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薛城区南临城小学
王 秀 侠
听音辨物 游戏:
规则:把1元、5角、1角、1分的硬币分别从围挡上丢下去,试一试不同硬币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只听声音你能分辨出是那种硬币吗?
温馨提示:
1.做实验时除了敲击声尽量保持安静。
2.在敲击时用的力大小要一样。
3.认真倾听及时记录,记录方法可用语言描述也可画图表示。
快普
次
和
声波
6
10.各种各样的声音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能区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通过观察、实验能发现物体越细、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就越低。
2.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对乐器的研究兴趣。
3.知道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了解自然界存在超声波、次声波等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体验探究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了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知道声音高低与发生物体的粗细、长短、大小等特征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分清音强和音高的不同,知道声音高低与发生物体的粗细、长短等特征的关系。
【教具、学具】
学具:粗细不同不锈钢管、鼓槌、吸管、记录单、收集超声波和次声波知识。
教具:围挡、面值不同的硬币、木琴、鼓槌、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音辨物 情境导入
1.结合所学知识,引出游戏并讲清规则。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声音的知识,关于声音,有一个挑战游戏想参与吗?
出示游戏规则:在纸袋中有1元、5角、1角、1分的硬币,(在投影上展示)出示围挡,把硬币分别从围挡上丢下去,可以保证每次硬币的高度一样。猜猜不同硬币发出的声音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2.学生体验
怎样做才能听得更准确?(保持安静)给你们2分钟时间,听音乐响起把材料收整好。
3.学生挑战听音辩物游戏:
师隐藏硬币并从围挡上方丢下,学生通过听声音,分辨是哪一种硬币落下。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要创设巧妙的情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愉悦、期盼的心情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活动一:认识声音的强弱及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1.结合听音辨物挑战游戏,初步认识声音的强弱。
谈话:你是怎样分辨出不同硬币发出声音的,它们落在桌子上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从声音的强弱、大小、清脆、沉重等不同方面交流,对各种各样声音形成初步认识。
2.体验游戏 辨别声音的强弱大小
(1)谈话:刚才有同学通过声音的强弱、大小来分辨不同的硬币,那什么是声音的强弱呢?(学生可能不会用语言来描述)我们通过游戏来感知。
(2)游戏活动:
活动一:拍手游戏,听老师口令,通过鼓掌来体验声音的强弱。
师发出口令,师生一起做动作:“鼓掌,弱……强……弱……”
活动二:听口令击鼓观察绿豆粒的运动:
老师说节奏:强或弱,学生击鼓观察绿豆粒的运动。
【用游戏法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乐知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体验过程中很好地认识到声音的强弱变化变化与振幅之间的关系。】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预设1: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认识声音的强弱、大小、轻重间的关系。
提出交流问题:现在说说看,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回事?
质疑交流: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交流,知道声音强就是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声音重、声音响,它们都是相近的,而声音弱则与声音小或声音轻等相对应。
(
声音
强(大、重、响)
弱(小、轻)
)师适时板书:
预设2: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声音高振幅大,声音低振幅小。
(1)谈话:有些同学说这个实验咱们做过,在研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时,今天再做一次,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2)学生交流:
用力敲击鼓面声音强,此时绿豆粒弹起的高,反之声音弱时,绿豆粒弹起的低。
图: (
声音强
声音弱
)
(3)师小结:
用力大振幅就大,发出的声音强;用力小振幅就小,发出的声音就弱。
板书: 振幅大 振幅小
活动二:认识声音的高低与发生物体长短、粗细、大小的关系。
1.发强弱不同的音,引出音调的高低
谈话:既然知道了强弱怎么回事,考考你们,哪位同学来发两个音,一个强,一个弱。
学生可能用喊声(吼声)表示强弱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辨喊声中还有声音的高低。
学生交流已知声音高低的知识:学生可能会认为声音高就是很尖锐,声音低就是很沉重。
在此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发高低不同的音。
2.辨析声音的高低
(1)谈话:其实在音乐课上都听到过声音的高低,如我们在唱Do Re Me Fa So La Xi时,
(2)唱音阶,感受声音的高低:
师生一起唱,先从Do到xi,再从xi到Do。提醒学生注意感受这些音阶是从高音到低音还是从低音到高音。
也可以再找两位同学唱一唱,其他同学仔细听一听,感受音高的变化。
【通过唱音阶感受高音和低音的变化,把音乐课资源融入到对声音高低的探究中来,能降低学生对声音高低理解的难度,因为学生较熟悉音阶中声音的高低不同,通过唱音阶的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音高变化的一些规律,为学生判断声音的高低打下基础,同时也把科学和音乐巧妙的结合起来。】
3.探究声音的高低与发生物体长短、粗细的关系。
(1)谈话引导: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长短、粗细有没有关系呢?又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来大胆的猜测。
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师简单统计不同猜测的人数,并分别找代表交流猜测的依据。
(2)认识材料设计方案:
出示材料:小木琴、鼓槌、粗细不同的不锈钢管。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用鼓槌分别从长的琴键向短的琴键敲击,再从短的琴键向长的琴键敲击,倾听小木琴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用细绳提起粗细不同的不锈钢管,用同样的力敲击倾听声音高低的变化。
(3)交流注意事项:
为实验的顺利完成,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
1.
做实验时除了敲击声尽量保持安静。
2.
在敲击时用的力大小要一样。
3.
认真倾听及时记录,记录方法可用语言描述也可画图表示。
)师出示温馨提示:
(4)小组实验探究:
各组按实验方案开始探究。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3:学生发现敲击长的琴键声音较低,敲击短的琴键声音较高,教师及时跟进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声音高低与发生物体长短的关系。
学生汇报实验发现,敲击长的琴键时发出的声音低,敲击短的琴键时发出的声音高。
(
高
低
声音:
琴键:
长
短
)也可以通过画图展示学生的实验发现:
(
声音
高:振动物体
短
低
:振动物体
长
)小结:声音的高低与发生物体的长短有关,发生物体长时声音就低,发生物体短时声音就高。
师适时板书:
【把音乐器材引入到科学探究中,在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倾听声音的高低,自然地把研究活动引向关于声音的高低与琴键长短之间关系的研究。】
预设4:学生发现敲击粗的钢管声音较低,敲击细的钢管声音较高,教师及时跟进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声音高低与发生物体粗细的关系。
(1)学生到讲台前面汇报,并通过视频展台展示学生的记录单。
敲击粗的钢管发出的声音低,敲击细的钢管发出的声音高。
(
——
小组
)探究声音高低与发声物体粗细的关系记录单:(在相应表格内画“√”)
声调 材料 高 低
粗 √
细 √
(2)小结:声音的高低与发生物体的粗细有关,发生物体粗时声音就低,发生物体细时声音就高。
师及时在长短后面板书 “粗 细”
预设5:在探究了声音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之间的关系后,学生有可能提出发声物体大小与声音高低是否有关系,通过视频资料简单了解。
(1)学生提出问题:声音高低与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有关系,那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
(2)学生交流不同的见解,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3)播放视屏资料:音调与发声物体的大小
(4)学生小结,师板书
通过观看视屏你了解了什么?
学生交流总结:发声物体大小与声音高低有关系,发声物体大声音就低,发声物体小声音就高。师适时板书“大、小”
预设6:学生有可能提到超声波与次声波,可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相关知识,师概括引导并介绍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不仅有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有人耳听不到的声音(超声波和次声波)等知识。
2.利用课件适当点播,概况介绍
人耳听到的声音:20赫兹——20000赫兹之间
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高频声波
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低频声波。具有在传播过程中性质较稳定、能量衰减幅度小、穿透力强等特点。
3.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先交流收集的关于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资料。
师通过视屏适当展示补充相关知识。
【收集资料、分类整理资料也是科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通过收集、整理、交流相关信息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不同的声音有了哪些了解?学生自由表达。
2.教师总结概括:结合板书,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高低之别,声音的强弱、大小是由发生物体振动的幅度所决定的,振幅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发生物体越细、越短、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高,反之发出的声音就越低。还根据声音振动的频率把声音分为超声波、次声波以及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各种各样的声音。(板书课题:10.各种各样的声音)
3.小组对本节课进行不同层面的评价。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谈话:
(出示一个试管):今天我们了解了各种
各样的声音,你能让试管也发出声音吗?
2.让试管发出不同的声音:
(1)师演示吹空试管
(2)加水后吹出不同的声音
假如往试管里放点水(演示并板画示意图),再吹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猜测并说清判断理由。(加水后,试管内振动的空气柱变短,因此声音变高。)
师用三个装有不同水的试管,吹奏乐曲:小宝宝要睡觉的片段。
3.拓展提高: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可以用吸管代替试管,通过长短不同的吸管你能设计一款简单乐器来吹奏吗?
学生设计,师发吸管,课下制作、试奏。
【老师吹奏“试管乐器”,一石激起千层浪,又引导学生设计“吸管乐器”,学生的兴奋神经再次被激活。这样的设计意在巩固课堂所学,把本课的重、难点:声音的高低与吸管长短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课下的制作体验,把学生的激动拉回到对问题的冷静而深刻地思考中,让“课”断“音”连。】
4.“相反声音”游戏
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你能用和老师相反的声音与老师说再见吗?
高低再见法:老师用低声和学生说再见,学生用高声和老师说再见。
强弱再见法:老师用大声和学生说再见,学生用小声和老师说再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把下课说再见这样一个常规,也和这节课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板书设计:
10.各种各样的声音
(
强(大、重
)
振幅大
弱(小、轻)
振幅小
)
(
高:振动物体
短、细、小
声音
低:振动物体
长、短
、大
) (
声音
)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1)内容的取舍和材料的选择
教材重点安排了两组实验,一是探究声音强弱与振幅的关系,另一组是探究声音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声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很难用直观的实验现象观察到,也不容易理解。我认为小学生的研究应该落在对现象和现象之后的规律的研究上更适合,因此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回避出现频率,把探究声音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改成探究声音高低与振动物体长短粗细的关系,这样更便于观察、更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探究声音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时教材呈现了几组经典的实验材料,但在课前的试做中有些现象并不明显,不容易把握,如向杯中倒水分辨声音的高低,改成敲击小木琴观察琴键长短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把弹橡皮筋听声音的大小换成鼓掌、拍桌子等游戏融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更容易体验到声音的大小强弱,也增加了学习兴趣。
(2)体现学科整合性 提升音乐素养
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局限在教材的框架内,要结合学生水平能够和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在本课教学中就注重把科学知识、能力与音乐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按节奏拍桌子、击鼓到对敲击小木琴、试管乐器、吸管乐器,无不在科学探究中融入进音乐的魅力。特别是在研究音高的教学环节中(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把科学放在音乐的背景下展开探究活动的。首先,学生对声音高低是没有把握的,在什么情景下学生才能辨别出声音的高低呢,那就是在“1234567”的音阶中能找到音高,否则小学生很少对音高有概念。因此,课堂上让学生先唱音阶找音高的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听乐器(小木琴)发出的声音,继而探究发生物体长短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现象非常明显。
(3)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动手” 操作自不可少,但这还不够,学生还必须有“动脑”的理性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动手”的实践活动的同时,更关注学生“脑” 的活动。如探究“声音的强弱与绿豆粒弹起的高度”,“音的高低与琴键的长短”等活动时,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观察和描述中,将声音的强弱、高低与绿豆粒弹起的高度和琴键的长短等现象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振动物体长短、粗细与声音高低的关系。让动手在中动脑升华,让课结束“音”不断。
2.使用建议。
(1)在实验器材的使用上可做适当的尝试和突破,但目的只有一个,用恰当的材料引导学生做探究实验。
(2)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不建议引入振动频率来介绍声音的高低。
3、需破解的问题。
如何指导学生完成长时间的探究活动,而不是人为的把探究分成片段式研究。因为这样的尝试既可以把大量的时间放给学生去探究,也不会打断学生研究的思维,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他们自己的研究。这是一个值的探索的问题,但教师的指导是相当重要的。
作者:薛城区南临城小学 王秀侠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