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单元 四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
学习 目标 1.认识“彭、拟”等8个生字,会写“泽、彭”等11个字,会写“拟定、锻炼”等10个词语。 2.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重点 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板书课题) 学生听讲 激情导入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件朗读全文,学生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 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 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 朗读课文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但是最终,他还是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同意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拓展提高 你知道哪些关于毛岸英的故事?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在哪见过呢?寻思半天,可怎么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这里原来是个墓地,叫杨家坟。中央机关搬到杨家岭后,就在这里种上花草、瓜菜,便成了个小花园。这会儿,红茸茸的鸡冠花、紫幽幽的牵牛花、黄橙橙的南瓜连成一片,别有一番情趣。 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 “那是毛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 “毛岸英?” “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 课堂练习 从下面选择与“死”近义的词语:() A投身;B殉职;C献身;D牺牲;E逝世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反问句。 他为什么要躲躲藏藏呢?() 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 战争究竟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C、D、E。 1×;2√;3×;4√。 作业布置 修改病句。 彭总司令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品质。 《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叶圣陶爷爷写的。 老师和中队长一起为大家制订了期末复习迎考的决心和计划。 按要求改写句子。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是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改为陈述句) 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改为陈述句) 3、在朝鲜战场上,有不少志愿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改为反问句) 1……值得我们学习; 2删去“的作者”; 3删去“的决心”。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都是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的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都很悲痛; 3在朝鲜战场上,不是有不少志愿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吗? 学生动笔。 记字词。 理解词语。 初读感知 学生浏览 学生练习 读书动笔。 多种方法。 培养读书思考的习惯。 分析思考 开阔视野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接到电报 如何安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