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度生物总复习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九 传染病和免疫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2011年度生物总复习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九 传染病和免疫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8-11 14: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专题十九 传染病和免疫
知识讲解
1.传染病:
(1)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
点。
(2)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3) 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传染病若能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免疫与计划免疫:
(1)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能力 。
(2) 免疫的功能:一是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二是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三是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3)人体的三道防线:
(4)免疫的种类:
以免疫物质的功能可以把免疫分成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①非特异性免疫:对一切病原体都起作用。它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通过遗传而获得,人人都有。它的特点是对多数病原体而不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
②特异性免疫: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它是在人出生后的生活过程中,受病原体的作用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具有特异性。
以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可以把免疫分成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①自然免疫:通过自然感染在机体里产生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②人工免疫:通过人工接种,用人工方法使机体产生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5)抗原和抗体:
①抗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③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6)计划性免疫:是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疫苗,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属于一种特异性免疫
典例剖析
[例1] (2010·苏州市)2008年5 月 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卫生防疫部门及时对生活用
水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疫情发生。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增强免疫力
[解析]大灾之后,很多疫情是通过生活用水进行传播的。卫生部门对生活用水进行消毒处理的目的就是杀死用水中的细菌或病毒,故此措施是为了切断疫情的传播途径。
[答案] B。
[例2] 移植异体器官往往不易成活,用免疫学原理分析,移植器官相当于 ( )
A.抗原 B.抗体 C.疫苗 D.有毒物体
[解析]移植的异体器官对于接受治疗的人来说属于异物,该异物能刺激病人体内产生抵抗它的抗体,故此异物应
属于抗原。
[答案]A。
[例3]注射天花疫苗,可增强人体的 ( )
A.特异性免疫 B.非特异性免 C.先天性免疫 D.第二道防线
[解析]注射天花疫苗是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属于计划性免疫,而计划性免疫是特异免疫的一种。
[答案]A。
驯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某公司在组织职员体检时,发现有四名职员分别患有肺结核、糖尿病、色盲、甲型肝炎等疾病,那么与他们共同工作、生活的人可能被传染的一组疾病是 ( )
A.肺结核、糖尿病 B.肺结核、甲型肝炎
C.色盲、甲型肝炎 D.糖尿病、色盲
2.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叫做 ( )
A.抗原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3.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卫生防疫人员及时对生活用水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情发生。这一措施是为了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增强免疫力
4.预防接种的目的是 ( )
A.控制传染源 B.保护易感人群 C.切断传播途径 D.加强营养
5.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本已得到控制,进入90年代后,又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广泛流行趋势。肺结核的传播主要是通过 ( )
A.呼吸 B.消化道 C.尿液 D.汗液
6.下列哪种行为可能传播艾滋病 ( )
A.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卫生间 B.与艾滋病病人握手
C.患艾滋病的母亲哺乳婴儿 D.与艾滋病病人拥抱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防线的是 ( )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C.皮肤的屏障作用 D.口服抗生素消灭体内病原体
8.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这种免疫叫做
( )
A.后天性免疫 B.计划免疫 C.特异性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
9.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
A.皮肤的屏障作用 B.胃液的杀菌作用
C.注射狂犬疫苗 D.白细胞吞噬病菌
10.抗体发生作用的特点是 ( )
A.一种抗体可抵抗多种抗原
B.一种抗体是由多种抗原刺激产生的
C.抗体随抗原的出现而出现,随抗原的消失而消失
D.抗原消失后,抗体仍然存在于人体内
11.目前,“非典型性肺炎”病毒灭活疫苗已经研制成功,正对志愿者进行接种实验。这种疫苗和志愿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类型分别是 ( )
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B.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特异性免疫 D.抗体,特异性免疫
12.下列有关艾滋病和血吸虫病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艾滋病和血吸虫病一样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B.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日常生活交往不传播艾滋病
C.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寄主,它是血吸虫生活史中必经的阶段,因此消灭钉螺能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的发生
D.艾滋病破坏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全球得到一定控制,主要是由于防治资金大幅增加、公众预防意识提高等
13.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6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下列关于防控手足口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手足口病可防、可控,但不可治。因此,做好防控工作十分重要
②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定期消毒,这样做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
③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这样做是为了保护易感者
④学校做好晨检,发现疑似病人,做到早报告、早诊治、早隔离,这样做是为了控制传染源
⑤人类对手足口病有特异性免疫,因此,患过本病后没必要采取防控措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14.302医院著名专家姜素椿患上了“非典”,他根据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建议采取注射患过“非典”被治愈,并且没有患过其他传染病者的血清,达到了预期目的,他本人也被治愈,他的这种做法是利用了患者血清中的 ( )
A.白细胞     B.“非典”冠状病毒
C.抗体      D.淋巴细胞
15.下列各项中,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 )
A.儿童发烧时打退烧针
B.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
C.婴幼儿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
D.被生锈的铁钉扎伤后打破伤风针
二.填空题
16.自古以来,就有“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说法。为了防止地震后出现疫情,在抢救安置工作告一段落后,四川地震救灾的重点转向了卫生防疫。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新京报5月31日报道,四川省卫生厅30日公布了灾区传染病发生情况。5月中下旬,四川灾区累计报告与灾害相关的传染病205例,发病病种包括甲肝、戊肝、麻疹、狂犬病、痢疾、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等。
材料二:四川震灾发生之后,在政府的组织和救援者的帮助下,当地灾民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①保护水源;②食物煮熟后食用;③消灭蚊虫;④对患病者及时隔离治疗等。
材料三:四川抗震救灾指挥部计划,从6月1日到10日,重点区域内儿童、小学生和60岁以上老人集中接种甲肝、乙脑疫苗,或口服霍乱疫苗。
(1)“材料一”中提到的疾病都是由____________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于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各不相同,其中甲肝、痢疾等消化系统传染病通过___________传播,疟疾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其传播途径是_____________传播。
(2)“材料二”中提到的防疫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有_____________;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有
_____________。(填序号)
(3)“材料三”中提到的疫苗进入人体后在不引起疾病的前提下,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即____________,从而将入侵的病原体清除。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牲口炭疽病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把供实验用的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减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10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甲组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绵羊全部死亡。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甲组绵羊在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其原因是:
,这一现象属于 免疫。
(2)乙组绵羊在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3)甲组绵羊第一次注射毒性已减弱的炭疽病的病原体,它进入羊体内作为 起作用。
强化训练答案
1.B 2.B 3.B 4.B 5.A 6.C
7.D(点拨:人体防线是指人体本身的一种自我保护)
8.D 9.C
10.D(点拨:抗体的免疫作用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是由一种相应的抗原刺激产生的,即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物质。抗原消失后,抗体仍存在于人体内)
11.C(点拨:灭活疫苗是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活的病原体,接种后能使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
12.A(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传染病,而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不是病毒)
13.B(点拨:手足口病可防、可控,也可治)
14.C(点拨:患过“非典”的人体内会产生抵抗“非典”的抗体) 15.C
16.(1)病原体 饮食 生物媒介
(2)④ ①②③
(3)抗体 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17.(1)减毒病原菌使甲的体内产生了抵抗炭疽病病原菌的抗体 特异性
(2)对照 (3)抗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