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学目标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问题探讨
上图是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
讨论: 1. 配子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2. 这两种细胞分别来自哪里?通过什么分裂方式产生的?教学过程假设: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
推理:
由亲代产生子代,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什么变化?
?推理:错 误4N4N2N2N魏斯曼的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的生物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为生殖细胞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比原来减少了一半(二)精子的形成过程哺乳动物的雄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发生在什么部位?曲细精管睾丸
过程: 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减 Ⅰ)→ 次级精母细胞(减 Ⅱ) → 精细胞(变形)→精子精原细胞体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分化1、减Ⅰ间期 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DNA分子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体积稍稍增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2、减Ⅰ前期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联 会四分体abAB12341和2叫什么;
2和3叫什么
姐妹染色单体,且完全一样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完全一样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减Ⅰ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对应的部位常常发生交叉互换一部分染色体。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附着在纺锤丝上。3、减Ⅰ中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4、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5、减Ⅰ末期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间期分裂期前:联会、四分体染色体复制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
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减少了一半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减Ⅰ)2N N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分裂产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对于生物遗传的重要意义: 这一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受精)卵,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遗传的稳定性。
同时这一过程还可以使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增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进化。1、减Ⅱ前期2、减Ⅱ中期3、减Ⅱ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4、减Ⅱ末期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精细胞 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以细胞中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作为辨别的主要依据。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讨论与思考: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的数量变化4n4n4n2n2n2n2nn2N2N2N2NNNN2NN4m4m4m2m2m2m00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可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一个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一次减数分裂可以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
3对?4对?23对呢?教学反馈1、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 ( )
A、间期 B、第一次细胞分裂
C、第二次细胞分裂 D、四分体时期2、减数分裂中的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 )
A、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同源染色体分开
C、染色体进行复制 D、染色体被恢复成染色质细丝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分裂开始不久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B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大小、形状相同的染色体
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向两极移动BCB4、填空题:
某生物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分析:
(1)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是( ),染色单体数是( ),
后期的着丝点数是( )。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数是( ),染色单体数是
( )
(3)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是( ),减数第二次分
裂末期染色体数是( )24484824482412A课后习题下图中的A、B、C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
请根据图回答:
A、B、C细胞分别属于何种细胞增殖类型及时期?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 B(有丝分裂中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
染色体数4N2N0 a b c d e1.如上图 0----a为精原细胞,你能说出a----b 、b-----d、d------e各 是什么细胞吗?b点染色体减半的原因是什么? c----d 染色体又加倍的原因是什么?讨论:下图是减数分裂过程中DNA的变化曲线图
据图回答问题:DNA4N
2N0 a b c DNA分子复制发生在_______段,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_________段,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发在_________段。2. 染色体减半发生在________段,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________段。0---aa ---ba---bb ---ca ---b教学参考1.减数分裂的发现历程
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年,许多生物学家对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875年,O.Hertwing在观察海胆卵的受精作用时,发现精核和核的融合,从而开创了实验细胞学这一领域。
1883年E.von Beneden不仅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观察到染色体的两个子染色体各往一极,以保持子细胞中染色体物质的相等,而且观察到蛔虫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而在受精过程中,受精卵从卵细胞和精子获得相同数目的染色体,结果,生物在代代相传中保持比较恒定的染色体数目。1884年E.A.Strasburger观察被子植物的受精作用过程时发现了和Hertwig在动物细胞中所观察到的同样现象。由于双亲的特征遗传给后代是由参加受精作用的两种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来完成的,因此,需要确定细胞的哪一部分与遗传特性有关。E.A.Strasburger进行了各种植物的正反交实验,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因为卵细胞和精子在大小上和所含细胞质的数量是不相同的,所以他认为细胞质与物种间在遗传上的差异无关,核及其中的染色体则是遗传的物质基础。魏斯曼假设在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里遗传单位的数目,在卵细胞和精子或花粉,也就是在生殖细胞的形成中是减半的。然后遗传单位原有的数目得以在受精过程中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核的结合而恢复,于是产生了新的个体,这个个体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细胞学说的建立把生物学家的注意力引向细胞,有力地推动了对细胞的研究。19世纪,下半叶是细胞研究的繁荣时期,相继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细胞器和细胞活动的现象。W.Flemming改进了固定和染色技术,首先精确地描述了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并把细胞分裂命名为有丝分裂。E.A.Strasburger根据染色体的行为把有丝分裂期分为前期 、中期、晚期、末期。1855年 Rubl首次提出一个物种中两代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的定律。1890年,Waldeyer认为,有丝分裂的基本变化是形成核丝-------染色体,在纵的方向一分为二。19世纪80年代末,T.Boveri报导说,动物体配子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不久E.A.Strasburger在植物细胞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1905年,J.R.Farmer和J.E.Moore把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生殖细胞通过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称为减数分裂。这样就既明确了核在两代个体间保持了连续性,也明确了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少一半,通过受精在下一代又恢复原来数目的现象。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遗传与进化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教材模块
必修二
年级
高一
学段
下学期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教材或生活中提炼出问题;然后让全体学生亲自动手来探究,并且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新课程理念。
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就应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为此本人将本节“模拟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设想。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开展学习。
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以下只设计前一课时内容,为了更好的理解相关概念,我把课后的建构模型的部分内容提前要学生动手便于理解相关概念,也更直观化。
本节教学建议用3课时完成,其中减数分裂部分的教学用2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学生情况:高一级学生,生物基础较薄弱,课文阅读和读图分析能力较低,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延续,学生对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已有一定知识基础以此作为新知识的桥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抓住减数分裂的本质,通过图像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学方式: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采用问题引探式、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同时还指导学生动手建构模型加深对几个概念的直观理解;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和指导学生模型的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
(2)举例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 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1、教学重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形成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
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1)、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氛围。
本节继续沿着科学发现史的历程进行研究。继遗传因子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并根据预测和观察证实了生物进行有性生殖要经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据此,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A、先请学生根据本节题图,比较果蝇体细胞与配子细胞染色体组成及数目的不同。引导学生根据此图提出能联想到的问题。(如:配子细胞是如何形成的?)
B、教师通过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等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C、然后教师可介绍减数分裂发现简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
(2)、通过学生的模拟活动和思考来突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形成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正确认识。
精子形成过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建议将第二小节“模型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已有知识(有丝分裂)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究体会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形成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直观印象。
进行“模型建构”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A、学生拿出红、黄橡皮泥及白纸,依照“模型建构”的“活动准备”进行准备。
B、教师辅导学生构建一个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
C、引导学生边讨论边利用模型完成自己猜想的配子形成过程。期待学生经过思考和实践理解只有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如题图所示的配子。明确这是一种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新的细胞分裂方式(同时还可以体会染色体分离和组合与染色体上基因的分离与组合的实质)。
D、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题图中配子染色体组成的特点,然后请学生利用模型说明如何能形成如图所示的配子细胞。
E、请学生尝试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
(3)、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对减数分裂感性认识。在次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并帮助学生形成对感性知识的理性概括。对照建构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此时还应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作用。
A、引导学生观察书中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解,并与自己建构的模型比较,思考图解的合理性。
B、在此基础上,教师依照书中图解讲述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同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并适时与有丝分裂做简单的比较。包括:精原细胞中染色体复制;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不再复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等。着重讲解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概念。即减数第一次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减数第二次和有丝分裂的比较。
C、再请学生利用模型,边模拟边用生物学术语讲述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
(4)在模拟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概括:请学生归纳减数分裂概念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与引导
教学意图
章引言
阅读并明确有证据说明问题
〖章引言〗大家请认真看P15的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引言并提出问题:遗传因子真实存在吗?遗传因子的遗传方式是怎样的?
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氛围。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引言
学生回答
仔细视图并回答问题
1、提出问题: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2、提出问题:首先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根据此图提出能联想到的问题。(如:配子细胞是如何形成的?)
(答: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成的。)
思考:这说明配子是如何产生的?(答:由体细胞分裂而来的。)
教师通过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通过假设和推理证明不是----多媒体演示)“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等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答:染色体复制、均分;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从而在生物亲代和子代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而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
设疑激趣
温旧学新
模型构建
准备红、黄或者其他两种颜色的橡皮泥,动手制作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可能有多种结果,老师加以指导评价。让学生正确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概念
1、模拟果蝇的染色体图形但以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用红的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用黄的代表来自母方的染色体,用橡皮泥做两个红色长条形(一大一小)和两个黄色长条形(和红色一样一大一小)代表两对染色体即为两对同源染色体(还要准备一模一样的如上的红色和黄色长条橡皮泥,因为复制以后每条染色体有两条染色单体);教师辅导学生构建一个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最好是从间期到末期各个时期都在展示台上演示,这样所有学生都有直观印象);引导学生边讨论边利用模型完成自己猜想的配子形成过程。期待学生经过思考和实践理解只有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如题图所示的配子。明确这是一种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新的细胞分裂方式。同时让学生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同源染色体、配子等概念。
2、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题图中配子染色体组成的特点,然后请学生利用模型说明如何能形成如图所示的配子细胞。并尝试说出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配子等概念的正确含义。
3、请学生尝试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由此引出减数分裂概念的由来和含义。
通过学生的模拟活动和思考来突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形成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正确认识。精子形成过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一、减数分裂
阅读教材,说出减数分裂的发现史、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找出其特点。
1、提出问题:减数分裂的含义是什么?配子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性质、范围、结果、发生时间、发生过程)
2、强调:(1)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
(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
?
?
间期
?
?
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减数第二次分裂
阅读P16~P17
观察书中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解,并与自己建构的模型比较,思考图解的合理性;并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答:有丝分裂。)
(答:间期。)
(答:4个、23个)
思考:
联会与四分体时期染色体的区别
自主回答
学生利用模型,边模拟边用生物学术语讲述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包括:精原细胞中染色体复制;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不再复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等。着重讲解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概念。请学生归纳减数分裂概念。
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讲述: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
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在曲细精管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大量的精原细胞。每个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精原细胞是通过哪种方式产生的?
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2个染单体组成?(板画),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
间期复制完成后,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期,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强调: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DNA)
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人呢?
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分离定律的实质),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问:染色体减半发生在哪一时期?)。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由上所述:请一同学归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出现了哪些特殊的行为?
〖提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使得细胞两极各有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等行为。
上述过程可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这样再通过以后发生的两性配子结合成合子的受精作用,就能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保证遗传的稳定性。上述过程还可以使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多样,从而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增强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可由学生尝试说出减数分裂的意义?引导学生发表建议,可从多方面说出减数分裂的重要意义)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通常没有间期或者间期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但无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提问: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
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
总结:现在,我们再重复回顾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播放flash精子形成全程并板书总结过程)。
强调: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先整体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将第二小节“模型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已有知识(有丝分裂)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究体会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不同;形成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直观印象。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分别学习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后期特点并适当与有丝分裂比较;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多个复杂的概念。然后简单的介绍减数第二次分裂,因为它与有丝分裂很相似。
使学生对减数分裂有整体的认识
巩固练习
视图训练
绘图能力训练
出示几组图片,请学生根据染色体行为变化认真分析各自属于何时期叫什么细胞?各个细胞的色单体数、DNA数、同源染色体对数、分体数的统计;并要求学生尝试绘制前三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曲线图。
反馈效果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教师观察:老师将模型建构时学生的优秀作品及时展出,互相借鉴与评价
2、与学生谈话:识别果蝇体细胞和配子染色体图形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猜想,猜想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自己动手证实自己的猜想,体现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
3、测验与考试:通过教师引导和自主模型建构,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涉及的所有概念。
4、作业法: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有讨论与思考、课堂反馈、课后练习等栏目,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检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在讲授《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时,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课本插图和练习题图表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利用推理过程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条件构建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延续,学生对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和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以此作为新旧知识的桥梁来讲述精子的形成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减数分裂的直观化,将文字图像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过程,理解染色体的行为特点;通过学生的主动模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讨论分析、表解、巩固、复习,使学生从实质上认识减数分裂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过程;通过课件设计的练习来反馈信息,检测是否能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并能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优点是:能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来设计教案,能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得意的是能灵活处理教材帮助学生能轻松掌握容易混淆的概念、图解等。通过学生的动手、提问、对概念的理解等反馈来不断修改完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板书设计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征:
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配对;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形成染色体减半的两个次极精母细胞,但着丝点并未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征:
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每个次极精母细胞形成两个精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