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联?
参考答案:
“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
三、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五、背诵并默写本课的四首词。
点拨: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六、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
示例:“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参考答案:
【示例一】“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紧张、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长烟落日”的空旷,与孤城的紧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寥。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百感交集,触目伤怀!思乡之情,无计消除;功业未成,难以回归。所以,只有在这苍茫的边境中屹立、坚守……
【示例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示例三】“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浓烈的战争气氛。
课件97张PPT。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词牌名戍边将士在边塞的秋季思乡忧国。了解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结合词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理解词作慷慨壮烈的情感基调。(难点)
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情感。(重点) “渔家傲”,词牌名,属中调,分上、下片;“秋思”,题目。“秋”点明(边塞)季节;“思”即忧思之情。题目的意思是戍边将士在边塞的秋季思乡忧国,点明了词作的时间和内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秋思》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彼时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号角。古代军中乐器。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zhànɡ荒漠上的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yānmèi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勒,刻石记功。比喻夜深寒重。出征的士兵。未经过滤的酒,浑浊、质量不好的酒。qiānɡ◆古今异义燕然未勒归无计古义:刻石记功
今义:常指用绳子捆住或套住◆词类活用将军白发征夫泪名词用作动词,生白发;流泪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词人所在地,“秋来”点明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边塞秋季的风光十分奇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刚到秋天,大雁就往南飞,毫无留恋之意,从侧面写出了这个地方的秋季一片寒风萧瑟、荒凉冷落的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写声,边塞特有的各种声音同军中的号角声一起响起,渲染了浓郁、苍凉的战地气氛。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写景,选取边塞典型景物,突出表现了边塞壮丽凄凉的风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一是天气异:天气极冷,与中原地区的气候大不相同。二是声音异:充满了边塞特有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在中原地区是不可能听到的。三是环境异:烟雾弥漫,孤城紧闭,与中原地区华灯初上的太平景象不同。
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争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崇山峻岭里,烟雾弥漫,落日朦胧,只见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城门。写出了与西夏的严峻军事形势,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气氛的战地风光画面。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千古名句的?一杯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了守边将士的报国之情。 这两句揭示了戍边将士们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霜满地”点明时间已是夜晚。悠悠羌笛之声传来,大地上铺满了秋霜,征人耳闻目睹,更加重了愁思与悲凉之感。霜满地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思考:“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手法,写将军和士兵们因功业未成,有家难归而不能入睡、哀伤流泪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渔家傲·秋思下阕:抒情——思乡——
凄凉、悲壮、慷慨
(浊酒、羌管、浓霜、白发)上阕:写景——奇异——
肃杀、荒凉、严峻
(气候、边声、孤城)思念家乡
壮志难酬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历史上评论家对这首词有过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首词写边境之劳苦,是“穷塞主之词”,消极低沉;另一种认为,这首词“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真切感人。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示例】我赞同第二种看法。只有真实反映边塞现实,抒写戍边将士内心的真切感受,才能感动人。这首词,既描写了将士们为国戍边的艰苦,也充分强调了他们立志建功立业的责任心,表现了他们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比粉饰太平、虚假歌颂的作品更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1.语言凝练,特征鲜明。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异”的特点,为下阕思亲怀乡之情埋下伏笔。通过“边声”“千嶂”“孤城”等具有明显特征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2.情景交融,感情真挚。
上阕着重写景,极力表现了边塞风光的奇异独特,渲染了边地的萧条肃杀、荒凉寂寥。下阕着重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表现了词人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江城子·密州出猎词牌名了解词人苏轼的生平、词作风格及代表作。(重点)
学习词作善用典故的写法。(难点)
感受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坚定决心,学习苏轼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重点)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地名,今山东诸城;“出猎”,外出打猎。题目点明了本词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缘起。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江城子·密州出猎》写于苏轼密州通判任上。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密州蝗旱灾害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又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他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姑且,暂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黄,指黄犬。擎,举着。苍,指苍鹰。锦缎帽子,这里用作动词,戴锦帽。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作者自称。qínɡ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diāo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hān鬓角稍白。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尚,还。开张,开阔雄伟。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终将。饰以彩绘的弓。酒喝得尽兴,畅快。星名。拉。bìn◆古今异义持节云中古义:符节 今义:节日会挽雕弓如满月古义:终将 今义:能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叙事“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妙在何处? 起句用一“狂”字贯串全篇,借以抒写词人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正值盛年,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流露出其内心郁积的怨愤不平情绪。“狂”字是上阕的文眼,奠定了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 品析“千骑卷平冈”一句中的“卷”字好在哪里。 “卷”是席卷的意思,极言速度之快,人数之多,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队伍行走之快,声势之浩大,表现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亲射虎,看孙郎”,这里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孙权射虎的典故正好和出猎之事相吻合,又和首句的“少年狂”相呼应。作者以孙权自比,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自己出猎时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状态。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言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勾画了一个豪气十足、誓死报国的英雄形象。“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下阕:表明志向——壮志满怀(抒情)上阕:冬猎盛况——威武雄壮(描写)老当益壮渴望报国 这首词通过对一次出猎壮观场面的描写,借历史典故抒发了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是如何抒发豪迈之情的?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上阕主要写词人出猎时表现出来的豪迈性情。词人开头写“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展豪情,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托苍鹰,出猎雄姿何等傲然!随从将士个个也是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出猎场面何等壮观!后两句词人表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尽显词人的豪情。
下阕词人进一步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鬓微霜,又何妨!”,词人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年愈长而志愈坚,直抒豪迈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通过对挽弓形象的刻画和“射天狼”典故的运用,充分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1.善用典故,内涵丰富。
这首词的上阕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现了自己的豪情和志气。下阕“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用的是“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词人这里是以魏尚自比,希望能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词人运用典故,以“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自己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些典故,既写出了词人壮志未已、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又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2.语言生动,气象恢宏。
本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词中一连串动词,如“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同时,本词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之情,换成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概,表现了词人卓越的胸襟抱负与雄心壮志,气象恢宏,充满阳刚之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牌名寄给好友的一首抒发壮志情怀的词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词风、代表作,背诵全词。(重点)
学习词作虚实结合的写法,领会词作的意境美和韵律美。(难点)
体会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学习作者收复中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重点) 破阵子,又名“十拍子”,本为唐初大型舞曲《破阵乐》中的一篇,后用为词牌。陈同甫(1143—1194),名亮,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题目表明这是词人寄给好友的一首抒发壮志情怀的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代表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他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他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梦中回到。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古时候吹牛角以发号令。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炙,烤熟的肉食。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军乐。挑起油灯的灯芯,使灯光明亮。战场。huīzhìtiǎo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pī lì了结,完成。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这里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可惜。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liǎo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士兵们分食酒食,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上阕为什么要写梦境? 梦中的情景是昔日的军旅生活,而这种生活现在只能成为回忆,表现了作者企慕军中生活,渴望奔赴战场为朝廷效力的热情。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可怜白发生!”一句流露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慨?有何作用? 结尾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壮色彩。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建功立业——梦境醉酒白发生壮志悲愤无奈——现实难酬豪放悲壮可 怜 这首词通过对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的追忆,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有意作“壮词”,而“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的豪放壮美:分食酒食,奏悲凉苍劲之曲,秋季点兵的壮大场景。“壮”在人物超凡的本领: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冲锋陷阵,勇猛雄健。“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国家,为国立功,成就英名。“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的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懑。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谓豪情万丈。词的结尾,放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这给“壮词”更增加了慷慨悲凉的色彩。结构巧妙,对比鲜明。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回忆梦中场景。梦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梦境与现实的鲜明对比,深化了主题,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极富感染力。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满江红词牌名有感情地朗读和默写;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重点)
把握词作的主旨;学习词人借典故抒情的方法。(难点)
领会词人情感,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重点)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她的作品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有《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等存世。 《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却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友人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她便东渡日本留学。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秋瑾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这首词时,恰为八年。思念浙江故乡。我。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拭,擦。shì很,甚。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nónɡ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属类,范围。莽莽人世。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mǎnɡ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早又是地点节气流露出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感慨。环境描写:紧承上句的“中秋”,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 试简要分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一句在词中的作用。在内容上,这两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之感和幽怨之情。
在结构上,渲染气氛,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四面歌残终破楚 这两句写国家和自己的处境。前一句写国家,化用“四面楚歌”的典故,点出列强进逼,国家处境危殆的状况,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后一句简写自己的婚后生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婚姻的不满,对故乡思而不得归的无奈。用典八年风味写词人的身世之感。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强派 表明作者极不屑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 点明内心苦闷的原因,表达了词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示例一】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词人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一句? 【示例二】运用“身”与“心”、“列”与“烈”音近但意义不同的两组文字,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词人思想感情的转变,既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生活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又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比男子弱的豪侠之气。 试简要分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两句的妙处。 用典。典出白居易在船上听到琵琶女讲述经历,联系到自己的不幸遭遇,泪水湿透身上的青衫。“青衫湿”一句借用白居易的故事,表达了词人的寂寞孤独之情,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满江红下阕:知音难觅,坚定报国上阕:中秋景美,心情苦闷豪情壮志
赤胆忠心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破封建束缚,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之情,表达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 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一句化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四面楚歌”本是形容垓下之围中项羽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这里指的是八国联军入侵后中国的危急局势。帝国主义野心勃勃,虎视眈眈,妄图豆剖瓜分,蚕食鲸吞中国,而清政府腐败无能,束手无策,形势岌岌可危。这一句和下面的“八年风味徒思浙”,从国与家两个方面抒写了词人内心的苦闷。 秋瑾与丈夫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际上“奴仆不如”,因此才有“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感慨。这里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彻底与其决裂,实现“求自立”的愿望。多用典故,抒发情感。
这首词中,词人通过一系列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上片中的“篱下”“黄花”分别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描写了明丽的秋景,反衬了自己失落、幽怨的心境。再如,下片中的“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表现了词人对自身处境的愤懑和对国家陷入危难、人民遭受深重苦难的悲痛之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背诵并默写本课的四首词。
从课文中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