诗意?
1、师:同学们看看课文插图,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鹳雀楼、黄河、高山、太阳、帆船。?
师:(板画:黄河、高山、夕阳)你觉得图上画的应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生:傍晚快落山的太阳。?
师:为什么?(预设:鹳雀楼在黄河东岸,所以站在楼上是向西看)?
师:“白日”就是夕阳。你觉得老师把夕阳放在这个位置行不行?应该贴在哪儿?诗句中有一个字就是表示太阳挨着群山的,你能找出来吗??
生:依,就是依傍挨着的意思。?
师:“白日”正挨着群山慢慢的慢慢的往下落,一直到完全看不到了。(师边说边演示)?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单凭诗句去感受诗人所描绘的景物难度较大,教师巧妙运用简笔画,将诗句与画面相链接,化抽象为直观,更易于学生理解诗句。】?
诗句中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完全落下去,看不见了??
生:尽。?
师:(出示字理图片)这是“尽”字最早的写法,经过很多次演变,就是现在的写法,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引导学生认识尸字头。观察尸字头有什么特点??本课还有一个尸字头的字,层。?
教师范写“尽”“层”。学生在田字格描红,练写两遍。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课标中针对学生的写字训练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采用字理解析汉字,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师:诗人看了落日,还看了什么??????
生:黄河。?
师: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吗??
师:波涛滚滚,奔流不息的黄河流到哪里去??
生:大海。?
师:“入海流”就是流入海。现在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夕阳落山,看到了滚滚黄河,多么美丽壮观,我们一起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齐读诗句。这两句写的就是诗人看到的景色。板书:所见。?
4、诗人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心中不禁又想到了什么?(板书:所想)?
“千里目”指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诗人说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得“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就是“再上一层楼”。?
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老师站在千佛山上能拍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是站在山脚下看不到的景色,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和体会吗??
请学生回答。?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站得高,看得远。)?
【设计意图:领悟诗句表达的道理是这首诗的教学难点,教师以自己登山的感受为例,引导学生说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体会和感受,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
五、悟诗理?
1、正是这首《登鹳雀楼》使鹳雀楼名扬天下,而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正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现在不仅仅用在登高望远上,还赋予了很多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含义。?
出示情境练习:?
爸爸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爷爷奶奶希望他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就会对他说------。你的同桌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你也可以鼓励他说----------。我们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就可以常常对自己说-----------。?
?2、刚才我们不仅学了一首诗,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们是不是很有收获?现在,放松一下,老师奖励你们一首好听的歌曲,大家可以跟着一起唱。?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创设情境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着运用经典,学以致用,真正体现古诗词“古为今用”的价值。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让学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学古诗。】?
六、拓展延伸?
王之涣登高望远,写下一首千古绝唱。还有很多诗人,也有感而发,写下许多“登高诗”。出示《登飞来峰》《登乐游原》。?
学生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两首登高诗,增加了学生类似题材的阅读体验,扩展了学生的诗词储备,达成了小学新课标低学段诗词教学的目标,力求达到“课内开花课外香”的教学效果。】?
七、布置作业。?
1、把《登鹳雀楼》背给家长听,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一读、背一背《登乐游原》和《登飞来峰》。?
八、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所见?????
所想???
登得高??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