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10小石潭记
柳宗元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此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永州八记》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此行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二是体悟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情感,三是让同学们学到写作的技巧。
新课导入
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4、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0小石潭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作者简介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写作背景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
文体知识
1、给下列重点字注音,反复朗读:
篁竹(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悄怆(
)
幽邃(
)
差互(
)
佁然(
)
俶尔(
)
寂寥(
)
翕忽(
)
清冽(
)
卷石底(
)
奉壹(
)
ch
í
yǔ
kān
qiǎo
chuàng
su
ì
cī
yǐ
ch
ù
xī
liáo
huáng
liè
quán
yī
预习检测
2、理解下列短语,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3、吟诵课文,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假如你是柳宗元,游了小石潭写下这篇文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你写得这么美,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感觉呢?
下面请大家听着音乐,想着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一下什么叫自我欣赏。(名师配乐诵读课文。)
吟读课文欣赏美景
点击《小石潭记》朗读视频
带着一种自我欣赏情感,再读一遍课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象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
名词作状语,向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小组为单位,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讨论学习,共同翻译。教师巡视各组,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竹林
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课文释义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洌。
砍伐
名词作状语,向下
特别
清澈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3
)全石
以
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坻,
为
屿,
为
嵁,为岩。
把……当作
相当于“而”,表承接
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石磊、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4)青树
翠
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翠绿的藤蔓。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副词,大约
表约数
在空中
依靠的东西
(5
)潭中鱼
可
百
许
头,皆若
空
游无
所依。
(6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一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跟游览的人逗乐。
向下
愣住的样子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7
)潭西南而望,斗折
蛇行,
明灭可见。
西南方向望去,溪身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表修饰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或现或隐
(8
)其
岸势
犬牙
差互,不
可
知
其
源。
它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指示代词,那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相互交错
能
它的,指溪水的
坐潭上,四周竹子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境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
寒骨,悄怆
幽
邃。
寂静
使…….凄凉
使…….寒冷
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深
(10
)以
其境
过
清,不可
久居,乃记之
而
去。
因为环境太冷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因为
凄清
停留
表顺承
离开
于是,就。
(11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随从
跟随
作者的堂弟
年轻人
不可久居(
)
乃记之而去(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崔氏二小生(
)
古义:停留
今义:住,居住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古今异义
文言知识积累
可
从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久居(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副词,大约
副词,可以,能够
介词,自,由
动词,跟随
为
全石以为底(
)
为坻,为屿(
)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一词多义
清
水尤清冽(
)
以其境过清(
)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环
如鸣珮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以
全石以为底(
)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介词,把
连词,而
介词,因为
心乐之(
)
似与游者相乐(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
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记之而去(
)
隶而从者(
)
潭西南而望(
)
乐
从
而
自
跟从
皆若空游无所依(
)
同游者(
)
游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
游动
游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日光下澈(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斗折蛇行(
)
名词做状语,向西
名词做状语,向下
名词做状语,在空中
斗: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蛇:名词做状语,像蛇一样。
词类活用
其岸势犬牙差互(
)
凄神寒骨(
)
心乐之(
)
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潭西南而望(
)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俶尔远逝(
)
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卷石底以出(主语后置,应为“石底卷以出”)
省略句:
影布石上(“布”后面省略介词“于”)
斗折蛇行(句首省略主语“溪流”)
文言句式
1、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10小石潭记
通过上一节课对文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新课导入
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然后背诵全文。
本文以游踪为线索: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整体感知
抽生朗读活动,每读完一段就停顿一下,请一同学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最好用两个五字短语进行概括)。
第1自然段: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老师提示: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赏读课文探寻美景
第2自然段:第
2
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老师提示: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3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老师提示: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4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老师提示: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第5自然段: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老师提示: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赏读课文探寻美景
(1)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2)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3)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4)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5)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学生齐读:
赏读课文探寻美景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了什么写景方法,有什么作用?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篁竹
水声
小潭
青树
移步换景
合作探究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鱼
衬
清澈澄净
侧面描写
动静结合
心情
由景生情
乐
3、文章写出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是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写游鱼的极为细腻传神,采用了什么手法?还有何用意?
清澈澄净。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衬托潭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写游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4、作者在第三、四自然段中是从什么角度写小石潭的?抓住溪水、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
从作者立足潭边的远视角度,侧面描写小石潭。同时又抓住了溪水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两者动静相映,各具特色。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情景交融,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凄清寂静、令人感到忧伤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被贬后凄苦孤寂的心情。
5、分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表达作用。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幽伤的心情)
6、作者游览时观鱼前后心情为什么会有变化
?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
“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1)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2)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因此作者先乐后忧,乐只是忧的表象而已。
1、这是一篇游记。就是去一个地方游玩,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倘使我们在写游记时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那绝对就是一篇优美的游记。那么柳宗元游小石潭时见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课文中寻找美景,每种景物用一个字表示出来。请你用“我喜欢
,因为
”的句式说话。
赏读课文探寻美景
提示景物:竹、潭、溪、鱼、石、树、水等
这些景物都集中在哪几段?(1-3段)再读1-3段,看这些竹,树,石,水,鱼,溪、岸都有什么样的特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景物,在书上做旁批,写出它的特点。
如:我喜欢水,因为小石潭的水是多么美啊!它的声音如鸣佩环,清脆悦耳。你看,连鱼游动都好像在空中一样,它是多么的清澈啊!
赏读课文探寻美景
我喜欢树,因为青翠的树林郁郁葱葱,走进树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我觉得溪水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他说溪水像蛇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它就像一条透明的带子一样,十分的清澈,一直飘向远方,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
我觉得石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石头在岸边,露出水面,石面光滑,鱼儿从石底钻出,青苔长在石头底下,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里的石头被水洗的五彩斑斓,让人联想到了橱窗里美丽的宝石。
我觉得小溪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斗折蛇行,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赏读课文探寻美景
竹---
树---
石---
水---
溪---
岸---
鱼---
翠
青
怪
冽
曲
错
多(乐)
2、请你将景物特点浓缩成一个字加在景物后面,然后把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
小潭竹翠树青;
石怪水冽鱼乐;
寻源溪曲岸错。
赏读课文探寻美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移步换景)
(一)移步换景法
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二)定点观景法
向下看:潭中鱼可百许头----
向西南看:潭西南而望
现在我站在小石潭边,向下看到了水和鱼,寻找源头向西南又看到了溪、岸,(情景模仿)这个时候我没有移动,脚步也没移动,可是我看到的景物变了,这种写法就叫定点观景法。
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三)动静结合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佁然不动:呆呆地不动。(
)
俶尔远逝: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
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悠然自乐)(
)
鱼的乐和人的乐自然地融在了一起。描写鱼的时候从“佁然不动”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动静结合
静态
动态
动态
动静结合
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
侧
面
烘
托
(四)侧面烘托
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第二段中以游鱼的欢乐来写人的欢乐;
第四段中,以凄清寂寥的环境烘托作者内心的凄凉伤感。
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情景交融)
(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从小丘西行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向下看:潭中鱼可百许头----向西南看:潭西南而望(
)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皆若空游若无所依。(
)
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移步换景
定点观景
动静结合
侧面烘托
情景交融
当堂测试
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渲染了凄清的气氛,抒发了作者遭贬后的悲凉凄苦之情。
文章主旨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小石潭记
环境清幽
孤寂凄苦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游鱼:活泼(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小潭源流:
溪身:斗折蛇行
岸势:犬牙差互
形象比喻
潭上氛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寓情于景)
同游之人:补充交代
板书设计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溪流一一潭上感受一一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D
中考链接
2、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⑴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⑵复不乐。何者 譬如囚拘圆土⑶一遇和景⑷,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⑴仆:对自己的谦称。⑵已:过一会儿。⑶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⑷和景:温暖的日光。
明确:
(1)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
(2)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中考链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4)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2.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学难点】
1.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2.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见“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林语堂说“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板书课题及作者)此行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欣赏小石潭的美景,二是体悟柳宗元对小石潭的情感,三是让同学们学到写作的技巧。(板书:景,情,技)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
2.背景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在永州期间常以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经他发现的胜景很多,并一一作文记载,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人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3.文体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吟读课文,欣赏美景
一读,视频欣赏,初步感知
二读,读准字音,分享新知
欲知小石潭的景色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自己学到的新的字词知识圈点勾画出来,一会儿在全班分享。(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反复朗读:
篁竹(huáng) 为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悄怆(qiǎo
chuàng)
幽邃(suì)
差互(cī)
佁然(yǐ)
俶尔(chù)
寂寥(liáo)
翕忽(xī)
2、理解下列短语,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三读,读准节奏,读出美感。
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配乐),读准停顿,注意节奏。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四读,观赏画面,体悟情感。
1、假如你是柳宗元,游了小石潭写下这篇文章,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你写得这么美,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感觉呢?(自我欣赏)
下面请大家听着音乐,看着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一下什么叫自我欣赏。(名师配乐诵读课文,大屏幕展示小石潭美景图画及文字。)
带着这种自我欣赏情感,看着画面再读一遍?
(生齐带着感情朗读)
这次你们不但读出了自我欣赏的感觉,而且读出了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令人陶醉。
四、译读课文,积累新知
1、小组为单位,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讨论学习,共同翻译。教师巡视各组,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小石潭记》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乐:以…….为乐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象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很喜欢它。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伐:砍伐 下:向下 尤:特别 清冽:清澈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3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以为:把…..当作 近:靠近 以:相当于“而”,表承接
潭由整块的石头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小石礁、小岛屿、小石磊、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5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可:副词,大约 许:表约数 空:在空中 所依:依靠的东西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6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下:向下 佁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忽然
一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跟游览的人逗乐。
(7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而:表修饰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明灭:或现或隐
西南方向望去,溪身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来,有的地方被掩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8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其:指示代词,那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相互交错
可:能 其:它的,指溪水的
它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廖:寂静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邃:深
坐潭上,四周竹子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使人心境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0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以:因为 清:凄清 居:停留 而:表顺承 去:离开
因为环境太冷清了,不能呆得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11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隶:随从 从:跟随
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
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
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
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
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
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
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2、一词多义。
①乐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②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
③清
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④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
隶而从者(跟从)
⑤以
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全石以为底(用)
⑥而
记之而去(连词,表承接)
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
⑦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同游者(游览)
⑧环
如鸣珮环(玉环)
竹树环合(环绕)
⑨为
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岩(成为)
3、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③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
④俶尔远逝(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⑤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⑥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⑦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⑧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⑨如鸣珮环(动词作名词,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4、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②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③闻水声(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④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
5、特殊句式
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翻译: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
6、判断“若”“似”“如”三个词的用法,它们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方。试辨析下面哪些是,哪些不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天涯若比邻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对文本的探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很有意趣的游记,初步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但是它具体美在哪呢?这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二、赏读课文,探寻美景
1、抽生朗读活动,每读完一段就停顿一下,请一同学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最好用两个五字短语进行概括)。
第1自然段: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老师提示: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第2自然段:第
2
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老师提示: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3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老师提示: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4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老师提示: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第5自然段: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老师提示: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
(1)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2)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3)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4)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5)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2、这是一篇游记。就是去一个地方游玩,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倘使我们在写游记时善于抓住景物特点,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那绝对就是一篇优美的游记。那么柳宗元游小石潭时见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迅速在课文中寻找美景,每种景物用一个字表示出来。请你用“我喜欢
,因为
”的句式说话。
提示景物:竹、潭、溪、鱼、石、树、岸、水等
这些景物都集中在哪几段?(1-3段)再读1-3段,看这些竹,树,石,水,鱼,溪、岸都有什么样的特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景物,在书上做旁批,写出它的特点。
如:我喜欢水,因为小石潭的水是多么美啊!它的声音如鸣佩环,清脆悦耳。你看,连鱼游动都好像在空中一样,它是多么的清澈啊!
我喜欢树,因为青翠的树林郁郁葱葱,走进树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我觉得溪水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他说溪水像蛇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它就像一条透明的带子一样,十分的清澈,一直飘向远方,给人一种柔美的感觉。
我觉得石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石头在岸边,露出水面,石面光滑,鱼儿从石底钻出,青苔长在石头底下,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里的石头被水洗的五彩斑斓,让人联想到了橱窗里美丽的宝石。
我觉得小溪描写的非常的好,因为作者在写小溪的时候,小溪斗折蛇行,给人一种清美的感觉。
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爬行。
看一看还有没有类似的用法呢?
“犬牙差互”的“犬牙”,像狗牙那样。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比喻!在古汉语中这种现象叫做“名词作状语”。
3、请你将景物特点浓缩成一个字加在景物后面。如:竹---翠
树---青,
石---怪,
水---冽,
溪---曲,
岸---错,
鱼---多(乐)
4、这些景物的特点请大家用几个短语概括出来,怎样概括呢?
小潭竹翠树青;
石怪水冽鱼乐;
寻源溪曲岸错。
(齐读):小潭竹翠树青,石怪水冽鱼乐,寻源溪曲岸错。
三、游记寻踪,学习写法。
(一)移步换景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妙的图画。一步一换景,这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写游记的方法,叫“移步换景法”。
(二)定点观景法
向下看:潭中鱼可百许头----向西南看:潭西南而望(定点观景)
现在我站在小石潭边,向下看到了水和鱼,寻找源头向西南又看到了溪、岸,(情景模仿)这个时候我没有移动,脚步也没移动,可是我看到的景物变了,这种写法就叫定点观景法。
(三)动静结合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
佁然不动:呆呆地不动。静态!
俶尔远逝: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动态!
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悠然自乐)
鱼的乐和人的乐自然地融在了一起。描写鱼的时候从“佁然不动”到“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什么写法?(动静结合!)
(四)侧面烘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侧面烘托)
写鱼是为了写水的清澈。他通过描写鱼的影子和鱼游动的状态表现出水的清澈,这种方法应该是什么?(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其实这种写法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给我们展现过。想想看在描写哪种景物的时候用到这种方法了?(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
苏轼没有一个字提到月,但通过院子里的树影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和美好。我们写作时可以尝试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第二段中以游鱼的欢乐来写人的欢乐;第四段中,以凄清寂寥的环境烘托作者内心的凄凉伤感。
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景交融)
屏显:从小丘西行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移步换景)
向下看:潭中鱼可百许头----向西南看:潭西南而望(定点观景)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皆若空游若无所依。(侧面烘托)
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情景交融)
四、借景品情,感悟心境
1、文章情景交融,用这样出色的方法描写出如此美景的柳宗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人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美!
2、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什么?
因为“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坐在潭边,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寒气透骨,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3、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了,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美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请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小石潭这么优美的景色无人来赏,柳宗元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心系天下苍生,不但得不到赏识,反而被贬成一个无事可做的柳州司马,他的境遇和眼前的小石潭很相似。由小潭美景联想到自己的遭遇,空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施展,柳宗元眼前的美景都变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柳宗元眼中的景不再优美,而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
4、这与柳宗元的另一首绝句《江雪》的写法类似。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样是秋天,在不同诗人的眼中,情感表达也是不一样的!
如:杜甫的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居易的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同样的季节,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象,原因何在?心情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小结: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遭遇相同,触景伤怀。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遭受挫折,生活上不如意,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有力衬托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五、背读课文,再享意境美
1、背诵并默写这篇文言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六、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司珸。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2)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3)俶尔远逝(忽然)
(4)以其境过清(凄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答:两岸的地势象狗的牙齿一样相互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5、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⑴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⑵复不乐。何者 譬如囚拘圆土⑶一遇和景⑷,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⑴仆:对自己的谦称。⑵已:过一会儿。⑶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⑷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 (1)柳家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
(2)材料中“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得出”等句,也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