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阿房宫赋 六国论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逦迤(lǐ) 骊山(lí)
赂秦(luò) 草芥(jiè)
B.妃嫔(pín) 剽掠(piāo)
殆尽(dài) 囷囷(qūn)
C.椽子(chuán) 横槛(kǎn)
颠覆(fù) 突兀(wù)
D.媵嫱(yìng) 鼎铛(chēng)
下咽(yān) 暴霜露(pù)
解析A项,“赂”应读“lù”;C项,“槛”应读“jiàn”;D项,“咽”应读“yàn”。
答案B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六王毕(灭亡)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秦爱纷奢(奢侈) ⑤族秦者秦也(家族)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解析①“道”译为“原因,途径”;③“固”译为“本来”;⑤“族”译为“灭族”。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并力西向
B.日削月割
C.骊山北构而西折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解析D项,“鉴”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B.一旦不能有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可怜焦土
解析A项,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C项,颠覆:古义,灭亡;今义,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D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解析“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与C项均为判断句。A项是被动句,B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是被动句。
答案C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做铺垫的句子是“ , ; ,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
(4)《六国论》中围绕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 , ”,“ 。 , ”。?
(5)《六国论》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 ”;赵国灭亡的原因是“ ”。?
解析注意结合重点信息准确书写有关句子,不得出现错别字。
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4)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惜昔用武而终也
7.下面的材料从两个方面对阿房宫做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再看司马迁笔下关于阿房宫的记载。他所渲染的是秦始皇建造朝宫的豪华设施和宏大气概,从而衬托出秦始皇不恤民力的屠夫形象,来达到证明正是因为秦始皇的过度役民,才导致国家解体这一结论的目的。阿房宫的规模如此,《汉书·楚元王列传》所说秦始皇陵高度的尺寸也是如此。但从另一方面讲,司马迁和班固的史学品格向来为人们敬重,他们的记载应当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们根据国家档案中秦朝的相关设计文献而不是实际状况记述的。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做此类题可从分析文段结构入手,从文段中关键句子切入。
参考答案司马迁极力渲染阿房宫的豪华奢侈是为得出秦始皇不恤民力导致亡国的结论,他与班固可能都是根据相关文献而非实际状况记述。
8.“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苏洵到了27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又相传苏洵为儿子取名为“轼”和“辙”,名字都跟车有关。“轼”为车前扶手的横木,“辙”是车轮轧出的痕迹。横木在结构上可有可无,但在车上的位置却很显眼,苏洵既希望苏轼能有一番作为,又不希望他太过张扬而遭人嫉妒,所以名轼字子瞻,希望他能小心谨慎。结合其文章特点以及你对苏洵的了解,为苏洵写一段颁奖词。
解析可结合其读书成材、识子之明、文章才气等方面进行褒奖、评价,内容符合苏洵的特点即可。
参考答案三十发愤,不忝大家之列;二子成名,岂无鲤对之诲。通古通今,有为文基础,识轼识辙,具辨人材质。言必中当世,犀利有力,情必动腹心,荡溢感人,纵横捭阖,有战国纵横之风采,痛惜激愤,揭北宋式微之流弊。壮哉,《六国论》;大哉,苏老泉。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解析“不敢言而敢怒”作“使”的间接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戍卒叫”“函谷举”为两个完整的句子,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
答案B
10.下列两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解析①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后一个为结构助词;②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
答案B
11.下列各句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是( )
A.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A项,对比人心事理;B项,表现了作者的忧愤之情;C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D项,是作者在告诫唐统治者以史为鉴,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D
12.对上述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选文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灭亡和阿房宫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作者一定的同情。
D.在选文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解析C项,“寄予了作者一定的同情”错。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6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确定
B.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假如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解析D项,当:如果。
答案D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C.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D.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解析“此言”作“得之”的主语,排除C、D两项;“救火”是动词,在句中应作谓语成分,排除B项。
答案A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章的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解析B项,应是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答案B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解析注意“固”“革灭”“智力”“诚”等词语的翻译。
参考答案(1)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最担心的,本来不在于战争。
(2)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9分 实际得分: 分?
一、课外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辨奸论(节选)
苏 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①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②,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注①忮(zhì):嫉妒,忌恨。②慝(tè):奸邪、邪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B.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C.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D.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解析注意句中的“者”“而”“其”的虚词的标志作用。正确标点为: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阴阳”,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
B.“公”,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先秦时称诸侯为“公”,后来多称谓有官位、有身份的人。
C.“臣虏”,古代对地位差、身份低的人的称呼。原指“臣仆、俘虏”之意,后来也指“奴役”。
D.“《诗》”,《诗经》;“《书》”,《尚书》。都是儒家的经书,和《礼记》《周易》《论语》合称“五经”。
解析D项,“《论语》”应为“《春秋》”。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洵认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静地观察,就能“见微而知著”。
B.苏洵引例以说明山涛、郭子仪善于见微知著,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是有一定必然性的。
C.文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一句,说明了某些伪君子、两面派的特点。
D.作者认为“今有人”比王衍、卢杞的危害更大,因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声很大,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将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祸患。
解析B项,苏洵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有偶然性,这就是晋惠帝、唐德宗的“鄙暗”,使王衍、卢杞得以逞其奸。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2)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解析注意“然”“微”“著”“衍”“乱”等词的翻译。
参考答案(1)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
(2)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
参考译文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月亮周围如果出现光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柱子的基石如果潮湿了,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至于)世间人与事的发展变化,常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的,(但)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而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爱憎搅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动啊!从前,山涛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今天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到的。但是按我的观点来看,王衍这个人,在容貌和谈吐方面,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样的结果!现在有个人,口中背诵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好名誉、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孟轲复生,而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旨趣不同。这是王衍、卢杞的伎俩合成一个人了。这种人造成的祸害,怎么能够说得尽呢?面孔脏了不忘擦洗,衣服脏了不忘浣洗,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像囚徒一样蓬乱着头发,像居丧孝子那样灰尘满面,却大谈(神圣的)《诗》《书》,这难道是他的真实情感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成为大奸大恶(的人)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用盖世的好名声,来掩盖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和王、卢二人所能相提并论的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许多奏章极负盛名,其中被誉为“清代第一奏折”的《三习一弊疏》是御史孙嘉淦提出的。所谓“三习”,是说人为官时间久了, 不由自主地生出三个坏习惯,即耳习、目习和心习。孙嘉淦还详细分析了“三习” 的养成过程。耳习——开始时只是不喜欢别人有不同意见,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不顺耳的话也不爱听,最后连讨好的话说得水平不高都不行。目习——刚开始是排斥不礼貌的人,而后讨厌那些对自己 的,再后来连对自己尊敬但不会办事的,都觉得厌烦了。心习——原本认真地工作,可时间一长,便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再后来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都 了,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产生。“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就是“三习”的恶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它们都能给人启迪,给人智慧。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往往 日久年深 敬若神明 自命不凡
B.常常 日久年深 敬若神明 自命不凡
C.常常 日积月累 敬而远之 自以为是
D.往往 日积月累 敬而远之 自以为是
解析“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事情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用来说明有一定规律性的事情。用“往往”的时候,句子中要说明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他情况、条件和结果。“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根据语境应用“往往”,排除B、C两项。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日久年深:指日子长,时间久。根据语境应用“日积月累”。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敬若神明:像敬重神一样尊敬对方。结合“讨厌”来看,语段中应用“敬而远之”。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结合“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产生”来看,应用“自以为是”。排除A项。
答案D
6.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解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引号表示引用话语。A项,“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B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含义。C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D项“文明”,引号是表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分析可知,C项引号的作用符合要求。故选C项。
答案C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
B.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
C.中国封建社会曾持续了两千多年才衰亡,历史成为了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
D.曾持续了两千多年才衰亡的中国封建社会,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
解析A项,“已成为历史过客”缺主语,“历代中国王朝”语序不当;B项,“已成为历史过客”缺主语;C项,“曾持续了两千多年才衰亡”句意表达不妥,“历代中国王朝”语序不当。
答案D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① ,正在于其著述者对待历史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有后人应有的敬意,而非凭空想象,随意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则,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为鉴的作用,② ,使读者通过一面夸张变形的“哈哈镜”观察历史。近些年来,③ ,已经在读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专门研究历史的非专业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响到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解析文段主要阐述历史及其叙述在国家、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借鉴意义。①处前面的“借鉴意义”提示了内容,下文的“正在于……”是对空缺处的具体解说,空缺处大致内容应是“历史的借鉴意义”。②处可根据上句“非但”和下句“使读者”,得出“扭曲历史”方面的答案。③处上下文都是谈“庸俗化”的读物所带来的影响,从这一角度组织答案即可,据下文推断,空缺处应是下文的陈述对象,此处应是“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
参考答案①历史之所以能为后世所借鉴 ②反而可能扭曲历史 ③一些历史读物的庸俗化倾向
9.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海棠文学社向全体社员公开收集“我爱家乡”专刊稿件。稿件内容要求反馈家乡的风土人情,推荐家乡的突出成就,努力传扬正能量。错别字、病句一律自行斧正,力求“零差错”。
解析本段材料是某校一则启事。“海棠文学社向全体社员公开收集‘我爱家乡’专刊稿件”中,“收集”是使聚集在一起。语境说的是文学社向社员征集稿件,因此可以改为“征集”。“稿件内容要求反馈家乡的风土人情”中,“反馈”是指(信息、反映等)返回。语境中说的是稿件能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可改为“反映”。“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推荐家乡的突出成就”中,“推荐”是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语境表达的是推荐介绍的意思,因此可以改为“推介”。“努力传扬正能量”中,“传扬”与“能量”搭配不当,可改为“传播”或“传递”。“错别字、病句一律自行斧正”中,“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语境中说的是自己修改。因此应改为“改正”。
参考答案①“收集”改为“征集”;②“反馈”改为“反映”;③“推荐”改为“推介”;④“传扬”改为“传播”或“传递”;⑤“斧正”改为“改正”。
课件50张PPT。15 阿房宫赋 六国论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他又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诗歌语言清丽而又风味清新,风格激荡雄浑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他27岁才发愤读书。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今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以为其文可与贾谊、刘向的文章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其文一时被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将其列入“唐宋八大家”。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阿房宫赋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谈到本文的写作缘起时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作者借此赋表面铺写阿房宫的兴废,实则用秦骄奢致亡的故事,规劝本朝当政者,以古为鉴,明兴亡大道,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六国论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辽、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1004年辽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后来,也向西夏提供岁币。这样的结果,助长了辽和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里的“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就是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体物写志”是它的内容,往往于结尾部分发一点议论,以寄讽喻之意。到了唐宋,这种文体已逐渐散文化,这种散文化的赋,人称“文赋”或“散赋”,《阿房宫赋》即“文赋”中的佳作,被誉为“古来文赋,此为第一”。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2.成语积累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也说付诸一炬。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3.一词多义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6.特殊句式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结构后置句)
(4)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判断句)
(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7)举以予人(省略句)
(8)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句)
(9)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10)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11)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句)
(12)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判断句)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7.文化常识
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皇帝的妾,皇宫中的女官;和“嫱”,古代宫廷里的女官;“媵”,陪嫁的人,妾。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分之一。锱、铢连用,指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
邑:城市,都城,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
诸侯: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阿房宫赋 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六国论 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阿房宫赋》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及对宫中豪华奢侈生活的铺叙,揭示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王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任务一】 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感知文章内容
1.《阿房宫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提示:建筑之奇,宫女之众,珍宝之多。
2.《阿房宫赋》既是借古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以六国覆灭起笔?
提示: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六国”因不爱民而“毕”;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会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3.《阿房宫赋》在结构上呈现什么特点?
提示: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他们的命运。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4.《阿房宫赋》在写阿房宫被焚时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的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5.《六国论》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的?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有什么好处?
提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它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引起人们的思考。
本文分论点有二: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前者是直接提出来的。它的好处是顺应前文,接续自然,道理明晰,使人认识更深一层。后者是在一问一答中提出来的。行文至此,意思有了转折。这种提出论点的方式便于思路的转折,使其转入下一个问题时自然顺畅,同时在一问一答之间也可以引人思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任务二】 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体悟其语言艺术
6.《阿房宫赋》第二段中“明星荧荧……焚椒兰也”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璀璨闪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纷纷扰扰的“绿云”比喻宫女们的发髻。“渭流涨腻,弃脂水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丢弃的脂水可以使“渭流涨腻”,可见宫女之多。“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四个分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这四个分句字数相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让我们感受到“赋”所体现出的艺术魅力,同时,这样的铺排也为后文的议论做了很好的铺垫。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7.《阿房宫赋》是一篇骈体赋,在描写和议论上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提示: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的。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8.《阿房宫赋》运用对比与烘托的手法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在铺叙中有对比,有烘托,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讽刺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以及他们必然灭亡的可悲下场,震撼人心,在艺术上了取得了既形象生动又深刻的效果。
如:精美绝伦、气势非凡的宫殿与“楚人一炬”后的“焦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宫女的“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与“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的悲苦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灵震撼,一句“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饱含了真切的同情。“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烘托出阿房宫之壮阔。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9.《六国论》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语言生动。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气势充沛。《六国论》运用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起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六国论》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
提示:如课文第三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时说“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事件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信服。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如,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当然,作者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劝谏。因此,本文虽有不妥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阿房宫赋 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即用假设性的语言,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出来,使别人信服。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进行假设性的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举的例子是反面例子,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分析。这种方法能进一步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在《阿房宫赋》一文中,有“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等假设论证,《六国论》中苏洵也运用了一系列的假设,如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文白对译技法迁移迁移练笔请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围绕“照镜子”这一话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我来尝试
答案:示例:李世民懂得镜子的作用,能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当作“镜子”,随时对照;又能懂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这难道不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吗?李世民正是做到了“以人为镜”,从而“知兴替”“明得失”,而成为一代名君。(假言说理)假如当初唐太宗非但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而且因丑处被照、短处被揭,恼羞成怒而将“镜子”弃之,砸之,又哪会有“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观点:学会“照镜子”方能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