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8 15:1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近年来,“中国制造”对“日本制造”构成了严重威胁。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看法是:“如果是‘中国制造’,就一定会被打败;而如果是‘中国创造’,就一定不会被打败。”
因为创造是人无我有,制造是人有我也有,创造才能出精品。
20
驳论文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通过小组辩论,学会找论据证明观点。(难点)
3.理解作者的观点,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勇于创造的精神.(情感目标)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他在实践中创立了“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理论,被誉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中伤
zhònɡ
遁词
dùn
鲁钝
dùn
懦夫
nuò
豢养
huàn
灌溉
ɡuàn ɡài
画龙点睛
jīnɡ
自暴自弃
bào
山穷水尽
qiónɡ
走投无路
tóu
补充字词:
倘若
tǎng
塑像

卦辞
guà
彝族

曾参
zēng shēn
经石峪

陡然
dǒu
烟囱
cōnɡ
玄奘
zànɡ
鲁钝:
愚笨,不敏锐。【书P102】
豢养:
喂养。【书P103】
遁词:
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中伤:
诬陷别人使受损害。
画龙点睛: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自暴自弃: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山穷水尽: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为困难,找不到出路。
1.作者的正面观点是什么?是怎么提出的?
【P74练3】这句话使用了哪些修辞?
正面观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
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11段)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了这一正面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运用排比手法,表明创造不分地点、时间与人。
2.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16段)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总领全文。
提出“让我们继续创造”的总论点。
划分结构
第二部分(2—4):指出教育者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以及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第三部分(5-11):批驳五种人常说的不能创造的观点,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
第四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失去创造力的可怕,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P75练5]
1.作者为什么详写教育者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最大的成功是什么?【P73练1】
因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的,所写的内容都是针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而谈的,有利于大家接受。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本文是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P75练6]又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事实论据
举例论证
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陷入绝境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
《易经》《正气歌》雷塞布
《国际歌》《尼赫鲁自传》
莫扎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
曾参 惠能
玄奘 哥伦布 《安魂曲》
错误观点 论据





八大山人——朱耷
朱耷dā(1626-约1697)清初画家。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曦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拓展链接
飞帝亚斯(菲狄亚斯)
飞帝亚斯(公元前448—432)古希腊雕塑家。雅典人。擅长神像雕塑。作品有建立在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雅典娜》铜像、有用象牙嵌金的奥林匹亚的《宙斯》像和《巴台农的雅典娜》。
(雅典娜头像)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作品有雕像《大卫》、巨型天顶画《创世纪》、雕像《晨》、《暮》、《昼》、《夜》和壁画《最后的审判》等。
《正气歌》
1279年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
  文天祥不愧为状元出身的诗人,他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说要“以一正气而敌七气”,他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国际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原文(法语)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1816年-1887年)在1871年所作(当时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彼尔·狄盖特(1848年-1932年)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
《国际歌》
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
苏彝士运河(苏伊士运河)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父学钢琴、小提琴,并开始作曲。1760年,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其作品以清丽流畅、结构工致为特点。
莫扎特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年—1931),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发明家、企业家。
1857年(10岁),爱迪生开始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他在自己家中的地窖按照教科书做实验,并且经常搞得事故频繁。
爱迪生
布莱士·帕斯卡,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12岁独自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16岁时发现著名的帕斯卡六边形定理:内接于一个二次曲线的六边形的三双对边的交点共线。17岁时写成《圆锥曲线论》。
帕斯加尔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16岁拜孔子为师.曾参为孔子的后进弟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鲁钝的天资,在其思想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它弟子,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曾参
惠能大师(638至713年),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蕲qí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被尊为禅宗六祖,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惠能
玄奘是唐代的高僧,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决心去佛教圣地天竺(古印度)寻求真正的佛教经典。历尽千辛万苦公元645年正月归国,受到长安“空城出观”的盛大欢迎,唐太宗又在东京洛阳亲自接见了他 。他将所获梵本经书657部献于朝廷,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群经。经过十九年的刻苦努力,共译出佛经75部,1,338卷,1,300多万字。佛教由是渐盛,玄奘法师为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沟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玄奘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
《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安魂曲》
3.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出发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自己太无能
陷入绝境
客观
主观
缺乏自信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东山樵夫的故事。这里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
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进一步指出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
5.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P74练2】这一段中"刀法"、"万像"、"画龙点睛"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样理解?【P75练7】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
把活人的塑像雕刻方法的对与不对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的重要性。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
“万像”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
“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的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课 文 总 结
陶行知先生以大量生动、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一再告诉我们:在创造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勇气,有智慧,有信念和意志,你就可以成为创造之人。反复诵读、品味本文,可以让人与勇气握手,与自信重逢。
陶行知名言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本来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1.以“感悟自信”为题,写一则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可以运用课堂上使用过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类似的题材。
课 后 作 业
2.积累有关创造的名言警句。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