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百变的土壤》课件(13张PPT)+教材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百变的土壤》课件(13张PPT)+教材分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18 14:58:43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 土壤第4课 百变的土壤用土可以做出美丽的陶瓷吗? 好漂亮的工艺品呀! 这些都是用土做的吗? 土是常见的天然材料,用途广泛。人们常以土为原料制作器物,例如陶器、瓷器等。陶器是用黏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的制作过程成型施釉烧制 尝试用几种不同的土各捏一个小碗,比较哪种土更容易加工成型。活动要求:
1、各取一些黏质土、壤土、砂质土,分别放入盘子里。
2、往三种土里各加适量的水。
3、分别捏制3种土,感受哪种土容易成型。
4、完成后,交回材料。洗净手、擦干净桌面。交流:
1、活动中,不同土捏制的效果。
2、哪种土容易成型?尝试解释一下。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以土为原料制成的? 为什么我国很多地方禁止使用红砖做建筑材料?观察下图,说说制造红砖的原材料是什么?制砖厂的砖坯小结:
红砖烧制需要大量的黏土,消耗大量土地,会让土地资源大量减少。
三年级下册第 4 课《百变的土壤》教材分析
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妍妍、琪琪和彬彬在陶瓷展览会参观,琪琪感叹这些工艺品很漂亮,彬彬提出问题:这些都是用泥土做的吗?
土和陶瓷在形态上有巨大差异,其貌不扬的土可以变成美丽的陶瓷吗?由此,驱动了一个探究任务:用土捏一个小碗。
活动1 捏泥碗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陶瓷,如家里的瓷杯、瓷碗等。学生会因为陶瓷的原材料(泥土)和陶瓷的差异而对陶瓷的制作过程感到好奇。
教科书首先介绍陶瓷是用泥土制作的,然后让学生动手捏一个泥碗。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有的土壤容易加工成型,有的土壤则不容易加工成型。由此,学生不仅了解到陶器以土为原材料,还进一步认识到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这三种土的不同特点,进而认识到黏质土更适合做陶碗。
◎友情提示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器以陶土为主要原料烧制而成,而瓷器是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烧制而成。陶瓷的制作流程比较复杂,本活动只是模拟陶器制作中的一个环节。
有些学生可能学过陶艺,教师可以请这些学生讲一讲陶艺作品的制作过 程,也可以课前搜集一些关于陶艺制作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安排了一个“亲子时间”,鼓励学生课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陶艺作品,亲身体验陶器的制作流程。
本课资料“我国古代陶瓷”也可以放在这里让学生学习,让其充分感受陶瓷工艺品的魅力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瓷器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所以结合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对陶瓷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让其尝试捏泥碗活动。很多学生有玩泥巴或橡皮泥的经历,对于动手制作泥碗的参与热情很高。教师要提示学生,在捏的过程中要注意感受不同土壤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些分享、交流和展示制作泥碗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动手制作的乐趣。
活动2 用土还能做什么
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例如土可以用来制作砖、陶瓷、泥塑、水泥等物品,也可以制作泥塑。土的用途有很多,学生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一事实。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已经禁止使用红砖做建筑材料,而提倡使用轻质砖。这里通过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其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人们应该保护土壤资源。
◎友情提示
红砖是以黏质土加水制成土坯,干燥后入窑烧结而成。红砖的生产使用历史久远,是我国建筑的传统材料。然而,烧制红砖需要大量的粘土,红砖厂一般就近取土,开采后留下大大小小的土坑,这些被开采过的土地无法耕种。根据2005年国务院公布的数据,每年我国生产红砖耗用黏质土资源达10多亿立方米,约相当于毁田50万亩。所以我国早在2004年就下发了《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禁止使用实心黏质土砖工作的意见(发改环资〔2004〕249号)》;2009年1月1 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禁止损毁耕地烧砖。
为了锻炼学生阅读和查找资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查阅土的广泛用途和我国禁止使用烧制红砖的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把查到的相关资料制成演示文稿,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哪些物品是以土为原料制作的、我国为什么禁止烧制红砖,再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
◎引申的问题
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破坏土壤资源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