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
《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
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后来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这部名著,要求我们“不求甚解”,只了解大意。我采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读完,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四、课文中有不少名言警句,读一读并摘抄下来。背诵《谈读书》。
参考答案: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五、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见教材P74),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这些译文也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课件53张PPT。新课导入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13 短文两篇谈读书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难点)
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学习目标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______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著有____________,论说文集____________等。英国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随笔》《新工具论》 《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的《随笔》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背景链接 随笔: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做太强的理论性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文体知识怡情( ) 傅彩( ) 藻饰( )
狡黠( ) 诘难( ) 涉猎( )
蒸馏( ) 伦理( ) 滞碍( )
阐证( ) 味同嚼蜡( ) 吹毛求疵( ) yí字词学习fùzǎoxiájiéshèliúlúnchǎnjiáocīzhì吹毛求( ) 寻章( )句
味同( )蜡 文采( )饰疵摘嚼藻【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时
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词语解释朗读课文,说说这篇随笔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整体感知课文讲解1.再读课文,找一找“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阐述“读书的目的”的,请找出相关描写。读书文采藻饰全凭条文断事费时过多太盛惰矫学究故态反面论证比喻论证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鄙羡用对比论证3.课文中提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推敲细思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法可浅尝——须读其部分可吞食——须大体涉猎须咀嚼消化——须全读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摘要浏览精读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比喻论证4.“读书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弥补人的才智塑造人的性格怎样理解“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读史使人明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阐述了什么道理?谈读书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怡情、傅彩、长才仔细推敲细思不同的书读法不同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正确读书
端正态度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写作特色脉络井然,语言精辟。全文围绕“谈读书”这个话题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脉络清晰,语言精练,有格言的意味。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文字达到了高度凝练的境界,这最能代表培根随笔的艺术风格。多种论证,行文灵活。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作用,运用的是比喻论证;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运用的是对比论证。看成语,讲故事。拓展延伸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牛角挂书
悬梁刺股 韦编三绝 手不释卷不求甚解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重点)
了解杂文的特点及其论证方法。(难点)
培养“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重点)学习目标 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原名______,新闻记者,政治家,杂文作家。代表作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作者名片邓拓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读者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同时对当时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背景链接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作者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有驳论性质的杂文。 杂文:杂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现代散文中的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可见“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是杂文最主要、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文体知识马南邨( ) 要诀( ) 劝诫( )
曲解( ) 死抠( ) 豁然贯通( )字词学习cūnjuéjièqūkōuhuò咬文( )字 不求( )解
( )然贯通 开( )有益嚼甚豁卷【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
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
推敲,十分讲究。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会有收获。词语解释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摆出错误观点,树立起批驳的靶子。第三部分(9):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第二部分(2—8):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具体阐述“不
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树靶子(对方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课文讲解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2.作者是怎样反驳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1)引出处不求甚解讨论:“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2)释新意——陶渊明的读书观读书态度:虚心,别骄傲自负 承认自己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读书方法: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讨论: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从反面指出,“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3)举例子从态度上说明 从方法上说明 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引用陆象山的话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古或今,或正或反,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根据文章第五自然段,谈谈什么是“死读”?什么是“活读”?“死读”“活读” 这句话再次阐明了“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才是正确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是指读书时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不顾作品的精神实质。 是指灵活地、融会贯通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
实质”呢?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虚心 活读 多读 勤读深入探究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板书设计不拘表象
把握实质不求甚解立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给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做分析曲解了“不求甚解”分析古人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提倡虚心的读书态度用诸葛亮的事例证明观点用陆象山的话阐证观点亮观点: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一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写作特色旁征博引,说理明白。为了论述“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先引用陶渊明的原话,再列举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例子,又引用了陆象山的话。如此旁征博引,既能充分证明论点,又能开拓读者眼界,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作者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地剖析问题,在文章开头先切入一般人的观点,然后通过阐释词义、论证词义、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一步步阐明自己的主张,使文章的观点顺理成章地树立起来,从而使论证极具说服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拓展延伸 学了这两篇文章,你对读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做?谈谈你的想法。1.谈谈你读书的方法并自拟读书格言。
2.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
分析,运用求异思维,表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课后作业13 短文两篇
课题
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3.让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著有《随笔》《新工具》等。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除此之外,还写有法律、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
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本名邓拓,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写作背景
《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了指导。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文体知识
随笔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杂文 杂文,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现代散文中的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可见“议论为主”又具有“文学意味”,是杂文最主要、最基本的两个要素。
读准字音
怡情(yí) 傅彩(fù) 要诀(jué) 狡黠(xiá)
蒸馏(liú) 矫情(jiǎo) 诘难(jié) 滞碍(zhì)
睾肾(ɡāo) 劝诫(jiè) 轻鄙(bǐ) 阐证(chǎn)
吹毛求疵(cī) 咬文嚼字(jiáo) 大而无当(dànɡ) 文采藻饰(zǎo)
辨清字形
馏(liú)蒸馏 诀(jué)诀窍
溜(liū)溜之大吉 决(jué)决定
遛(liù)遛狗 抉(jué)抉择
理解词语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狡黠:诡诈。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伦理学:关于道德的起源、发展,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的义务的学说。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只领会文章的精髓。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读书。
新课导入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新课展开
新课展开
谈读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通读课文,品析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
新课展开
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接着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品味语言特色】
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牡蛎,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阅读课文,体会本文的主旨。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来完善自我。
不求甚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字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的原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什么例子?
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摆出错误论调,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2~8):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9):论述“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样“活读书”。
【感悟精彩句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
新课展开
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把握文章主旨】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写作方法运用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1)运用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2.破立结合。
本文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以“逆境成才”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用比喻论证来证明此观点。(100字左右)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离开家人,离开自己熟悉的一切,踏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旅途。途中少不了狂风暴雨,避不开高山荒漠,只有那些在逆境中不放弃,迎难而上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看到远方最奇异的风景。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
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中的两篇文章都是关于读书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读书,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是重点。以犹太人爱读书的故事导入新课,同学们的兴趣迅速提升,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讨论、品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感受作者严密的思维逻辑,对学生们理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讲课时导入吸引学生兴趣很重要,今后还应在表达风格上进行加强,尽量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轻松掌握文中阐述的道理。
方法指导:
辨析比喻论证法及其作用
判断比喻论证法不难,只要能判断出比喻的修辞手法即能辨别。不管哪一种论证方法,作用都是要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可感,使论证更形象、更具体。答题模式: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使深奥的道理更通俗易懂,抽象的理论更具体可感。
素材积累:
培根的故事
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hoɡ,意为“猪”)和培根(bacon,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办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13 短文两篇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谈读书
一、文本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二、预习交流
1生字注音
怡情(yí) 统筹(chóu) 藻饰(zǎo)
狡黠(xiá) 咀嚼(jǔ jué)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gāo)
死抠(kōu) 吹毛求疵(cī) 豁然贯通(huò)
2词语解释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3走近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他写出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被黑格尔称赞为“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的特有体裁。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点拨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二)深层赏析
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点拨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点拨明确】经验补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两者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点拨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点拨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点拨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采用不同的读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6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
【点拨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写法赏析
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点拨明确】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比喻论证的运用,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排比论证:“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四、小结归纳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五、板书设计
六、拓展提升
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点拨示例】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不求甚解
一、文本导入
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我们学习的《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的,作者见解独到。上节课的《谈读书》,让我们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不求甚解》,跟随当代作家马南邨一起去学习怎样读书。
二、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1944年初,他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明确】第一部分(1段):摆出错误论调,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2~8段):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9段):论述“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样“活读书”。
3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点拨明确】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4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
【点拨明确】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5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做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点拨明确】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6“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点拨明确】“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二)深层赏析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点拨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点拨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读得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点拨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点拨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点拨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写法赏析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阅读课文进行总结。【点拨明确】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三、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提升
请你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名人读书的趣事。
【点拨示例】
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