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内容:新教科版五年下册第1单元沉与浮的第7课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并勇于实践。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盐水。液滴加热实验:酒精灯、火柴、燃烧匙2个、滴管2根;
学生分组实验:
调制液体实验: 150毫升水、食盐、白糖、味精若干分装在杯中(每个小组领其中一份)、烧杯1只、筷子2根、勺子1把、毛巾1块、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怎样称呼我呀?我可不简单,我呀不仅会教你们数学知识,还会教你们科学知识,并且我还是个魔术师呢!你们相信吗?
生:相信。
生:不相信。
师:不信老师现在给你露一手。(手拿土豆)学生这是什么?
生:土豆。
师:土豆的学名叫马铃薯。(板书马铃薯)就这么一个普通的马铃薯。只要老师对它吹口仙气,它就具有魔力了,我把这个具有魔力的马铃薯放在讲桌上的烧杯里,它会立刻浮起来你信吗?(边说边演示)怎么样老师有魔力吧?
师:我的魔术表演成功了。掌声在哪里?老师也是需要鼓励的。
生:我不信。
师:有的同学认为老师有魔法,有的同学却不相信。
师:现在我请一组的组长到讲台前把老师手中的马铃薯拿回去放在你组的烧杯里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沉了。
师:相信老师的魔法了吧!
生:不相信!
师:还是不相信。再来做一次,我再找另一组的组长来把这个马铃薯放在你组的烧杯里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还是沉下去?
师:那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再观察杯子有什么不同?
生:你杯子上标的是2,我们每组的杯上标的是1.别的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师: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马铃薯放在2号杯就浮起来了,放在我们的1号杯就沉下去了?
师:你真善于发现问题。这就是老师今天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探究的问题。
接着板书:在液体中的沉浮
?二、引导推测,实验验证
1.引导猜测,提出方案
师: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在1号杯中会沉,在2号杯中就会浮呢?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
师:同一个马铃薯、相同量的液体、大小相同的杯子会出现一沉一浮现象,想想机关藏在哪里?
生1:两杯液体不同。
师:这是推测。没有科学依据。既然大家一致认为两种液体不一样,那用什么方法证明呢?
生:可以尝尝。
师:是个很便捷的办法。不过,能尝吗?为什么不能尝?
生:如果是有毒的物质怎么办?
师:你很有安全意识。对于不明物体,我们是不能轻易尝的,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有其他办法证明你们的猜测吗?
生:观察、闻闻、晒。
生:用火烧,把水烧干后就能看到盐了。
师:这个主意不错。下面我们就采用这个办法来证明我们的猜测吧。,我们把书打开到17也页,共同完成这个液滴加热实验。(课件演示实验要求)
2.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师: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材料。请看,这是两根滴管,用来从杯中取液滴;这是两个燃烧匙,把取来的液滴滴入燃烧匙中进行加热。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准备两根滴管和两个燃烧匙吗?
生:因为有两杯液体。
师:对,科学是严谨的,两种不明液体不能混在一起。实验材料还有酒精灯、火柴。
师:准备好了材料,我们再来看看该怎么做这个实验。
(出示实验步骤及要求)(1)用滴管从烧杯中取几滴液体,加入到不锈钢勺子中;(2)点燃酒精灯, 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待液体快蒸发完后停止;
(3)用酒精灯盖熄灭火焰,将不锈钢勺子放在托盘上,不再用手去摸不锈钢勺子,防止烫伤;
(4) 观察不锈钢勺子上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5)请记录员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6)实验结束后,请材料员整理实验材料放入指定位置。
师:清楚实验步骤了吗?
师:我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操作,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两种液体中到底藏着什么奥秘?每个学生先拿一根滴管先取1、2号杯中的液滴,开始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实验效果明显,盐水中析出了白末,学生非常兴奋。)
3.展示结果,提新猜测。
师:实验结束了,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1)———清水
(2)——— ?
生1:1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留下了一种白色颗粒。我们认为马铃薯的浮起与这种白色颗粒有关。
生2:1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没有留下痕迹,2号杯中的液滴加热后有盐,我们认为马铃薯的浮起与盐有关。
师:这个说是盐,那个说是白色颗粒,哪种描述更科学准确?
生:白色颗粒。
师:为什么?
生:因为白色不一定就是盐,还可能是其他物质。
师:你真善于思考。现在我们并不能确定这种白色颗粒就是盐。那同学们想想这种白色颗粒可能是什么呢?
生:盐、糖、味精。
师: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生:有。
师:对,还可能是其它可溶性的白色物质。
师:是不是只要在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我们该怎样来验证?
生:我们可以在水里加盐试试。
师:这个主意好。亲自实验才能知道结果。
三、观察操作,调制溶液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先来想想进行这样的实验要用到哪些材料?
生:盐、水、马铃薯。
师:这些材料老师都已经准备好了。那你们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小组里先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想法。
师:同学们准备试着在水里溶解盐,看看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那除了盐之外,还可以试着溶解其他物质吗?
生:糖和味精也可以试试。
师:这两种物质老师也准备了。还需要什么吗?你们准备怎么把这些物质加进去呢?
生:用勺子。
师:对,还需要用上勺子。那你认为用勺子怎样加比较合适?
生:一勺一勺地加。
师:为什么这样做?
生: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马铃薯是怎样浮起来的。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就按你说的,咱们要一勺一勺地加。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老师提出两点要求:1.使用勺子时,先舀满一勺,再用筷子在上面一抹,抹成一平勺,这样就能保证每组每次加得同样多。2.加入物质后,一定要充分搅拌,让它完全溶解在水中,然后再放入马铃薯。
师:明白了吗?动手前做一个计划对实验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时,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这是沉浮情况记录表。(指导填写)
最后,我们再来明确各自的分工。当你们小组的马铃薯浮出水面后,材料员赶快整理材料,还回材料处,其他同学则赶紧整理记录表,准备汇报。
师:请材料员来领取材料,开始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已经完成实验的小组用你们的行动告诉老师。准备向大家汇报你们的发现吧。
生1:我们小组加的是盐,加第一勺,马铃薯是沉的,加第二勺,马铃薯浮起来了一点,加第三勺,马铃薯浮得比刚才高了一点,加到第四勺,马铃薯浮得更高了。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加两勺盐,马铃薯才能浮起来。盐加得越多,马铃薯浮得越高。
生2:我们小组和他们是一样的。
生3:我们小组加的是糖,加第一勺,马铃薯是沉的,加第二勺,马铃薯是沉的,加第三勺,马铃薯浮起来了,加到第四勺,马铃薯浮得更高了。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加三勺糖,马铃薯才能浮起来。糖加得越多,马铃薯浮得越高。
师:其它加糖的小组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4:同意。
生5:我们小组加的是味精,加第一勺,马铃薯是沉的,加第二勺,马铃薯是沉的,加第三勺,马铃薯浮起来了,加到第四勺,马铃薯浮得更高了。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加三勺味精,马铃薯才能浮起来。味精加得越多,马铃薯浮得越高。
师:其它加味精的小组和他们的意见一样吗?
生6:一样。
师小结: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都获得了不少新发现,你们所调制的盐水、糖水都让马铃薯浮起来了。那是不是所有的盐水、糖水都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
生:不是。
师:那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液体才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生:水里的盐、糖加到一定的量时,马铃薯才会浮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并不是在水中溶解了盐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要一勺一勺地加盐或糖,达到一定数量时,达到足够量时,达到一定的浓度之后,马铃薯才会浮起来。也就是说,只有什么样的液体才能使原本会沉的马铃薯浮起来呢?
引导学生得出:只有达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我们终于揭开了藏在水中的秘密了?(板书达到一定浓度的液体。)
课堂总结,整理概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出科学探究的过程吗?
板书: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五、阅读拓展,激励提高
师:刚才我们每一个小组都调制出了一杯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那如果给你一个足够大的容器,你能不能调制出使人浮起来的液体呢?大自然已经给人类调出了一个这样的液体就是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死海,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死海的风光吧!
课件出示
师:你要去欣赏死海的风光,就去中国的四川、重庆、山西吧!
课外延伸,收获快乐
师:同学们,除了我们调制的几种液体,请你们课下试试还能调制出哪些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让我们再次走进更多更好更有趣的魔法世界,一起收获科学探索的成功和快乐吧!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沉————清水
浮————盐水(糖水): 达到一定浓度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