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孔乙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姿态,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的固守与痴迷。但孔乙己却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却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而长期为应试科举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而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越是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与平衡。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二、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一处是第四段,一处是第六段,一处是第八段,一处是倒数第三段。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众人的心目中也是“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值得被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在封建秩序中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的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命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情,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分别传达出孔乙己怎样的境况?)
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表现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出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3.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结合前面的对话,想一想,掌柜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
参考答案:
1.“排”字有摆的意思,活画出孔乙己摆阔气、炫耀的神气,从深层揭示出他的穷酸本相。“摸”字有从口袋里往外掏的意思,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生活更苦,只能“摸出四文大钱”,与前文“排”字对照,鲜明地表现出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
2.秀才本来是考取的,这里的看客们却用了一个“捞”字,显示出问话人鄙视和嘲笑的口吻。“笼”字则揭示出孔乙己的自尊被戳痛时痛苦不安的表情。
3.这表明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没有地位,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4.“大约”与“的确”在这里并不矛盾。“大约”表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也没有人关心孔乙己的死活,所以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这句话看似矛盾,却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也流露出“我”对孔乙己的同情。
四、这篇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述故事,试着换个视角简单讲述这个故事,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同学之间交流。
参考答案:
【示例】以孔乙己的视角改写片段:
我在酒店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我:“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我看着问话的人,很不屑。他们便接着对我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这可是戳疼了我的伤疤,我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心里更颓唐不安了。唉,这些人,不足与语,古人云,读书不亦乐乎?……
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且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比第三人称显得更为真实亲切。以孔乙己视角叙述,不可避免地会加入大量孔乙己的心理描写,这样更能激起读者对孔乙己的同情,使主人公形象更生动,却不利于客观而全面地呈现当时的社会面貌。
五、看客是鲁迅笔下常见的形象。课外阅读鲁迅的《示众》《药》等小说,看看其中描写了怎样的看客形象,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并进一步思考,鲁迅写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想表达什么。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参考答案:
《示众》中的看客形象:“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的胖小孩,抱着孩子的老妈子,研究白背心上文字的秃头,嘴巴张得像一条死鲈鱼的瘦子……《药》中的看客形象:壁角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现出气愤模样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麻木不仁、愚昧庸俗、冷漠无聊,对弱者不但没有同情心,反而残忍地嘲笑、讽刺或者挖苦,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一些刺激。
鲁迅写形形色色的看客,主要是为了指出处于这种病态社会的人们的劣根性,唤醒愚昧麻木的人民,从精神上给他们以疗救。
课件36张PPT。新课导入5 孔乙己学习目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梳理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作品主题。(重点)
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以笑写悲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深意。(难点)
体会作者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社会的批判,学会善待弱势群体。(重点)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作者名片 主要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等。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杂志,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力作。背景链接阔绰( ) 羼水( ) 蒲包( )
门槛( ) 踱进( ) 蘸水( )
荐头( ) 不屑置辩( )chuòchànpúkǎnduówǎnjiànxiè字词学习( )惜 ( )候 ( )菜shìhūn惋侍荤zhàn词语解释【缠夹不清】
【污人清白】
【格局】
【间或】
【不屑置辩】结构和格式。
搅扰、夹杂不清。
毁坏人家的名誉。
认为不值得进行辩解。
偶然,有时候。序幕(1—3):交代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为孔乙己的出场和性格命运的展开做铺垫。
发展(4—8):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展示了他不幸的遭遇。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整体感知高潮(9—12):通过对孔乙己被打事件的描绘和孔乙己的露面,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结局(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大约的确死了。 课文第一部分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些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课文解读1.酒店的格局——人物活动特定的空间2.酒店里人物对比短衣帮: 站、外穿长衫: 坐、里“我”————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贫富悬殊 等级森严线索人物 请找出文中描写孔乙己的句子,并分析这些描写分别表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具备劳动能力外貌描写生活贫困年事已高遭人欺凌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好逸恶劳,潦倒不堪却又自视清高。悲惨、穷困到极点。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跌断,跌,跌……”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语言描写迂腐不堪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不屑置辩……神态描写死要面子排出九文大钱动作描写爱慕虚荣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乙己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作者在塑造孔乙己这个形象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映衬手法,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或目的。1.长衫主顾与短衣帮对比等级森严身心被摧残 每况愈下3.孔乙己与丁举人两条生活道路对比丁举人:能够“进学”,受人敬畏孔乙己:未能“进学”,任人奚落揭露控诉
深化主题2.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情景对比4.其他对比:酒店内外快活空气
孔乙己窘迫难堪掌柜牢记十九文钱
无人关心孔乙己死活冷漠无情
悲剧命运 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找出具体语句,看看人们每次都是为什么而笑的。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描写了众人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没有人性 自私卑劣麻木不仁解脱天真无邪冷酷无情麻木愚昧等级观念纯真无邪超越个人悲剧范畴,揭示更广泛的社会悲剧意义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制度因素——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根本因素——封建的社会制度悲剧性格:可悲可笑可 怜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请说说你的理解。 我认为这篇小说意在批判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反映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深入探究 这篇小说表现了孔乙己这一人物思想僵化、不知觉悟,围观民众的冷漠麻木以及当时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所以,我认为小说的主题在于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 在社会变革中,小人物遵循固有体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要么放弃自己,在庸碌麻木中度过余生,要么在无望中垂死挣扎,最后在绝望中毁灭。这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与辛酸。结构梳理孔乙己开端发展高潮科举制度 世态炎凉站着喝酒、穿长衫——身份特殊两种酒客——身份差异酒店氛围——人情冷酷典型环境好喝懒做——穷困窘迫说话之乎者也——迂腐可笑教字、分茴香豆——心地善良典型人物结局——大约的确死了——必然结果被打折了腿长久未出现悲惨遭遇 本文通过对孔乙己的几个悲惨生活片段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封建社会末期备受科举制度摧残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封建社会实质上的腐朽和病态。课堂小结1.乐境写哀,愈见其哀。 小说多次写到“笑声”,孔乙己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出场,又在众人的说笑声中消失。这哄笑主要来自“短衣帮”,他们也是受苦人,而哄笑的对象也是受苦人,这就使孔乙己的悲写作特色剧更增添了一层悲凉的色彩。小说以“乐境”写哀情,愈见其哀。这样写,更重要的是使小说超越了个人悲剧的范畴,揭示出更广泛的社会悲剧意义,使主题更深刻。2.视角独特,布局精巧。 文章截取了最能显现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几个场景,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遭人轻视和奚落的心理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情节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在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下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结局,你认为孔乙己的结局是什么?请展开想象,孔乙己离开酒店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课后思考5 孔乙己
课题
孔乙己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阔绰、颓废、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抓住孔乙己的人物特征,感知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2.学习欣赏小说的方法,培养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他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代表作还有小说集《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小说以清朝末年为社会背景,当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已揭开序幕,新文化与复古逆流斗争激烈。当时,北洋军阀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推行复古主义。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作了这篇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具有较为深远的批判和教育意义。
读准字音
茴香豆(huí) 阔绰(chuò) 踱(duó)
羼水(chàn) 荐头(jiàn) 涨红(zhànɡ)
绽出(zhàn) 哄笑(hōnɡ) 笔砚(yàn)
间或(jiàn) 颓唐(tuí) 附和(hè)
蘸酒(zhàn) 蒲包(pú) 咸亨(xián hēnɡ)
缠夹(jiā) 门槛(kǎn) 拭(shì)
辨清字形
踱(duó)踱步 绰(chuò)绰号
渡(dù)渡船 掉(diào)掉下
镀(dù)镀金 淖(nào)泥淖
绽(zhàn)绽放
锭(dìnɡ)银锭
淀(diàn)沉淀
理解词语
格局:布置的格式。
唠唠叨叨: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大抵:大多。
阔绰:阔气。
羼:混合,掺杂。
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一生写过33篇小说,他自己曾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赞叹《孔乙己》写得好。《孔乙己》这篇小说还被译成外文,传到国外。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精心塑造了这个形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新
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孔乙己履历表
姓名 姓孔,名不详籍贯鲁镇
年龄 五十多岁出生年月晚清(具体不详)
学历 童生(半个秀才没捞到)(终于没有进学)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被打致残
特长 写得一笔好字,会“茴”字的四种写法工作单位无
家庭成员 无
主要社会关系
小伙计——短暂的“师生”关系(可惜“学生”不认“老师”)
掌柜——买卖关系
短衣帮——同为“站着喝酒”的“酒友”关系
邻居小孩——同分吃茴香豆的关系
丁举人——同为读书人的关系,偷与被偷,被打与打的关系,“摔下来”了的可怜虫与“爬上去”了的胜利者之间的关系
咸亨酒店所有的人——嘲笑与被嘲笑的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①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大半生考功名)
②替人家钞钞书,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顺手牵羊)
③偶然做些窃书的事,被吊打
④常去咸亨酒店喝酒,受人嘲笑
⑤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⑥教小伙计识字
⑦因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打断了腿
⑧用手走来喝酒(笑声中出场,笑声中退场,用手走着退场)
工作成就 一事无成
主要优点 不拖欠酒钱,善良而且热心
主要缺点 好吃懒做、偷东西、迂腐、死要面子
最后结局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分属怎样的情节结构?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通过叙述者“我”在咸亨酒店里当小伙计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做好了铺垫,这可以说是小说的“序幕”部分。
第二部分(4-12段):这是整篇小说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4-9段):作者以一系列生动逼真又极具概括力的细节,传神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展示了他的不幸遭遇,属于情节的开端和发展。
第二层(10-12段):孔乙己因偷窃而被权势显赫的丁举人打折了腿后,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在别人的耻笑声中用手“慢慢走去”的凄惨场景,属于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第三部分(13段):以“我”的亲身见证来推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首尾呼应中强化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属于情节的尾声。
【品味亮点词语】
本文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一个“踱”字,表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
“排”字写出了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态,表现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自己的神情。“摸”字则形象地表明了孔乙己被打折腿后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了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感悟精彩句子】
典型的人物形象需要生动传神的描写来刻画,而本文孔乙己典型性格特征的刻画是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现出来。速读课文,画出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语句,并深入理解这些语句,说说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1)肖像描写
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的经济状况、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唯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⑥“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说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以“跌断”来遮掩,他遭遇悲惨,但仍死要面子。
(3)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③“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说明他虽然境遇悲惨,已近末路,但仍然好喝。
④孔乙己教“我”识字,表现了他的热心善良。
孔乙己是一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饱受凌辱、迂腐可笑而又诚实善良的没落的读书人。
【分析主体形象】
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示例一: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处在落后时代的、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示例二: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处在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人物。
示例三: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是一个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人格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吞噬的下层读书人。
【把握文章主旨】
1.请你说说导致孔乙己成为悲剧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1)社会原因:
第一,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为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为废物和笑料,任人践踏。第二,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快事,为乐趣。第三,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将他推上了死路。
(2)个人原因:
孔乙己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为此耗尽了年华,落到即将乞讨的境地。但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又不能正视现实,同劳动人民为伍。直至最后因偷窃打折腿,仍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2.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国民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冷漠麻木,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对比映衬,凸显主题。
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出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凸显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与不幸遭遇;孔乙己与丁举人,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短衣帮和长衫主顾的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众人的笑和孔乙己的苦的对比,表现了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2.描写生动,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懒惰、穷困潦倒、心地善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老书生形象。如“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通过肖像描写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
3.视角独特,布局精巧。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里,这样写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况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在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下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你会看到很多情景。请你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描述一个你记忆深刻的场景。
车水马龙的街上人来人往,每个人都那么忙碌。她拾起偏僻处的垃圾,又仔细地清扫地上的落叶。枯黄的手在颤抖,银白的发被风吹得凌乱。此时此刻坐在车里的人,谁会注意到与整座城市格格不入的她?比起西装革履的产业大亨,比起衣着新潮的摩登女郎,她才是最该引人注目的那道风景吧?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会了学生:
还存在的疑惑是:
方法指导:
怎样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记叙文阅读(或小说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解题技法]
先分清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描写,作用可以从下面筛选: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素材积累:
“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陈根生《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5 孔乙己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阔绰、颓废、间或、营生、格局、不屑置辩”等词语及作家作品。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抓住孔乙己的人物特征,感知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2.学习欣赏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体会作品以笑写悲刻画主人翁的方法,理解作者对主人翁、对国民寄予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艺术手法及小说的思想意义。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走进孔乙己
导语:鲁迅先生一生写过33篇小说,他自己曾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赞叹《孔乙己》写得好。《孔乙己》这篇小说还被译成外文,传到国外。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精心塑造了这个形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板书:孔乙己 鲁迅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鲁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认识孔乙己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解及工具书查清字词,理清小说的三要素,并用一句话感知全文的基本内容。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阔绰(chuò) 舀(yǎo) 羼水(càn)
绽(zhàn) 拭(shì) 蘸(zhàn) 打折(shé)
(2)联系文本,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阔绰:阔气。
间或:偶然,有时候。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君子固穷: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置辩,辩论。
颓唐:精神不振作。
(3)速读全文,理清小说三要素:
人物:孔乙己
环境:(社会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情节:①开端、发展(第4段至第9段);②高潮(第10段至第11段);③结局(第12段至第13段)
2.师:自读全文后,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基本内容呢?
学生言之有理则可。
生1:本文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生2:本文塑造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悲惨形象,表现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
……
师:下面我们让一个小伙计作为导游,去进一步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三、跳读课文,了解孔乙己节结构)和最终结局等。
师: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我们设计一个语文活动——填写孔乙己小档案(履历表)。该档案可包括孔乙己的姓名、籍贯、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工作单位、生活空间、工作经历(情节结构)和最终结局等。
孔乙己履历表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添加“照片栏”等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整理好“工作生活经历”一栏,方便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四、研读课文,解读孔乙己
师:典型的人物形象需要生动传神的描写来刻画,而本文孔乙己典型性格特征的刻画是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展现出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划出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语句,并深入理解这些语句,说说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依据老师的要求阅读全文,进行圈点评注,进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进行引导点拨。
(1)肖像描写
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的经济状况、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痩,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祅”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唯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说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以“跌断”来遮掩,他遭遇悲惨,但仍死要面子。
(3)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③“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说明他虽然境遇悲惨,已近末路,但仍然好喝。
④孔乙己教“我”识字,表现了他的热心善良。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孔乙己是一个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饱受凌辱、迂腐可笑而又诚实善良的没落的读书人。
五、布置作业
写作训练:为同学画像
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借鉴《孔乙己》一文刻画的方法,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1.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1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一、检查作业,指导方法
请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朗读个人习作,可隐去文中所刻画的学生名字,师生猜名后共同点评。
二、创设情境,探讨孔乙己的命运
师:孔乙己从笑声中来,在笑声中被嘲弄,又在笑声中带着被摧残的身躯和被侮辱的灵魂离开酒店。造成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通过下面几个问题,去探究孔乙己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说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五分钟后,思考问题,也可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师:要了解孔乙己的命运,首先了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认真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在读的过程中注意:(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思考:这个环境有什么特征呢?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由“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和小说创作的时间“1919年3月”,推算出来。借助“预习提示”,还可以知道当时封建科举制度尚未废除。
师:从人们喝酒的方式和衣着,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阶级状况?
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则可。
教师总结:小说开头部分对两种不同身份的顾客的描写,含蓄地暗示了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具体是“短衣帮和长衫”,他们的服饰不同,喝酒方式不同: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这些描写构成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短衣帮的辛苦劳累、生活贫困,长衫主顾的悠闲自在,有钱有势。
师:从酒客、掌柜、伙计等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世态人情?
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则可。
生1:总体来说,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生2:我从酒客对孔乙己的态度可看出:短衣帮酒客也处在社会最底层,然而他们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丁举人之类的豪强者充满敬畏,对孔乙己这样的不幸者又肆意嘲弄,在劳苦无聊的生活中,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
生3:从孔乙己对伙计及孩子的态度可看出:孔乙己在成人社会中找不到丝毫温暖,便迫切希望从孩子们中间获得一些温暖和谅解。他诚意教小伙计“回”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们每人一颗茴香豆。可是即使在孩子们中间,他同样还是找不到丝毫人间的温暖。
师:前面我们一起讨论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现在我们来看看孔乙己的个人现状。〈同学们齐读插叙这一段和第10段)从孔乙己读书的经历,丁举人对待孔乙己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岭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则可。
生1: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但没有“进学”,须发花白的年纪了,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还是个“童生”,却只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诗云子曰”,自得其乐,既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却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早已成了一钱不值的废物了。
生2:丁举人却是沿着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人。爬上去了,就可以行凶作恶,作威作福。孔乙己已经写了“服辩”,但仍然要打,以致“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两个人物,两种地位。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的全过程,不仅揭露了举人的阴险狠毒,冷酷凶残,也告诉人们科举制度造成了知识分子的两种命运:或爬上去,作威作福;或跌下来,任人欺压、凌辱。孔乙己则是后一种人。他在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受到摧残,肉体上也成了残废,这说明孔乙己的悲剧主要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造成的,这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师:(老师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节,分析其自身的原因。
生:孔乙己初次出现时,“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还穿着那件表明“读书人”身份的“破长衫”。而他最后一次到酒店,则是“盘着两腿”,脸“黑而且瘦”,穿着一件“破夹袄”,用一双泥手走来走去。这一强烈对比,表明他生活更加贫困,精神更加颓唐,肉体成了残废,已经处在死亡的边缘。但他依旧用仅有的四文钱来温酒喝,依旧死要面子,不敢正视现实,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他潦倒终生的原因,可见他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这也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地方。
师:通过以上五个问题的分析,造成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社会原因:
第一,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为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为废物和笑料,任人践踏。第二,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以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为快事,为乐趣。第三,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将他推上了死路。
(二)个人原因:
孔乙己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为此耗尽了年华,落到即将乞讨的境地。但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又不能正视现实,同劳动人民为伍。直至最后因偷窃打折腿,仍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说明】以上不是“标准答案”,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清楚上述意思就行了。
三、评价人物,探究主题
师:“鲁迅文学集人物画像”中有孔乙己的画像,但缺少了解说词,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吗?要求简短、精炼、优美。
示例: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漠视的、潦倒的、不幸的苦命人。
生1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处在落后时代的、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生2: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处在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人物。
生3: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是一个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人格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吞噬的下层读书人。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概括得很全面、很深刻。
师:我们评价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下面来研究这篇课文的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集体讨论,各抒己见。下列观点,供参考。
观点甲:《孔乙己》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穷苦人的凉薄。
观点乙:揭露和讽剌病态社会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
观点丙: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观点丁: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国民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冷漠麻木,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师:以上四个同学观点各具道理,相对来说,观点丁更客观些。学生发言中,只要言之成理,同意哪一种观点都自有他们的认识在里边。这既是思维训练,也是说话训练,益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和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有必要时,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将4个观点一一比较,使多数学生形成接近的观点。
四、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范进中举》,范进也是一个读书人,试着比较两篇文章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同学们阅读两篇文章五分钟,思考讨论后回答。
生1:我来总结《范进中举》一文所表达的情感:吴敬梓写范进,庄中有谐,哀而不伤,既写出了他的猥琐懦弱,又刻画了他的世故虚伪,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个“丑”字的标签。字里行间更多的是嘲讽。
生2:我来总结《孔乙己》一文所表达的情感:孔乙己也热衷于功名利禄,鲁迅对他既有“怒而不争”的否定和批判,又或多或少有“哀其不幸”的同情,与范进比起来,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游浮着几丝悲惨凄凉。
五、布置作业
1 .课内作业:
试就下面例句里加点的词语同括号内的词加以比较,说说为什么要用加点的词而不用括号内的词。
①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走、跨、迈)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②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掏、拿、摸)出九文大钱。
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蒙、盏、挂)上了一层灰色。
④孔乙己着了慌,伸出五指将碟子罩(盖、压、蒙)住。
⑤他从破衣袋里摸(拿、掏、排)出四文大钱。
2课外作业:
根据《孔乙己》小说内容描写的孔乙己的生活遭遇与性格特点去展开合理的想像,运用小说的写作方法,构思合理的情节发展,写一篇想像作文,主要描写孔乙己如何死去,题目为“孔乙己之死”。要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原作品主题,有一定的思想意义。篇幅在千字以内。
《孔乙己》尽管是一篇老课文,从教以来,我已经教过好几遍,但我对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探讨没有止境。下面就用一种研修与反思的方式从两个方面来表达我的感受与思考。
一、首先关于备课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1.小说开头便描述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选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角度新颖,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2.以“笑”贯穿全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这样以笑写悲的设计安排既是对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冷酷、群众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1.语文教学应更多的渗透人文思想教育,《孔乙己》这篇文章如果在理解主题上只限制在作者是针对封建教育制度、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的话,那还不够的。我觉得挖掘它的现实意义更为重要,如拓展讨论一下:现代有没有孔乙己?或你身边有没有现代版的孔乙己?或你会成为孔乙己第二吗?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就不得不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否有欠缺,反思自己的学习观是否有偏差。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的教学才真正的体现语文课文道德统一的宗旨。
2.层层深入的教学情景,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课堂教学围绕“感知理解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这一中心任务,从初读认识开始,到研读理解,再到探究评价孔乙己,环环相扣,具备了“逐层推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3.语文活动的设计为传统的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如:孔乙己小档案,鲁迅文学集人物画像设计等,这些摒弃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互动交流非常踊跃,大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
《孔乙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
一、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孔乙己》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这个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学会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而《孔乙己》就是一篇很好的体现着这些训练重点的文章。《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文章的人文内涵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对于学生形成有益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所明确的任务。
二、那么结合新课程理念、本单元教学重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重点字词。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
以上目标,我把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定为教学重点;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我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概括“笑”的片段来理清故事情节,以品析“笑”的精彩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以揭示“笑”的内涵来探讨小说的主旨。
四、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有人说“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情,是传达快乐和善意的最美妙的语言。可是,社会中有一种笑声会变成锐利的刀,冰冷的雪,寒冷的风,它可以冷漠这个充满温馨的社会,可以扭曲一颗纯真的心灵,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伦不类,变得疯疯癫癫,你相信吗?今天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里,去感悟去寻找答案吧。”我觉得这样的导入语,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上。
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我将尝试着用一个“笑”字作为突破口切入点。在学生默读课文后,我设置的问题是:读完这篇小说后,你觉得哪一种情态描写最传神?在孔乙己身上发生了哪些可笑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思考,去归纳概括。
(多媒体)明确:a.偷东西遭众人嘲笑 ;b.没考上秀才遭众人嘲笑;c.教我识字让我好笑;d.分茴香豆吃让孩子欢笑; e.被打折了腿用手走来喝酒的惨状引来嘲笑。
设置这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既理清了文章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感知全文是用“用笑串起来的情节”。
(二)接着继续提问学生:“孔乙己的言谈举止也会令他周围的人发笑,为什么?”然后请学生跳读课文,动手圈画有关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语句,有选择性的加以品读,并结合这些语句说说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这个环节的容量很大,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进行分析,老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点拨。
比如孔乙己肖像描写前后的对比。比如动作描写中的“摸”和“排”两个字的妙用等等。让学生感知鲁迅先生这“用笑编织的精彩语句”。
设置这个环节,核心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同时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赏读,这样就把说和读、把评析人物和字句的赏析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三)最后是对主旨的探讨,落脚点依然在一个“笑”字上,我设计的问题是:孔乙己真的很好笑吗?这笑和孔乙己悲剧命运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来挖掘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个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不过对于这个环节讨论,我觉得还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么几个地方,那就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可以概括为几个“一”:一个充满世俗的酒店,一群无聊的看客,一阵阵嘲笑声,一个恶毒的举人,还有一个麻木不仁的自我,最后归纳为一个科举制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感知出作者这“笑声中反衬出的冷漠社会。
(四)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环节
情景设置:同学们,孔乙己最后是用手爬着离开这酒店的,这一幕景象似乎在眼前挥之不去,孔乙己要到哪里去?他该如何生活?请发挥你的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表达你对孔乙己命运的关注。(安排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升华)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孔乙己 社会环境
语言 清高 一个酒店
笑 动作 迂腐 一群人 一个制度(科举制度)
肖像 麻木 一阵笑声
神态 一个举人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突出了文章的重点,明确了人物、环境,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又突出了文章的写法,简单明了,清晰直观。
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当历史定格在孔乙己那个年代时,你却看到了一个因为读书不仅没有改变命运,却被社会扭曲了的知识分子,他疯疯癫癫的从笑声中走来,又麻木不仁的在笑声中死去,虽然那个时代永远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身边还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人,这样的笑声呢?答案或许是你我一个深深的思索,或者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