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单元 四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
学习 目标 1.认识“彭、拟”等8个生字,会写“泽、彭”等11个字,会写“破格”等词语。 2.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重点 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但是,他作为一位领导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还有后续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学生听讲 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一.感受细节。 毛岸英牺牲的这个消息对毛主席来说简直就是什么? 噩耗、晴天霹雳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 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就像一个月那么长,真是度日如年啊! “‘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怎么正确朗读? 轻一点!是喃喃!,应该是轻声呼喊! 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不止如此,秘书带来的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文,让这颗滴血的心更痛了。 轻声地读电文的主要内容。 面对这封电文,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 犹豫、痛苦 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主席的心情矛盾、痛苦。 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毛主席如何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犹豫了,为什么?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毛主席提不起,更放不下。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你体会到了什么?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他这颗滴血的心多么痛苦啊。领会了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二.拓展提高 你知道关于毛岸英的哪些故事?“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 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啊,原来是这样。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 三.课堂练习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喃喃 破格 喃喃:轻轻的,连续不断的 破格:打破规定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四.作业布置 阅读文段,结合课文做题“主席,”秘书进来,小声说:“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要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安慰,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深情。岸英赴朝鲜时,他因工作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到。然而,这种想法很快消失了。他像是自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上一面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见吧。” 秘书将记录稿交主席签名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阵,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泽东的卧室。毛泽东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一片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彭老总在安葬毛岸英遗体这件事上的意见怎样?理由是什么? 金日成对安葬毛岸英的遗体的意见是什么?他的理由又是什么? 毛泽东最后的决定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决定。 毛主席在电文稿上写的对联的意思比较恰当的理解是( ) A.烈士的精神与青山同在,不在乎是否将遗体运回故乡。 B.人牺牲了,遗体运回家乡又有什么意思呢? C.把遗体运回家乡既麻烦又费财物,不如找个好地方埋葬。 D.既然朝鲜人民要求把遗体埋在那儿,我们就不必把遗体运回国了。 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 ) A.说明毛泽东是个爱儿子的好父亲。 B.说明毛泽东是为朝鲜人民着想的国际主义战士。 C.说明毛泽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D.说明毛泽东具有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伟大胸怀。 破格将遗体运回国。岸英是主席的长子。 葬在朝鲜。岸英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把岸英葬在朝鲜。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青山处处留忠骨 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了,在将岸英埋葬问题上,毛主席忍痛做出“青山处处留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指示。 D 学生分析朗读 学生理解 拓展提高 学生练习 思考理解 师生合作,老师指点 开阔视野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毛泽东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
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破格回国安葬 在朝鲜安葬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