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曲五首》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诗词曲五首》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20:3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诗词曲五首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一、《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是中国传统诗歌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成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谣,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现保存汉乐府民歌五十六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了解作品
《十五从军征》,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果遇到战争,就要随时做好应征入伍的准备,兵役时间也更长,这就使劳动人民更加痛苦。诗歌揭露的就是这一黑暗的兵役制度。
时代背景
狗窦(dòu)   雉(zhì) 葵(kuí) 冢(zhǒnɡ)
舂谷(chōnɡ) 羹(ɡēnɡ) 饴 (yí) 沾(zhān)
读准字词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诗词,注意读音;
2、自读诗词,读准字词,理解诗句;
3、指名读诗词,注意节奏,把握情感;
4、齐读诗词。
品读诗句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2、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诗中的老翁实在太可怜了,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悲惨,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出此诗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
1.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人都已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2.如果请你用几个词来描述老兵的情感变化,你会用哪几个词?
迫切—希望破灭—彻底绝望—茫然
合作探讨
3.“松柏冢垒垒”说明了什么?“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几句诗,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从“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是残酷的战争。
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5.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诗句来谈谈。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这首诗,让我们从一个老兵的从军和回家的经历中看到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战争给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所带来的深重灾难。那么,是不是只有一个老兵,一个家庭承受着这种有家归不得,待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痛苦?
不是,不仅仅只是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老兵 悲


白描手法

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诗歌改写成一篇内容具体,感情浓烈的文章,题目自拟。
拓展延伸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作品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与高适并称“高岑”。有《岑嘉州诗集》。
作者岑参于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写作背景
狐裘(qiú) 锦衾薄(qīn) 阑干(lán ɡān) 羌笛(qiāng) 辕门(yuán) 风掣(chè)
瀚海(hàn) 万里凝(níng)
琵琶(pí pa) 珠帘(zhū lián) 白草折 (zhé)
读准字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把握节奏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 雪 为线索,由八月飞雪苦寒图 、军营饯别奇寒图
、东门惜别惆怅图、别后雪地思乡图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本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
2、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1.如何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意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合作学习
2、“散入珠帘湿罗幕,孤裘不暖锦衾薄。”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
这里写白天穿的是狐裘,也不觉得暖和,夜晚盖的是锦衾,也觉得太薄了。用反衬手法写出天气的奇寒难忍。
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这里却咏雪?
诗人写“雪满天山路”这种雪景,是以此衬托出诗人送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这两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描绘了沙漠上纵横着百丈厚的冰层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象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的景象,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写边塞风狂雪早。“卷”字,写出北风怒吼的巨大气势;“折”字写出北风狂暴肆虐的情态;“即”字写出诗人初见此景的惊异之情。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友人上路之后,诗人还久久地站在那儿深情地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结尾两句,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品味语言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也有细节勾勒,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烈的边地生活气息。
本诗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全诗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对特殊的环境背景的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课堂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瀚海雪景图:大雪纷飞、雪中奇寒、愁云惨淡。
风雪送客图:军中设宴、轮台送别。
——豪迈气概、壮烈胸怀。
板书设计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了解作者
作者辛弃疾在宋嘉泰三年(1203)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不久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这首词就写于开禧元年(1205)诗人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又名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朝廷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怀古述志的著名词作。
写作背景
朗读诗词,初步感知
1、听读诗词,注意读音、语气;
2、自读诗词,读准字词;
3、指名学生读诗词,感受语气;
4、齐读诗词,体会情感;
5、熟读诗词,理解诗句。
品读诗词
1、词的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其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作者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词人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移之感。其言外之意是中原已非我朝所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2、上阕写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在历史上京口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触景生情,流露出对中原故土不能收回而念念不忘的忧伤。
3、下阕怀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这里的“怀”是壮志难酬的不甘心,是“怀才不遇”的感怀。
4、下阙前半部分,词人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词人极力称赞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当时吴国的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词人是在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这正好反衬出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2、“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合作探究
3、词的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词人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最后三句运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词人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志》载,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词人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似刘景升的儿子一般,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课堂小结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板书设计
四、《过零丁洋》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写作背景
朗读诗词,初步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诗词,注意字词的读音;
2、自读诗词,读准字词,把握语气;
3、分小组齐读,体会情感;
4、熟读诗词,理解语句。
一词多义

山河
辛苦遭逢起一经
伤心秦汉经行处

山河破碎风飘絮
山河表里潼关路

(名词,经书)
(动词,经过)
(代指国家)
(华山和黄河)
2、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
品读课文,感知内容
1、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合作学习
2、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3、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气贯长虹,洋溢着浩然正气。文天祥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壮歌。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
课堂小结
过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联: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慷慨就义 舍生取义
板书设计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拓展练习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早年以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以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起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忧劳而死,谥文忠。诗文自成一家,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为“三俊”。散曲以豪放著称。代表作品有政论集《三事忠告》,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等。
了解作者
本曲作者作于元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大旱,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在命驾西秦的过程中,他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喟叹,于是写下了九首“山坡羊”怀古曲,这篇小令即其中之一。
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解决字词;
2、听读课文,读准字词;
3、齐读课文,读出语气;
4、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解读内容,把握层次
1、第一层(1-3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穿流其间那险隘之处。
2、第二层(4-7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3、第三层(末4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合作学习
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结合全曲内容,谈谈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诗人是为古往今来的百姓而伤心,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
2、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要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之多,而且化静为动,赋予群峰以生命和意志,生动地表现了群峰聚集的动态;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一个“怒”字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气势。
这首小令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诗人抚今追昔,通过描写潼头地势的险要和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者与人民的对立,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课堂小结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写景—怀古—抒情—

板书设计
吊古抒怀
悲愤伤感

布置作业
1、口头叙述诗词曲五首的内容;
2、熟读、背诵诗词曲五首;
3、默写诗词曲五首;
4、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