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文档属性

名称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8-05 10: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教学设计
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高中学生已经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基因工程的内容,面对纷凡复杂的转基因生物和食物。人们因该是怎样面对?通过这节的学习,能够正确面对和认识、利用转基因生物。能够简述DNA重组技术所需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认同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2、过程和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参与生活水平改善的大工程中来。参与到基因工程大建设中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转基因生物对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懂得怎样正确使用转基因食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了解转基因生物对人类生活得影响,增强学生识别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二)内容分析:
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基因工程,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在必修课中已经学习过关于基因工程的基础知识,本节是引导学生神入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了解基因工程在农业、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DNA重组技术所需的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
难点:基因工程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四) 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① 引导学生通过幻灯片认识——-转基因抗虫棉和普通棉花 ② 同时比较抗虫棉花的优势在那儿 。 ①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抗虫棉花适应能力强、产量高。 ② 学生阅读教材,认识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通过寻根问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将以前学到的知识加以联系,学生觉得知识的融会贯通,更加促进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分析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特点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索中学习新知识,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启他们思想的闸门 提问: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思? 我们要利其器利什么器? 2.限制酶从哪里寻找?细菌这种简单生物长期进化而不绝灭的原因? 3、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有区别吗? 4、天然的质粒可以直接用做基因工程载体吗? 分组讨论三个问题,分析三种基本工具各所起的作用。思考并回答问题: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从原核生物——细菌中分离提纯出来。它具有特异性,只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系列。DNA聚合酶只与DNA复制有关。DNA连接酶能够连接有相同的粘性末端的DNA片段。天然的DNA分子是不能直接用做载体的,必须加以人工的改造。 通过对基因工程的概念了解,认识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剪刀-拼接—导入—表达。进而认识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诱导学生联想从前学过的知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试验认识细菌容易受到外源DNA的入侵,那么细菌为什么能长期生存呢?进而诱导学生可能是某种酶切断外源DNA,使之得以保护。
分析基因拼接技术的基本过工具作用 1、引导学生先分析双链DNA的结构和磷酸二酯键位置,再通过书本P5图解来分析核酸内切酶切割的两种末端——平末端和黏性末端的区别。 要求学生分析完了以后,思考P7第一题并将它们用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2、分子运输车的条件。 通过具体的实例学生很快就会写出P7第一题,而且能够清楚地知道黏性末端与平末端的区别。同时知道限制酶不能将DNA在任何部位任意切断,有他的特意位点。学生同时也掌握到只有具有同样黏性末端才能被DNA连接酶连接。认知分子运输车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能自我复制和整合到受体染色体DNA上并且随染色体DNA的复制同步复制。 详细分析核酸内切酶的切点和切的末端不同的原因。DNA连接酶能连接什么样的末端。 详细分析分子运输车的条件,以及为什么其他病毒、噬菌体能做载体的原因。
提问:想一想,为什么运载体必须要有抗生素抗性基因?没有结果如何呢? 学生根据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知道一些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和相应的方条件,进行相互讨论和积极思考、探究。为后面的学习铺上一层新路。 。 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分析 ,并且同后面的基因载体的构建知识进行联系学习。
总结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通过对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的关键步骤复习既巩固 ,再一次回顾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思考主要的三个情节,让学生自己复述基因工程的工具并且掌握 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课堂思考题 提问:有了基因工程,是不是所有的非同种生物之间都可以突破生殖隔离的限制?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当今技术缺陷。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布置作业 1.教材第6页的模拟制作。(以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准备下节课进行交流) 2.独立完成基训上面的题目,以便下节课进行讲解。 学生分小组调查; 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下一节课积累感性认识。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懂得了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工具。这节知识涉及目前的尖端科技知识。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材中涉及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分析与学生一起来理解,再将这知识一般化,变成学生能理解的知识。最后通过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外调查,使学生学以致用,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