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专题二十二 生物与环境
知识讲解
1.生物的特征: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对外界的刺激都能作出一定的反应;有生长、发育、繁殖的现象;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2.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各类生物与环境中有机和无机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4.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3)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构成了食物网。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5.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
(2)乱捕滥杀,导致动植物种类越来越少,很多珍稀物种正日益减少。
(3)生物入侵导致更多的生物失去原有的生命活动区。
6.环境污染的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和白色污染。
7.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1)酸雨;(2)臭氧层的破坏;(3)有毒物质的污染;(4)废电池的危害。
8.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2)致癌;(3)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9.环境保护: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
典例剖析
[例1] (2010·保定市)据报道.截至2010年4月8日,中国西南旱情:云南、贵州、广西、
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1.01亿亩,农作物受旱死苗达7907万亩。此报道中导致农作物出现死苗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
A.水分 B.阳光 C.温度 D. 土壤
[解析]中国西南闹旱灾,导致当地严重缺水,而当时正值农作物幼苗期,需水量较大,从而导致大批幼苗因缺水而死亡。
[答案]A。
[例2] (2010·苏州市)下列食物链中,表述正确的是 ( )
A. 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B. 蚌蜢→草→食草子的鸟→鹰→狐
C. 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 草→蚱蜢→食虫乌→蛇→鹰
[解析]食物链必须起始于植物,终止于动物,且箭头应该从被吃者指向捕食者。
[答案]D。
[例3]2007年初夏,无锡太湖发生了大面积水藻密集现象,严重危及市民的正常饮水。造成这种
现象的原因是 ( )
A.工业与生活污水大量排放进入水体 B.草履虫大量繁殖
C.外来物种大量入侵 D.水温过低,导致藻类植物繁殖受阻
[解析]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水体富含有机物,致使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突然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水藻大面积密集。
[答案]A。
[例4]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下列有关环保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环境能够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资源
B.人多力量大,人口越多,对环境改造越有利
C.人口的过快增长是生态失衡的重要因素
D.人类活动不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解析]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是国际关注的两大主题,人口增多,资源利用率增高,活动范围增大,必然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答案]C。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句中提到的生物有 ( )
A.花和青蛙 B.稻花、年和青蛙
C.人和青蛙 D.水稻、青蛙和人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 )
A.水 B.温度 C.光照 D.土壤
3.下列属于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海洋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池塘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4.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地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
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 )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5.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与环境彼此孤立,互不影响
B.生物依赖环境,但环境不受生物影响
C.生物的生存受环境的控制
D.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6.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
A.淡水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7.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
A.鸟适于飞翔的翅膀
B.长臂猿的长臂适于在林中灵活地攀缘跳跃
C.萤火虫利用发光为夜间求偶的讯号
D.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与极地生活相适应
8.美国的洛杉矶虽然是建在沙漠上的城市,但现在除了建筑以外,到处草地成片,鸟语花香,这直接说明了 ( )
A.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的湿度
B.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其他生物提供有机物
C.植物根系能固沙、保持水土
D.树能遮荫,降低气温
9.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是有哪种环境污染造成的 ( )
A.酸雨 B.废旧电池
C.臭氧层破坏 D.温室效应增强
10.由于人类的活动,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地区温度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B.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
C.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D.人口急剧增长,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11.为了解鼠妇的生活环境,小明在校园内寻找鼠妇并记录了在各处发现的数量(如下表)。分析他的记录可知,适于鼠妇生活的环境特点是 ( )
A.阳光充足 B.空气新鲜 C.阴暗潮湿 D.高温干燥
12.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倡导“绿色奥运”。“绿色”的含义包括“绿化城市、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内容。“绿色奥运”需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理念的是 ( )
A.废旧电池随意乱扔
B.人走不忘关电灯,手洗不忘关龙头
C.尽量减少一次性木筷、餐巾纸、塑料袋等物品的使用
D.同学间发电子贺卡代替赠纸质贺卡
13.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生态厕所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它的主要特点是 ( )
A.地下设有沼气池
B.用特殊农作物进行空气净化杀毒
C.一般建在风景区
D.装备无水马桶
14.澳大利亚最早没有兔子,后来由于需要从欧洲引进了草兔,在短时间内,兔种群的数量大爆发。此例说明,当人们从外地引入物种时,必需注意到它们可能产生的各种生态后果。澳大利亚政府后来通过采取措施,终于使兔子的种群数量得以控制,草兔数量爆发的原因是( )
A.无天敌 B.生殖率高
C.气候适宜 D.以上答案全正确
二.填空题
15.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制造______________,不仅养活了自己,
还养活了虫和鸟,所以它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图中的虫和鸟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它们不仅能帮助植
物传粉和传播种子,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促进生物
圈的物质循环。
(3)图中的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①、②、③可以
看出,它们的生活依赖于动植物遗体中的_____________;通过④可
以看出,动植物遗体被分解后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能够被植物重新利用。
(4)综上所述,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_____________的关系。
1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的两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学工作者发现,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
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2005年北极冰盖面积为530万平方千
米,2007年9月为413万平方千米,创历史最低点。这些都说明了
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
(1)图 所示为北极狐。其推测理由是
。
(2)由两种狐的头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说明,生物的形态结构往往与 相适应。
(3)如果地球“变暖”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为了不让地球继续“变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
17.据报道,1952年2月,某城市雾大无风,家庭和工厂排出的烟雾经久不散,每立方米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高达3.8毫克,烟尘达4.5毫克,居民的健康普遍受到危害,4天内死亡人数4000人。请回答:
(1)流经该城市的主要河道也因此受到污染引起鱼类死亡,这与此种类型大气污染形成
有关。
(2)这种大气污染对人体 系统的危害最大,将会造成
等疾病(举三种主要病症)
(3)要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应采取的措施是 。
强化训练答案
1.D(点拨:“说”和“听”都是人的行为) 2.B 3.B
4.B(点拨:红树林发达的根系影响着海岸和海堤,使之变得牢固) 5.D 6.D 7.C(萤火虫发光是一种繁殖行为,不是对环境的适应) 8.C(点拨:将沙漠变绿地就是利用植物根系具有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9.B(水俣病实质是有机汞中毒,而汞是电池的组成成分之一) 10.C
11.C(点拨:种花的湿花盆底下光线很暗,而且很潮湿) 12.A
13.A
14.D(点拨: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繁殖能力强,而又没有天敌的生物,在短期内,其数量往往会迅速上升).
15.(1)有机物 (2)消费者 (3)有机物 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4)相互依存
16.(1) B 因为B耳小、短,热量不易散失 (2)生存环境
(3)减少甚至灭绝 (4)植树造林,减少废气排放(开发绿色能源等)
17.(1)酸雨 (2)呼吸 咳嗽、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咽喉痛 (3)严格控制污染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