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寓言两则
课件
RJ 二年级下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曾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好比是灵魂。”既然寓言这么有趣,就让我们走进寓言的王国,看看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吧。
课文导入
12 寓言两则
RJ 二年级下
生字认一认
公寓
yù
原则
zé
羊圈
juàn
叼走
diāo
街坊
fāng
后悔
huǐ
此刻
cǐ
焦急
jiāo
喘气
chuǎn
一截儿
jié
jié
截
截断
节
两节
造句:
伐木工人从中间截断了那根木头,木头变成了两节。
同音字
悔(huǐ)
后悔
梅(méi)
梅花
造句:
他后悔让人移走了那棵梅花。
形近字
后悔——
晚——
悔恨
早
巴望——
盼望
忙——
闲
焦急——
着急
近义词
反义词
急忙——
赶忙
【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
【劝告】希望人改正错误或接受意见而说的话。
【结结实实】坚固;牢固。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急忙】急速匆忙。
词语释义
亡 羊 补 牢
整体感知
读《亡羊补牢》并思考,这篇寓言讲了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主要讲了一个养羊人丢了羊,街坊都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才后悔,于是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再没丢过羊的故事。
这篇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这个故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起全文,交代羊被叼走的原因。
第二部分(2~4):写养羊人不听街坊劝告,认为修羊圈没用,第二天又丢了羊。
第三部分(5):写养羊人改正了错误,把羊圈修好了,从此再也没丢过羊。
课文解读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亡羊”的原因,引出后面的情节——“补牢”。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表现了养羊人不以为然的态度。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养羊人用实际行动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主题归纳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养羊人在接连丢了两只羊后才修补羊圈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文章结构
起因
圈破羊丢
不听劝告
再次丢羊
结果
知错就改修补羊圈
亡羊补牢
经过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揠苗助长
整体感知
读《揠苗助长》并思考,这篇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要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
这篇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1自然段:写古时候有个人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第2自然段:写这个人想出了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第3自然段:写这个人回到家里,把禾苗“长高”的事告诉了家里人。
第4自然段:交代“揠苗助长”的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课文解读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天天到田边去看”形象地写出了这个人希望禾苗长得快些的焦急心理。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动作和语言描写衬托出了这个人内心的焦急,为下文“揠苗助长”做铺垫。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一棵一棵”“一直”说明这个人拔禾苗花了很多力气和时间。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主题归纳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用拔苗的方法帮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文章结构
起因
巴望禾苗快点长高
往高里拔禾苗
结果
禾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
经过
急于求成
反而坏事
1.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随堂练习
羊圈( juàn quān)
告诉( jí gào )
钻洞(zuàn zuān )
√
√
√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改为陈述句)
羊已经丢了,不用修羊圈了。
(2)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改为“被”字句)
羊圈被他修得结结实实的。
朗读课文。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教材习题
朗读指导:
朗读《亡羊补牢》时,街坊的话要读出劝慰、关心的语气,养羊人的话要读出不以为然的语气,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朗读《揠苗助长》时,第1自然段要读出焦急的语气,第3自然段要读出既累又兴奋的语气。
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类似的损失。
说一说: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读一读,说说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不同: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一个“赶紧”。相比第一句,第二句更能表现出养羊人后悔和急于改正错误的心情。
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不同: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一个“焦急地”。相比第一句,第二句更能生动地表现出这个人焦急不安的心情。
选做: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
示例:
①一道题错了两次后才意识到要把它整理到错题本上,下一次考试时终于做对了。
②为了帮助蝴蝶破蛹而出,用剪刀将蛹剪破,结果蝴蝶死了。
课外积累
凿 壁 偷 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
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
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个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
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那些有趣的寓言故事?课下找一找,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