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课件(2课时,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课件(2课时,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09:1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 北京的春节 1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 1.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2.用哪些词来概括春节的特点:
春节是一个( )的节日。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运用“腊月、展览、风筝”等2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老舍 老舍(l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后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的春节大约有多长时间。
3.思考:作者按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醋 饺 拌 擦 眨 宵 燃 彼 贩 摊 贺 骆 香醋饺子杂拌儿擦黑眨眼通宵燃烧彼此小贩摆摊祝贺骆驼蒜苗 蒜 抡 骆驼 驼 恰 恰当孩子孩子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只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春节的重要日子有:腊月初、腊八、二十三小年、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文中重点写了腊八(开始)、除夕(高潮)、正月十五(高潮)。 思考:春节的重要日子有哪些? 全文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 )就开始了,人们( )、( )、( ),在( )过小年,之后详细描述了( )、( )、( ),最后写( )春节结束。 全文主要写了春节中那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腊月初旬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购买年货
腊月二十三
除夕守岁 正月初一拜年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九 第一部分(1--6):写人们从腊八开始准备过年的情形
第二部分(5--10):写除夕、正月初一及元宵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11节):春节结束。课文层次 第二课时 ?? 1.根据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领悟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的好处。思考:作者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过程。 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1.文中划红线的句子是一句 ,形象说
明了 。2.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谚语北京冬天的寒冷《北京的春节》-品读赏析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本文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呢? 小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这段话从哪几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呢?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
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A.从“味、色、声”上体会到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哪家都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B.从人们的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
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 ”、“ ”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包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万不得已必定 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正月初一阅读第七自然段,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悠闲、快乐) 2.作者列举了哪些人的活动?这样好在哪里?. 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条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数量多种类多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残灯末庙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
庙会的最后一天 这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十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春节结束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北京的春节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场面描写 [重点段落分析]( “元宵(汤圆)上市----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① 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家庭,店铺,广场,城隍庙,公园,男男女女,小孩等多方面来描写。
② 描写的特色:具体,形象,逼真,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描写。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男人拜年、女人待客、
逛庙会看花灯、放花炮、吃元
宵春节结束繁忙热闹平静 这篇课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1.阅读课后的“阅读连接”,然后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2.小练笔:你是怎么过春节的,请以“春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