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10:51:00

文档简介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4、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5.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及其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及其历史局限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自学检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2、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陶渊明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3、知识链接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4、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
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三、初读,感知音韵美
1、视频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教师范读,读准重音
4、抽生朗读,读出语气
四、译读,感知意境美
1、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为:作为? 缘:沿着???之:的???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水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鲜美:鲜嫩美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对……感到诧异。?穷:尽????其:那?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仿佛:隐隐约约,见不真切。若:好像????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5)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才:仅???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这类。??
(7)阡陌(qiānmò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8)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 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乃:竟然?具:同“俱”,完全,详尽。???要:同“邀”,邀请。?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咸:全,都???问讯:打听,探问。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焉:于此????遂:于是,就。????
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为:给具:同“俱”,详细????叹惋:惊叹
延:邀请???其:他们的?????????????
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12)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停:居住???去:离开?语:告诉????足:值得????为:向,对? ?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告辞回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呀。”?
(1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既:已经????扶:沿着????向:原来的???志:动词,做标志 ?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标上记号。?
(1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及:到????诣:拜见?即:立即,马上????其:渔人???志:标志??????遂:?于是 ?
渔人到了郡城,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 ?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原先所有权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1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之:这个消息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
果:实现???寻:不久???问津:探访?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2、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词义
①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味道鲜美)
③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⑤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⑥余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⑦说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
⑧后遂无问津者(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①舍: 便舍船(动词。放弃、舍弃)
屋舍俨然(名词。房屋)
②志: 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动词。标记、记号)
③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未果,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④其: 欲穷其林(代词。这、那)
既出,得其船(代词。代渔人)
⑤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介词。对,向)
⑥乃: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⑦遂:遂迷(竟然)
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5)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6、请归纳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明确: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比喻心里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而感觉明朗。
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无人问津:没有人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五、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篇文言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走进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
二、赏读,感知意蕴美
1.抽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请你找出本文线索,梳理文章情节。
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3、根据提问,请同学们用原文抢答下列各题:
①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原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小组讨论下列各题:
①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③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明确:这篇文章里寄托了作者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三、品读,探寻桃源之美
(一)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土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男女、老幼、渔人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行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四、悟读,探寻艺术美
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
(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
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
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六、课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 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
B.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用说 便要还家 要:要求
C.问今是何世 是:表判断 吾尝疑乎是 是:这句话
D.未果,寻病终 寻:很久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解析:
A.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乃:竟然/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竟然。
B.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C.问如今是什么朝代.是:表判断/我曾经怀疑这句话.是:这句话。
D.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寻:不久/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在国内。故选:C。
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答:围绕“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
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答:“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界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
4.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 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 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5.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答: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
②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
③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
④淳朴的社会风尚;
⑤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寄语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共63张PPT)

9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导入新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4、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5.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到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陶渊明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写作背景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知识链接
1.晋太元中( ) 2.缘溪行( ) 3.便舍船( )
4.豁然开朗( ) 5.屋舍俨然( ) 6.阡陌( )
7.黄发垂髫( ) 8.便要还家( )
9.遂与外人间隔( ) 10.此中人语云( )
11.不足为外人道( )12.及郡下,诣太守( )
13.刘子骥( ) 
jìn
yuán
shě
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àn
wèi
jùn yì


读准字音
初读课文,正确朗读,把握节奏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语
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朗读课文,自悟文意
原则: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六字歌诀:留、对、换、加、删、调
(加字、换字、直译、意译)
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 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 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作为
沿着
鲜艳美丽
以……为异;
对……感到诧异
走到尽头
落花
又,再
繁而错杂的样子
想要
别的,其他的

划船前行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夹着溪流的两岸
年间
偏义复词,仅指远。


遇见
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课文释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舍弃,丢弃
宽阔敞亮的样子
平坦宽阔
整齐的样子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就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
隐隐约约

仅仅,只
于是,就。
看到


好像

起初,刚开始。

课文释义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老人和小孩
可以互相听到
安闲快乐
全、都

译文: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作劳动,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耕种作业
穿着打扮,穿戴



指老人
儿童下垂的头发,指儿童

愉快的样子
课文释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详细
通“邀”,邀请
全,都
摆设
妻子和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于是,就
隔绝
译文:(桃源人)看见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桃源人)的问题。 (桃源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村中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同县的人

前辈,祖先
课文释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 为外人 道也。”
竟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详细地说出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辞
离开
告诉
值得
对,向

译文:(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桃源人)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做客,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他。(渔人)住了几天后,就告辞离开。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一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呀。”
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课文释义
既出, 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 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已经
沿着,顺着

动词,做记号
终于
像这样
译文: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返回,(沿途)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拜见大守,说了他在桃花源的经历。太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拜访
先前的

找到
找到
课文释义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 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打算,计划
不久
没有实现
问路。文中指寻访、访求。津:渡口。
译文: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行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计划没有实现,不久便病死了。 后来就再也没有去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愉快的样子
于是,就

高洁
表判断

课文释义
2、积累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1、通假字
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文言知识积累
3、古今异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鲜美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文言知识积累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 仿佛若有光
今义:好像





3、古今异义
文言知识积累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放弃、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作为)
(对,向)
(给)

4、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积累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便舍船,从口入
③初极狭,才通人
④问所从来
⑤便要还家

(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语)
(“也”类判断)
(句前省略主语“渔人”)
(句前省略主语“山洞”)
(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
(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
5、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1)渔人甚异之。
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2)复前行,欲穷其林。
前: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 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3)初极狭,才通人。
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6、词类活用
文言知识积累
1、请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1)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2)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和平安定生活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课堂检测
1、(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2、( )问今是何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停数日,辞去。
2、理解以下句子含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省略部分,再试着翻译句子。
村中人
渔人
村中人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渔人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
A . 便得一山(得到) 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 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 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A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4、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5、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B
D
课堂检测
6、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走进了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读了这篇文章后,请用一句话概括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生活自给自足,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
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第二部分(第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思考:
1.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并说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合作探究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
复寻(迷失)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线索: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顺序来叙事。
品读课文:1.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作者描写桃花林美景在文中
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得一山 从口入
合作探究
3.文中哪个字突出了渔人见到桃花林后的反应?这个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异”,引出下文的桃花源仙境
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世界,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的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5.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合作探究
4.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美好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9.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桃花源是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平安乐的理想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10.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因为当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作者对此现实不满,就虚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一)想像桃源之“美”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探寻桃源之美
探寻桃源之美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探寻桃源之美
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探寻桃源之美
男女、老幼、渔人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二)理解桃源之“乐”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探寻桃源之美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探寻桃源之美
(三)评读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探寻桃源之美
(1)景奇。
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探寻桃源之美
(2)人奇。
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探寻桃源之美
(3)踪奇。
行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写作特点
(1)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2)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3)语言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
一波五折

故事曲折回环,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一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二折:“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三折:“初极狭,才通人”。
四折:“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五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及郡下,诣太守”
“遂迷。不复得路。”
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平安乐、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用意?
拓展延伸
都表现出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假设桃花源确实存在,今天的桃花源会是怎样一幅景象?
没有战争,没有霸权主义,也没有恐怖主义;世界和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随意交往,世界成为真正的“地球村”;人们可以按需就业,按需分配,充分地享受工作和生活中的快乐;人类高度文明,没有污染,没有暴力,没有欺诈;自然界十分和谐,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友好相处,生活在山青水秀、繁花似锦的环境里;现代化的城市遍布全球,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拓展延伸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幸福快乐;社会风尚淳朴、热情好客。是没有阶级,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理想世界。
这理想世界是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否定批判。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拓展延伸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其三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咏荆轲》
陶渊明的诗文名句:
拓展延伸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
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
B.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用说
便要还家 要:要求
C.问今是何世 是:表判断
吾尝疑乎是 是:这句话
D.未果,寻病终 寻:很久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C
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
答: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塾。
3.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答: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界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
课堂检测
4.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 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A
课堂检测
答: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
②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
③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
④淳朴的社会风尚;
⑤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5.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老师寄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