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送东阳马生序 课件+素材+教案+导学案+课后习题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送东阳马生序 课件+素材+教案+导学案+课后习题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12:55:41

内容文字预览

11 《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熟读课文,背诵前两段。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劝学之作。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二、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细节,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参考答案: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1)求书之难。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2)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3)求学之难。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目前。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再如,对“同舍生”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颇为传神。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作者不攀比,一心向学,求学意志坚定,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三、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彰显矛盾,或揭示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相反对比,简称“反比”。文中也有一些相同或相关的对比,可称之为“正比”,如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这样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章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色愈恭,礼愈至
3.媵人持汤沃灌
4.主人日再食
5.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参考答案:
1.稍:稍微、稍许。 2.至:周到。
3.汤:热水。 4.再:两次。 5.遗:给予,赠送。
五、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们要摒弃封建社会盲目尊师的迂腐态度,特别是“不敢出一言以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站在与老师平等的立场上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示例二】我赞成宋濂的学习态度。因为他从小“嗜学”,成年以后,“益慕圣贤之道”,他之所以能够学成,正是有这种热爱学习的态度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他对待老师更是敬爱有加。人无完人,老师也不是圣人,如果老师有了错误,我们应该有礼、大胆地向老师提出,辨伪存真,这样才有助于学业的精进。
课件48张PPT。11 送东阳马生序写给东阳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东阳,今属浙江。
生,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重点)
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
学习古人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在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重点)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誉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等。 本文选自《宋濂全集》卷三十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从家乡浦江(今属浙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其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珍惜现有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序
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分自序和他序。自序是作者自己写的序,一般用来说明写作缘由、写作经过、中心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等;他序是别人代写的序,多用来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赠序具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嗜学( ) 逾约( ) 加冠( )
硕师( ) 叱咄( )负箧( )
曳屣( ) 皲裂( ) 媵人( )yúshuòchì duōqièjūnyìnɡɡuānyè xǐshì缊袍敝衣( ) 烨然( )
容臭( ) 俟其欣悦( )
谬称( ) 冻馁( )
撰长书( ) 廪稍( )
耄老( ) 裘葛之遗( )
绮绣( )yèsìmiùněilǐnmàoxiùzhuànyùnwèiqǐ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特别爱好。没有办法。得到。常常。借。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跑。超过约定期限。因此。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学问渊博的老师。交游,交往。快步走。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问,请教。道德声望高。挤满。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稍,略微。辞色,言辞和脸色。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表示专心而恭敬。训斥,呵责。周到。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等待。背着书箱,拖着鞋子。深冬,隆冬。穷,极。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这里指客舍。四肢僵硬。支,同“肢”。侍婢。这里指旅舍中的仆役。拿了热水来洗濯。汤,热水。沃,浇。被子。暖。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穿着华丽的丝绸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绣,绣花的衣服。系帽的带子。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逆旅,旅店。食,供养,给……吃。香袋。臭,香气。光彩照人的样子。破旧的衣服。蕴,乱麻。敝,破。丝毫没有。羡慕。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口体之奉,指吃穿的供给。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年老。语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意思是做了官。预,参与。君子,这里指有官位的人。恩宠光耀。跟随。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这是自谦的说法。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指太学生。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这里指朝廷。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给予,赠送。饥饿。都是古代学官名。即“假之于人”,向别人借。诸,相当于“之于”。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同辈。这里指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低微,低下。拜见。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贽,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言辞谦和,脸色平易。议论辩驳。辨,同“辨”。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诋毁,毁谤。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与之论辨同“肢”,肢体同“披”,穿同“辩”,辩驳◆古今异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古义:借 今义:不真实的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卒获有所闻古义: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录毕,走送之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主人日再食古义:这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无从致书以观古义:得到 今义:达到,实现古义:给予,赠送 今义:遗失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尝趋百里外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一词多义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
弗之怠
当余之从师也代词,指“书”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抄书”这件事介词,因;介词,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计日以还
以衾拥覆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修饰,可不译介词,用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接礼愈至
至舍形容词,周到动词,到、到达益慕圣贤之道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名词,学说,主张动词,说、谈论援疑质理
非天质之卑动词,询问名词,资质,禀赋久而乃和
言和而色夷暖谦和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矣动词,担心名词,忧患今诸生学于太学
假诸人而后见也众,各兼词,相当于“之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当余之从师也介词,向动词,跟从◆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名词用作状语,每天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用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名词用作动词,动手;名词用作状语,用笔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手自笔录◆文言句式省略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省略宾语“余”,正常语序应为“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余)游”]余立侍左右 [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应为“余立侍(于)左右”]寓逆旅 [“寓”后面省略介词“于”,正常语序应为“寓(于)逆旅”]倒装句: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抄书之艰(幼年读书的艰辛)家贫 无从致书以观
——学习条件差(艰苦)借书抄录(学习的勤奋) 弗之怠
——学习态度好(求学的执着)对比从师之难(成年求师的艰难)未尝稍降辞色——老师的严厉对 比
师生态度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
——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跋涉之苦(求学的艰难)负箧曳屣,深山巨谷,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四支僵劲生活之苦(衣食粗劣、生活简朴)住:寓逆旅 食:日再食 衣:缊袍敝衣对 比苦(贫寒)同舍生:被绮绣 若神人生活奢侈 豪华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而“卒获有所闻”?依靠精神力量——“以中有足乐者”。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诸生求学生活条件优越,无冻馁之患读书环境优越,无奔走之劳无求师叩问之难书目齐全,无无书之难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求师跋涉之苦住读生活之苦自身经历对比 4.作者为什么花较多笔墨谈自己青少年时学习上的勤且艰? 作者讲述自己勤且艰的学习经历是为了现身说法,勉励马生。作者讲述自己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条件,与当今的太学生优渥的学习条件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勉励马生珍惜现在的良好条件,加倍努力学习。作者这样描述,拉近了与马生的心理距离,避免了板起面孔的空洞说教,显得委婉含蓄,更具说服力。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和“用心专”。5.作者认为学有所成主要靠的是什么?6.作者写此文的原因是什么?试简要概括。作者写此文的原因:
一是马生是作者的同乡,在京师拜见作者;二是马生文辞畅达、态度谦和、勤于学习,受到作者称赏;三是作者希望能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7.学习本文后,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好。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和“用心专”。1.叙议结合,突出中心。 文章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文章一开头,作者介绍自己“嗜学”,成人之后,“益慕圣贤之道”,这实际上是委婉地告诉马生,他学习能够刻苦和持之以恒的原因就在于此。接下来作者选择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毅力。通过三个事例来现身说法,这比单纯的议论更为感人,也更容易被马生接受。2.运用对比,深刻说理。 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主旨。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艰苦经历,与富家子弟的奢华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以此勉励马生勤奋求学、不怕吃苦。送东阳马生序求学之难
用心之专幼时抄书之艰
成年从师之难
求师跋涉之苦
衣食粗劣、生活俭朴语重心长
殷切希望
循循善诱
诚恳真挚今日学习条件之优越点题:交代写作缘由,勉励马生生活条件
居住条件
师资条件
图书资料勤且艰用心专 本文通过作者自述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并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说明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勤奋、专心,赞扬了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了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过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过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11 送东阳马生序
课题
送东阳马生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以继承儒学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代表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等。
写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马君则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文体知识
序是一种文体,分两种:一种是送别赠言的文章,叫赠序,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另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多见于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即诗文序。后又有宴集序,即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的序。
读准字音
逾约(yú) 既加冠(guān) 叱咄(chì duō) 俟(sì) 负箧(qiè)
曳屣(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g) 缊袍(yùn)
绮绣(qǐ) 容臭(xiù) 烨然(yè)
重点实词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致书:取得、得到。
既加冠:已经。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大。
尝趋百里外:曾经。
从乡之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持汤沃灌:浇洗。
寓逆旅:居住。
右备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古今异义
录毕,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不真实的)
尝趋百里外(古义:奔,快走今义:趋向)
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右备容臭(古义:气味今义:气味难闻)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做动词,腰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做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手自笔录(名词做状语,用手,用笔)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去感受一下古人是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的。
新课展开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参考译文:
1.曾经拿着经书跑到百里以外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3.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能否从文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写幼年求学的艰难和自己勤奋学习的态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再读课文,探究求学之艰】
1.作者求学之艰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点的?
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依靠精神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诵读课文,以古悟今】
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把宋濂求学与我们今天的求学比较,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甲生:我觉得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得好,比谁穿得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乙生:我觉得宋濂的求学态度很谦虚,有问题就大胆请教,不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轻易放弃,我们应向一切比自己强大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人生当勉励”,你能说出一个名人读书或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并写出两条勉励自己的名句吗?
(1)明朝文学家张溥每读书必抄录七遍,因而书斋被称为“七录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默读课文,品析写法】
本文在记叙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体会其作用。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夹叙夹议,结构紧密。
文章以记叙为主,叙述中又有适当的描写和议论,给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具体生动。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联系很紧。写自己幼年时、成年后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主题有关的事情,在叙述中隐隐有着议论的意图。因而,全文结构紧密,最后推出结论,水到渠成。
2.运用对比,说服力强。
本文说服力强得益于对比的运用。作者在记叙自己勤奋求学的生活时,以主观的勤奋与客观的艰苦作对比。如写读书需“手自笔录”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写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与自己“缊袍敝衣”作对比。作者以鲜明的对比分辨事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用对比手法完成一个写人的片段作文。
车站里,两个女孩子坐在候车室等车。左边的女孩身穿超短裙,蹬着一双镶满水钻的高跟鞋,手里摆弄着一部昂贵的手机;右边的女孩,穿着一件白色衬衫和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脚上只有一双同样陈旧的布鞋,手里只攥着一部老式的旧手机。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婆婆向她俩伸出了缺了一个口的瓷碗。左边的女孩捂着鼻子厌恶地扭过了头。右边的女孩掏出一张十元钱,轻轻地放进了碗里。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我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以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课外拓展的安排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拘泥于课本,更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丰富性与趣味性。最后,通过教师小结激发学生的情感,呼吁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这也是本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所在。
方法指导:
怎样给文言文断句
[解题技法]
古今异义词中有些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却变成了一个双音词,朗读时两个词语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
主谓之间适当停顿。
3.若宾语结构较复杂或较长,则动宾间适当停顿。
4.领起全句的虚词后或句中表连接的虚词前可稍作停顿。
5.较复杂的定语、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前置(或后置)的时间、地点、目的状语之后(或之前)稍作停顿。
6.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二是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素材积累:
勤奋求学的典故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11 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课时
一、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去感受一下古人是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三、文章体裁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本文即是作者勉励马生专心向学的临别赠序。
四、朗读全文,注意疑难字词的读音
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翻译全文
1.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1)补充诠释:
得:能够。       患:忧虑,担忧。
游:交际,交往。未尝:不曾,未曾。
门人:学生。或:有时。
色:神态,气色,脸色。虽:虽然。
卒:终于。愈:更加。
获:得以,能够。寓:寄居。
(2)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走送之 跑 行走
持汤沃灌 热水 汁水
日再食 第二次 又一次
臭xiù 香气 chòu臭味
博士 官位 一种学位的名称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倒装句式
①弗之怠 “之”是“怠”的宾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词结构的后置,“于”相当于“向”。
2.指名逐句翻译全文,师生共同点评。
六、自由朗读课文及译文
一、自读课文,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能否从文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写幼年求学的艰难和自己勤奋学习的态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作者求学之艰表现在哪里?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点的?
明确:
  3 作者为什么能克服这些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明确:依靠精神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4 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是为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二、本文写作特色分析
1.采用寓理于事、以事明理的方法。
文章要阐明的是学习态度问题。通过亲身经历写出切身的感受,通过事实的记叙,加以适当的描写、议论阐明刻苦求学的道理,既富有说明力,又富有感染力,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把握学习的方法。
2.善用对比手法。如写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与作者的“?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追求口体之奉的情况。
三、研讨探究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敬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把宋濂求学与我们今天的求学比较,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甲生:我觉得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得好,比谁穿得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乙生:我觉得宋濂的求学态度很谦虚,有问题就大胆请教,不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向一切比自己强大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四、课外拓展
“人生当勉励”,你能说出一个名人读书或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并写出两条勉励自己的名句吗?
1.明朝文学家张溥每读书必抄录七遍,因而书斋被称为“七录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教师小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光阴一去难再见,水流东海不回头”,古人的诗句,在感叹时光飞逝之时,更多的是消极和无奈。我们当代中学生,有的不应只是感叹。天道酬勤,命运始终掌握在惜时如金、勤奋学习者的手中!同学们,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必须牢牢抓住时间!
教学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我引导他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以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课外拓展的安排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拘泥于课本,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丰富性与趣味性。最后,通过教师小结激发学生的情感,呼吁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这也是本课教学的根本宗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