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9 12:2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课前导读材料三: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材料二:“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1.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导语分析自然经济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农业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4.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自然经济: 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 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概念专题一.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掌握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作用;
掌握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
掌握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土地兼并;
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建及其作用。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及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课程目标:重点难点: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lěi)耜(sì),教民农耕。”成为农业的始祖。 ——《白虎通》卷二
材料二: 神农时,民方食谷。
——《礼记》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的神农形象传说中“神农”及其后裔具有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说明农业的地位非常重要,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原始农业是由什么发展而来的?形成了哪些中心?形成了怎样的种植结构?采集经济→种植经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气候不同;
启示:地理条件与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自然条件
技术
水利
土地制度
政策
劳动者等。。。你认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开放探究刀耕火种石、骨、木原始社会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大意:伐掉树木就能种庄稼,烧掉野草就能播种,简单地火耕水耨就可以长庄稼,可谓是土地广阔,财物丰富。 “伐木而树谷,燔[fán]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nòu],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石器锄耕石、骨、木
青铜农具(较少)商周时期 大意: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 “宗庙之牺[xī]为畎[quǎn]亩之勤。”
——《国语·晋语》春秋青铜牛两件铁器都是春秋时期的铁器。
左图是铁削,一种手工工具,1952年在湖南长沙出土;
右图是铁锄,农具,195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这两件铁器的出土,说明春秋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掌握冶铸生铁的技术,并且使用了铁制的农具和手工工具。
战国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农业上更广泛地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加工的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曲柄锄耧车 中耕农具产生于汉代大镰播种农具收割农具西汉耦犁(二牛抬杠)东汉“一牛挽犁”“唐代曲辕犁”东汉“一牛挽犁”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有哪些优点? 特点:
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 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英)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唐代
汉代
春秋战国
商周时期原始阶段发展阶段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曲柄锄、大镰、耧车农具的变化耕作技术的变化石、骨、木石、骨、木
青铜农具(少)铁制农具
(发达地区)曲辕犁“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农用动力的革命;
传统耕作方式形成铁犁牛耕(普及全国)(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铁犁牛耕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业动力:石器青铜器铁器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人力畜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奴隶社会)积极影响:
农耕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局限:
由于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革命性发展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图一 图二 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图一是石器锄耕,图二是铁犁牛耕。章节随测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表述错误。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该地,排除D项。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 下图为明代仍在使用的唐代出现的“木牛”,即人力代耕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明代(  ) A.人力获得了解放
B.农业生产出现了分工合作
C.传统农业精细化
D.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答案 D
解析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这种结构的犁仍然需要人力,故A项错误;
犁耕无法体现分工合作,故B项错误;
犁耕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不是精细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
从图示的犁和传统的犁相比较,没有把人力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西周实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收税,它们不再区分公田、私田,都促使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土地所有制:
从公有制到私有制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③周王室衰微,对土地的控制松动。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阶段及其基本形态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土地兼并问题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根本原因)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宋代以后:“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土地兼并情形更为严重。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3.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3)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面对这种情况,请你为统治者想想办法,该如何解决呢?思考 统治者往往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但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古代农民需要缴纳的赋税和服事的徭役有哪些?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材料一: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有什么影响? 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过度征发的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这都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思考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徭役
兵役
(均田、限田)封 建 国 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
人头税
田赋地租土地兼并
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轻徭薄赋死亡或逃亡古代封建社会的循环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的措施1.强调以农立国,视农业为“本业”,战国秦国商鞅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被历代统治者沿用。
2.奖励耕织,劝课农桑,鼓励生产。
3.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三国时推行屯田制,北魏、隋、
唐实行均田制等。
4.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多在王朝开始之初,有为君主身上表现突出,如汉初、唐初和明初。
5.重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如都江堰、郑国渠,王景治理黄河,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6.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改革赋税制度。如汉初多年不收田租,唐朝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唐朝宰相杨炎宋﹒王安石明﹒张居正清﹒胤禛两税法(唐)→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宋)→一条鞭法(明)→摊丁入亩(清)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
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实质:
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
积极影响:
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章节随测答案:B
材料反映了土地兼并问题,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B正确,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是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排除,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属于北宋初年措施,不是整个封建社会,故C排除,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也不是根本原因,故D排除。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解析:C 
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保障土地买卖的信息,A项错误;
材料没有包含土地经营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内容,B、D两项错误。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秦: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三国两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隋唐: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
等等。。。。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鱼嘴” 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战国时期:都江堰(位于今四川成都)西汉时期:井渠(坎儿井)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灌溉工具的演进戽斗戽(hù)斗是古代最常见的提水器具,在木桶、柳条筐系上绳子,两人相对而立,用手牵拉绳子,从低处戽水上岸。1)春秋战国:桔槔桔槔灌溉工具的演进灌溉工具的演进(三国马钧发明)翻车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 灌溉工具的演进唐朝时期的筒车唐代诗人徐来军 《调笑令》
翻倒,翻倒,
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
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
禾苗待我灌醉。灌溉工具的演进隋唐五代的立井水车隋唐五代的高转筒车灌溉工具的演进宋代的水转翻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
“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
“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
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故D项错误。章节随测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基本特点是小农经济,自己自足。
1.从耕作方式来看: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汉代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发明曲辕犁之后,中国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2.从经营方式来看: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从土地所有制来看:以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是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
4、从生产技术来看:精耕细作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的特色之一。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
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
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章节随测答案 C
解析 从“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可知小农经济是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严格管理的,故A项错误;
小农是“经济人”,但每一个生产单位较小,规模不大,故B项错误;
根据“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可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故C项正确;
“效率是很高的”无法判断小农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故D项错误。1.国家的经济基础和财政来源

2.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的主要来源 
3.有利于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大国为何要保小农?开放探究大国如何保小农?3.修建水利工程抵制自然灾害。1.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2.轻徭薄赋,不断调整赋税制度。4.鼓励灌溉工具的改进。1.繁重的赋税与徭役小农何以要反大国?2.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