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件 (2课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件 (2课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4-06 23:0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课时
爱因斯坦
牛顿
爱迪生
袁隆平
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善于思考
勤奋刻苦
锲而不舍
乐于奉献
……
1.认识“域、惯”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理、领域”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还著有《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星条旗下的中国人》《胡乔木传》《马思聪传》等传记。1998年获香港“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的“最佳传记文学家奖”。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于2002年12月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2005年10月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1.认读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司空见惯
花圃
溅到
石蕊
魏国
搜集
蚯蚓
蚯蚓
阶段
领域
盐酸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词语理解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波义耳从紫罗兰变色中发明了石蕊试纸;第二件写的是魏格纳从密卡尔逊关于蚯蚓分布的论文推论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第三件写的是阿瑟林斯基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1.开门见山,提出观点(1.2)
2.运用事例,论证观点(3—8)
3.总结全文,重申观点(9—10)
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作者用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是如何证明的呢?
第二课时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仔细读读三个故事,在书上画出表格中填写的词句。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反复实验 找到真理
波义耳
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是什么?
会不会?
有什么?
什么样?
许多实验
终于制成了酸碱试纸
魏格纳
密卡尔逊关于蚯蚓的论文
为什么呢?
反复研究
推论海洋和大陆的形成
阿瑟林斯基
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
什么关系?
百思不得其解
反复观察和分析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2.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共同点: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
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讨论:
这里的“?”指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
这里的“!”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这里的“?”、“!”指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见微知著:看到事物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或问题的实质。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会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从疑问到找到真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
自由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悟。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和同学交流交流。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举例:
只要我们明白:
“学者先要会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科学就不神秘,真理就不遥远;
只要我们:
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有一个善思的脑子,
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我们就一定能找到真理。
写作思路: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写作方法:
用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布置作业: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小练笔: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 事实说明一个观点。(如:“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