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哈姆莱特(节选)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匍匐(pū) 意旨(zhǐ)
轻蔑(miè) 祈祷(dǎo)
B.怪诞(dàn) 踌躇(chú)
迷惘(wǎng) 延宕(dàng)
C.暴虐(nuè) 难堪(kān)
虔敬(qián) 紊乱(wěn)
D.劝诱(yòu) 嫁奁(lián)
陨落(yǔn) 横暴(héng)
解析A项,“匍”应读pú;C项,“虐”应读nüè;D项,“横”应读hèng。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迂回 吝惜 销遣 吩咐
B.惋转 毒箭 鞭挞 审慎
C.罪蘖 呻吟 熏陶 诅咒
D.诽谤 盘踞 恍惚 媚行
解析A项,销—消;B项,惋—婉;C项,蘖—孽。
答案D
3.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话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越来越奢华和臃肿。影视和多媒体固然值得 ,但话剧为迎合当下审美口味而一味向它们靠拢, ,只会变成可以肆意摆弄的魔方或令人 的万花筒。?
A.借鉴 削足适履 眼花缭乱
B.鉴戒 削足适履 头晕目眩
C.鉴戒 生搬硬套 眼花缭乱
D.借鉴 生搬硬套 头晕目眩
解析借鉴: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鉴戒:可以使别人警惕的事。第一处,根据“影视和多媒体”可知,应用“借鉴”。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生搬硬套: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经验等。第二处根据“一味向它们靠拢”可知,应选“削足适履”。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第三处根据“万花筒”可知,应用“眼花缭乱”。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
B.法国时间7月9日,中国戏剧迎来了高光时刻——孟京辉版《茶馆》在阿维尼翁IN戏剧节上演,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专家媒体一起见证了中国当代戏剧美学跨时代的一刻。
C.研究人员指出,常喝咖啡能减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肌肉萎缩的风险。
D.哈姆莱特目光敏锐,善于思考,一回国就发现了克劳狄斯的罪恶和宫廷混乱,感觉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悬殊。
解析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C项,搭配不当,“减少”应改为“降低”;D项,“巨大”“悬殊”表意重复。
答案B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 , , , 。 , ,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①放眼全世界来看
②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
③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
④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
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
⑥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
A.①⑤②④③⑥ B.②④③⑥①⑤
C.①⑤③⑥②④ D.②④①⑤③⑥
解析从标点符号来看,前四句为一个整体,后两句为一个整体,全语段分为两层。开头说“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这是说鲁迅“不一般”“不简单”,从语义连贯的角度来看,后面也应说“不一般”“不简单”;横线后面的内容是“你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可见前面应是说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分析所给句子,①⑤②④是第一层,是说鲁迅这样的作家不简单,故放在前面;③⑥是第二层,说的是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应放在后面。
答案A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哈姆莱特上。
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且慢!美丽的奥菲利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奥菲利娅 我的好殿下,您这许多天来贵体安好吗?
哈姆莱特 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奥菲利娅 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
哈姆莱特 不,我不要;我从来没有给你什么东西。
奥菲利娅 殿下,我记得很清楚您把它们送给了我,那时候您还向我说了许多甜言蜜语,使这些东西格外显得贵重;现在它们的芳香已经消散,请您拿回去吧,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拿去吧,殿下。
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准确地传达出了他此时的矛盾心态,是他犹豫性格的一个典型例证。
B.“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实际是指连死去都无法逃避现实中诸多缠人的问题,没法清静,展现出哈姆莱特内心的复杂。
C.奥菲利娅来此和哈姆莱特见面是因为想利用自己在哈姆莱特心中的特殊地位帮他恢复原状。
D.作者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把隐藏在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欲望等多层次地层示出来。
解析C项,对原因的分析不当。结合全文来看,奥菲利娅是受克劳狄斯等人的欺骗,来此探听哈姆莱特是不是真疯。
答案C
7.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解析前两问是对独白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可从中筛选关键信息,如“谁愿意忍受人世……”可以看出哈姆莱特选择了行动与坚持,选择了生存。而这些独白正是哈姆莱特在面对挫折时善于思考的表现,但同时也可见他的犹豫。
参考答案思考的问题是生存与毁灭、思想与行动。他选择生存,选择复仇,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行动与坚持。
性格特点: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他善思、忧郁。
8.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指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
解析结合语境不难作答。可以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是在“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的情况下。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5分 实际得分: 分?
一、课外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国 王 且慢;拿酒来。哈姆莱特,这一颗珍珠是你的;祝你健康!把这一杯酒给他。(喇叭齐奏。内鸣炮。)
哈姆莱特 让我先赛完这一局;暂时把它放在一旁。来。(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雷欧提斯 我承认给你碰着了。
国 王 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
王 后 他身体太胖,有些喘不过气来。来,哈姆莱特,把我的手巾拿去,揩干你额上的汗。王后为你饮下这一杯酒,祝你的胜利了,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好妈妈!
国 王 乔特鲁德,不要喝。
王 后 我要喝的,陛下;请您原谅我。
国 王 (旁白)这一杯酒里有毒;太迟了!
哈姆莱特 母亲,我现在还不敢喝酒;等一等再喝吧。
王 后 来,让我擦干你的脸。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国 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
雷欧提斯 (旁白)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
哈姆莱特 来,该第三个回合了,雷欧提斯。你怎么一点不起劲?请你使出你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雷欧提斯 你这样说吗?来。(二人比剑。)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雷欧提斯 受我这一剑!(雷欧提斯挺剑刺伤哈姆莱特;二人在争夺中彼此手中之剑各为对方夺去,哈姆莱特以夺来之剑刺雷欧提斯,雷欧提斯亦受伤。)
国 王 分开他们!他们动起火来了。
哈姆莱特 来,再试一下。(王后倒地。)
奥斯里克 哎哟,瞧王后怎么啦!
霍拉旭 他们两人都在流血。这是怎么回事,殿下?
奥斯里克 您怎么啦,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 唉,奥斯里克,正像一只自投罗网的山鹬,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这也是我应得的报应。
哈姆莱特 王后怎么啦?
国 王 她看见他们流血,昏了过去了。
王 后 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的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死。)
哈姆莱特 啊,奸恶的阴谋!喂!把门锁上!阴谋!查出来是哪一个人干的。(雷欧提斯倒地。)
雷欧提斯 凶手就在这儿,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你已经不能活命了;世上没有一种药可以救治你,不到半小时,你就要死去。那杀人的凶器就在你的手里,它的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这奸恶的诡计已经回转来害了我自己;瞧!我躺在这儿,再也不会站起来了。你的母亲也中了毒。我说不下去了。国王——国王——都是他一个人的罪恶。
哈姆莱特 锋利的刃上还涂着毒药!——好,毒药,发挥你的力量吧!(刺国王。)
1.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王给哈姆莱特敬毒酒时还送上一颗珍珠,这一举动表现了国王的阴险狡猾,心情迫切。
B.王后喝下酒之前,已经知道酒里下了毒,但为了救哈姆莱特,她还是勇敢地喝下去了。
C.雷欧提斯被国王利用,但他中剑后承认自己用了诡计,他为此感到后悔。
D.括号中的内容是对舞台动作的说明,作用是对剧情进行介绍,使观众进一步理解表演内容。
解析B项,“已经知道酒里下了毒……她还是勇敢地喝下去了”错误,王后喝下去后才知道有毒。
答案B
2.国王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他主要运用了哪些阴谋手段?(6分)
解析根据剧情来看,一是在酒中下毒,二是在剑上涂抹毒药。
参考答案表面上为哈姆莱特准备壮行酒,实际上想利用下了毒药的酒害死他;另外,在雷欧提斯锋利的剑上涂抹了烈性毒药,只要哈姆莱特在比剑中受了伤,就会立刻死亡。
3.王后对哈姆莱特是什么态度?请具体分析。(6分)
解析从王后给哈姆莱特擦汗等内容来看,王后始终关注着哈姆莱特的一举一动,对他是真心疼爱的。
参考答案王后对哈姆莱特是真心疼爱的,虽然被迫受辱于克劳狄斯,但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充满了无限的关爱,在比剑过程中始终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意思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莎士比亚的剧作经几百年时光的 ,仍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各国的舞台上,它们历久弥新, 了莎翁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不朽生命力。莎翁写戏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因此,他的历史剧主人公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起伏跌宕;他的悲剧和喜剧都不是单纯的,而是错综的混合体。( )。他常布置几条线索平行而后交织,于 中展现广阔多彩的画面,总是逐步增加悬念,使读者、观众的紧张感不断增强。莎翁的戏剧语言,俏皮、华丽、精粹而丰富,从典雅的书面语言到粗俗的市井俚语,从民谣体到古诗体,无所不有。剧本中不少台词,成了成语典故或人们经常引用的格言。比如,“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心里的瑕疵是真的污垢”。莎翁创作的三十七部戏剧,塑造了几百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面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比如,哈姆莱特的语言,有时妙语连珠,有时又语无伦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一位 企图重整乾坤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的迷惘、痛苦和悲怆。?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莎翁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
B.莎翁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
C.莎翁写戏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
D.莎翁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
解析注意“写戏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不太介意悲喜雅俗之类的划分”的先后顺序。正是因为“讲求反映‘自然’或真实”,他才会“关注当时有关民族和个人的重大问题”,才会“较多地考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故选A项。
答案A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情节生动性、丰富性与思想深度、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
B.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情节生动性、思想深度与丰富性、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
C.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思想深度、丰富性与情节生动性、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
D.恩格斯称赞莎士比亚戏剧是思想深度、丰富性与情节生动性、历史内容完美的融合
解析由括号前“时而现身宫廷,时而出没沙场,情节起伏跌宕”可知,补写内容应是“情节生动性”在前,故排除C、D两项。“丰富性”与“生动性”结构一致,两者应放在一起,排除B项。故选A项。
答案A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磨洗 印证 错综复杂 单枪匹马
B.积淀 印证 错综复杂 单刀直入
C.磨洗 验证 扑朔迷离 单刀直入
D.积淀 验证 扑朔迷离 单枪匹马
解析磨洗:摩擦冲洗,含有经历时间考验的意思。积淀:积累沉淀。根据后文“旺盛的生命力”“历久弥新”等内容可以确定,第一处应用“磨洗”。印证:证明与事实相符。验证:通过实验使得到证实。语段中并没有通过实验验证的意思,第二处应用“印证”。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从语段中“他常布置几条线索平行而后交织”的意思来看,第三处应用“错综复杂”。单枪匹马: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单刀直入: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绕弯子。语段中强调哈姆莱特一个人,因此,第四处应用“单枪匹马”。
答案A
7.根据下面的内容,以单句的形式给“悲剧”下定义。(5分)
①悲剧是主要的戏剧种类之一,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
②悲剧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
③古代的悲剧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
④当时悲剧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
解析“下定义”实际就是把短句转化成长句。短句变长句为句式变换的常见形式之一,一般是找出关键句子作为主干,其余分句依据内容分作修饰成分。组合时要注意逻辑顺序,且把重复成分删去,不能漏掉原文的信息,同时还应注意要以单句的形式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悲剧是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剧的结局为基本特点的,后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的一种主要戏剧种类。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① 。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而不要不懂硬读。不懂硬读,刻意求解,时间长了,② 。③ ,再读难懂的、枯燥的,人文素养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而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是讲述把经典当作消遣来读,是最好的消遣的方式。所以第①处就提出了阅读经典的方式,“我”的经验是“把经典当作消遣来读”。第②处根据前文的“不懂硬读,刻意求解,时间长了”,可知是谈论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坏处,可填入“就会消磨掉自己阅读的乐趣”。第③处是针对第②处的不正确的阅读方式,提出自己的好的阅读方式,所以可填入“先读好懂的、生动的”。
参考答案①把经典当作消遣来读 ②就会消磨掉自己阅读的乐趣 ③先读好懂的、生动的
课件24张PPT。6 哈姆莱特(节选)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其主要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等悲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喜剧,《亨利四世》等历史剧,以及十四行诗《爱人的怨诉》等。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该剧描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使先进于封建专制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当时的英国由于“王位继承权”的问题,政治斗争非常尖锐,人们的进步思想和社会的腐朽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悲剧《哈姆莱特》正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以丹麦国的政治斗争暗示英国社会现实。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但因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在各国带有各自的特征。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2.写对字形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3.掌握词语
匍匐:爬行;趴。
迂回:回旋,环绕;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敌人)。
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多形容对某一事物入了迷。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求之不得:想找都找不到(多用于意外得到时)。
神思恍惚: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4.成语辨析
涂脂抹粉·文过饰非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举世瞩目·举世闻名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当机立断·斩钉截铁 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课文节选的是《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主要是国王和波洛涅斯利用计谋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的疯癫的情节。作品通过哈姆莱特的独白体现了他置身于矛盾斗争中难以采取行动的痛苦心境,也揭露了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与阴险。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一】 了解戏剧冲突,把握人物形象
1.概述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提示:国王怀疑哈姆莱特内心有疑虑和秘密,他利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试探哈姆莱特,被哈姆莱特识破。国王打算把哈姆莱特送到国外去。
2.课文节选部分是围绕什么冲突进行的?
提示:这场戏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而产生误解后的冲突,以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3.剧本中所展示的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的,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的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现实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4.在奥菲利娅的独白中,哈姆莱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娅之口对哈姆莱特极力赞美?
提示:高贵、理智、青春貌美。莎士比亚一连用“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等七个短语,借奥菲利娅之口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说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这个人物,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集团挑战。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5.从节选部分王后的对白中可以看出王后在剧中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她的对白加以分析。
提示:①“你们有没有劝诱他找些什么消遣?”一句话体现出王后的无知,她无形中孤立了哈姆莱特,说明她并不了解自己儿子的心理。
②“我愿意服从您的意旨”“但愿”“更愿”等词语,体现了王后在新王面前的顺从,她无形中变成了新王的帮凶,她为寻找儿子疯癫的原因寄希望于奥菲利娅,为此充满希望却又饱含担忧。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二】 品味人物语言,鉴赏艺术手法
6.“你们不能用迂回婉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国王的这段对白,体现了他什么心理?
提示:体现了国王杀兄篡位后,面对哈姆莱特的疯癫表现出怀疑和极度不安的心理。
7.“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排比,借奥菲利娅之口对哈姆莱特的人品、学识、人格进行了赞美,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哈姆莱特为什么赢得了美丽少女奥菲利娅的深深爱恋,用侧面描写表明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8.结合课文分析话剧主要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试举一例说明。
提示:个性化的语言和表现人物个性的恰当的台词方式是话剧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如:
国王:(旁白)啊,这句话是太真实了!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难堪的重负啊!
这段台词真实地暴露了国王的内心世界,把国王的虚伪、丑恶和内心的不安展现得淋漓尽致。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1.这场戏中的哈姆莱特,心事重重。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他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这时他对生命意义做了哪些思索?
提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2.在戏剧中,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是靠精彩的艺术对白来实现的。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奇才。试比较《哈姆莱特(节选)》与《雷雨(节选)》戏剧语言特点的异同。
提示: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善用比喻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等,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
运用比喻需注意以下几点:比喻的事物必须是常见的,浅显易懂的;必须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特征;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迁移练笔请用比喻手法写一个人物片段,150个字左右。
我来尝试
答案示例: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志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