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测试卷
(A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毛泽东曾经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状况得以改变是在(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一五”计划完成后
C. 土地改革完成后 D. “三大改造”完成后
2.下列成就中,不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是( )
A. 沈阳第一机床厂 B. 大庆油田 C. 武汉长江大桥 D. 川藏公路
3.《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有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
A. 1951年 B. 1952年 C. 1953年 D. 1954年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 B. 《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 )
A. 共产主义类型的宪法 B. 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
C. 旧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 D.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 一曲《天路》唱出了青藏铁路通车后藏族人民的心声,此前的“天路”青藏公路建成于( )
A. “一五”计划时期 B.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8.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说:“我们这次会议(注: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最大成果是( )
A. 制定了《共同纲领》 B.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9. 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10. 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 )
A. 互相组 B. 供销合作社 C. 生产合作社 D. 公私合营
11. 下列历史事件中,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是( )
A. 抗日战争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一五”计划
12. 同仁堂是我国的百年药店,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海内外。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仁堂经理乐松生顺应历史潮流,实现( )
A. 公私合营 B. 中外合资 C. 承包经营 D. 国企改革
13.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
A. 开国大典的举行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14. 观察下面表格,与1952年相比,造成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
1956年 7% 0.1% 7.3% 53.4% 32.2%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公私合营 D. 经济特区的建立
15. 中共八大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
A. 开展土地改革 B. 发展社会生产力
C.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D. 领导文化大革命
16.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 )
A. “大跃进”时期 B. 农业合作化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17. 1964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这段话中的“失误”是指( )
A. 国有企业改革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其错误的共同点是( )
A. 对党内问题性质作出错误判断 B. 严重的“左”的错误
C.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19.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C. 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 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 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B. 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C. 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 D. 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2、非选择题(共6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等领导人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使得国家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1)根据材料指出,“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小历同学认为“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小历同学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8分)
22. 自从开国大典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观察下列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2分)
(1)请你一次写出年代尺上的时间①和⑤所对应的历史事件。(4分)
(2)时间④所指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4分)
(3)从1949年10月1日到1957年,共和国在奋斗中不断发展、强大。请你写出感触最深的语言。(4分)
23. 2020年,祖国迎来71周年华诞。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20分)
材料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
(1)“夺取全国胜利”,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
材料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2)依据材料指出,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如何变化的?刘少奇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10分)
材料三: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
比例(%)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3)从材料三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请你说一说原因?(4分)
材料四:“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在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出现了哪些重大失误?(4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1)举出材料一提到的“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该行业重大成就?(8分)
(2)结合料二指出我国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的?(4分)
(3)材料二中 “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指的是什么?(2分)
(4)概括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特点?(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测试卷
(A卷)
(测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毛泽东曾经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种状况得以改变是在( )
A. 新中国的成立 B. “一五”计划完成后
C. 土地改革完成后 D. “三大改造”完成后
【答案】B
【解析】这段话是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旨在说明我国重工业基础尤为薄弱,为改变这种状况,1953--1957年我国开展了“一五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开始于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 故选B。
2.下列成就中,不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是( )
A. 沈阳第一机床厂 B. 大庆油田 C. 武汉长江大桥 D. 川藏公路
【答案】B
【解析】1953年~1957年,我国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川藏公路建成通车,这些都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大庆油田建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不是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故选B。
3.《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故选C。
4.有人的名字暗含纪念意义,比如有人名叫“国庆”,因为他出生在国庆节,那么名叫“纪宪”的人可能出生在哪一年( )
A. 1951年 B. 1952年 C. 1953年 D. 1954年
【答案】D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纪宪”即纪念宪法出台。故选D。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 B. 《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D。
6.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 )
A. 共产主义类型的宪法 B. 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
C. 旧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 D.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选D。
7. 一曲《天路》唱出了青藏铁路通车后藏族人民的心声,此前的“天路”青藏公路建成于( )
A. “一五”计划时期 B.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A
【解析】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故选A。
8.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说:“我们这次会议(注: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最大成果是( )
A. 制定了《共同纲领》 B.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共同纲领》是1949年制定的,故排除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故排除B。据“我们这次会议(注: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大成果是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底,故排除D。故选C。
9. 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 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相关致使,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本题的关键是“1953年4月”。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0. 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 )
A. 互相组 B. 供销合作社 C. 生产合作社 D. 公私合营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手工业的合作化。手工业的合作化,在总路线提出以后,也是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综上所述,故选C。
11. 下列历史事件中,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是( )
A. 抗日战争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一五”计划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BD三项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BD错误。根据题干“下列历史事件中,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也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正确。故选C。
12. 同仁堂是我国的百年药店,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海内外。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仁堂经理乐松生顺应历史潮流,实现( )
A. 公私合营 B. 中外合资 C. 承包经营 D. 国企改革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及知识识的记理解能力。由材料“同仁堂是我国的百年药店”“1954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仁堂经理乐松生顺应历史潮流”及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用的形式是公私合营,从而使同仁堂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企业,故A正确。BCD三项所述均出现于改革开放时期,故排除BCD。故选A。
13.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
A. 开国大典的举行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三大改造完成。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正确。ABD.这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排除ABD。故选C。
14. 观察下面表格,与1952年相比,造成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
1956年 7% 0.1% 7.3% 53.4% 32.2%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公私合营 D. 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依据题干材料,“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可知,到1956年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国营经济占了主体,造成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依据所学知识,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故不选ACD。故选B。
15. 中共八大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 )
A. 开展土地改革 B. 发展社会生产力
C.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D. 领导文化大革命
【答案】B
【解析】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故选B。
16.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 )
A. “大跃进”时期 B. 农业合作化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A
【解析】在1958年,党中央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就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通过分析题干可知,“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属于浮夸风。故选A。
17. 1964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的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这段话中的“失误”是指( )
A. 国有企业改革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1964-15=1949年;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紧接着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故选B.
18.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其错误的共同点是( )
A. 对党内问题性质作出错误判断 B. 严重的“左”的错误
C.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共同点是严重的“左”的错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内乱。文化大革命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
A.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B.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C. 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B
【解析】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它成为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故选B。
20. 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 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B. 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C. 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 D. 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为合适的素材是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恩来等领导人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使得国家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1)根据材料指出,“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小历同学认为“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小历同学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由于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
(2)不正确。理由:“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而林彪反革命集团在1971年就已被粉碎。
【解析】
(1)由“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由于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毛泽东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出了严重的错误估计。
(2)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因为林彪反革命集团早在1971年9月13日就已被粉碎。所以本题说法错误,应将林彪反革命集团改为江青反革命集团。
22. 自从开国大典以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观察下列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2分)
(1)请你一次写出年代尺上的时间①和⑤所对应的历史事件。(4分)
(2)时间④所指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4分)
(3)从1949年10月1日到1957年,共和国在奋斗中不断发展、强大。请你写出感触最深的语言。(4分)
【答案】
(1)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⑤“一五计划”的完成。
(2)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高瞻远瞩,逐步走向富强,我们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等。
【解析】
(1)观察题干图片中的年代尺可知,①对应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①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⑤对应的时间是“1957年”,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57年我国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一五计划”的完成。
(2)④对应的时间是“1956年底”,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从1949年10月1日到1957年,共和国在奋斗中不断发展、强大。写出感触最深的语言,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高瞻远瞩,逐步走向富强,我们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等。
23. 2020年,祖国迎来71周年华诞。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20分)
材料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
(1)“夺取全国胜利”,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
材料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2)依据材料指出,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如何变化的?刘少奇说:“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10分)
材料三: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
比例(%)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3)从材料三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请你说一说原因?(4分)
材料四:“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在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出现了哪些重大失误?(4分)
【答案】
(1)开国大典(或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行业:重工业。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4)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夺取全国胜利”,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的重大事件是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2)据材料“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土地改革,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形成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所以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3)据材料三“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我们可以看出重工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4)据材料四和所学可知,在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道路上,不仅出现过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二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1)举出材料一提到的“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该行业重大成就?(8分)
(2)结合料二指出我国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的?(4分)
(3)材料二中 “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指的是什么?(2分)
(4)概括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特点?(4分)
【答案】
(1)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沈阳飞机制造。
(2)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 “文化大革命”。
(4)在曲折中前进或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又存在严重问题。
【解析】
(1)本题考查一五计划,要求具备分析材料和识记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这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基本任务。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2)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要求具备分析材料、理解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指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1956年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成,
(3)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探索和文革,要求具备分析理解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急躁冒进的错误”这个关键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此处指的就是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党中央错误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依据材料中的“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这个关键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此处指的就是1966-1976年发生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
(4)本题考查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特点,要求具备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材料一主要反映取得的成就,材料二主要反映了探索中存在的问题,据此简要归纳得出特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