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9 08:3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日本
悉尼
美国
英国
为什么各地华人聚居的地区都被称为“唐人街”?

鉴真东渡

02
第四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
1.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认识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找出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3.理解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影响;

日本
天竺


长安
目录
遣唐使

01
鉴真东渡

02
玄奘西行

04
唐与新罗的关系

03
【自主学习】
1、本课中主要讲了唐与哪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2、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
3、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是谁?
4、玄奘西行取得了哪些成果?
日本、天竺、新罗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鉴真
带回大量佛经 弟子以其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
日本长崎县五岛市的三井乐町,是著名的“遣唐使之乡”。遣唐使:派遣到唐朝学习文化的使节。
遣唐使十三次来华
遣唐使: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的文化,日本政府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之为“遣唐使”。
画面描绘了日本使节渡海入唐的情形
思考:图中描绘的人物当时被称为什么?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第一篇章:一心求学来大唐】
唐朝和日本的位置关系
大唐
东海
太平洋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
前后有19次
精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素质高
少则两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遣唐使印
依据下列材料,归纳遣唐使来华的特点?
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3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开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持续时间长
来唐次数多
遣唐规模大
人员素质高
【第一篇章:一心求学来大唐】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阅读材料,我们能够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注意到日本和中国哪些事物比较相像?
【第一篇章:一心求学来大唐】
日本从公元8世纪起有了自己的文字。日语的文字有些是在参照中国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
日本文字
ぁ ぃ ぅ ぇ ぉ か

ァ ィ ェ ク コ シ
安 以 宇 衣 於 加

阿 伊 江 久 己 之


中国文字
【第一篇章:一心求学来大唐】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第一篇章:一心求学来大唐】
【第一篇章:一心求学来大唐】
中国的茶文化
唐代斗茶
日本茶道
【第一篇章:一心求学来大唐】
服 饰
【第一篇章:一心求学来大唐】
货币
【第一篇章:一心求学来大唐】
节日
【第一篇章:一心求学来大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注意到日本和中国哪些事物比较相像?
阅读材料,我们能够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
【第一篇章:一心求学来大唐】
影响:派遣唐使把唐朝有先进文化(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章:走出国门谋发展】
思考:上述两幅图片人物是谁?你能给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第二篇章:走出国门谋发展】
通过下面的表格我们能够看出鉴真六次东渡有几次失败?看完他的事迹说一说你的感受?
鉴真六次东渡概况
次数 概 况
1 遭诬千与海盗勾结,东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没
2 遇风暴,船被波涛击破,上岸,一个月后,又下海,再遭风浪,船触礁搁浅,被渔民救上岸
3 东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
4 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拦
5 遭遇台风,在海上漂泊了14天,到了海南岛,鉴真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6 753年,鉴真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东渡成功
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第二篇章:走出国门谋发展】
【第二篇章:走出国门谋发展】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鉴真东渡的影响: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二篇章:走出国门谋发展】

玄奘,唐代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13岁出家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因感到佛教宗派众 ,佛经译文多误,决心到天竺学习佛法。
目的
【第二篇章:走出国门谋发展】
“西行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济世间”
西行经历
数字中的历史
19
50000
600
100
19——玄奘西行学佛19年
50000——西行全程50000里
600——带回佛经600多部
100——《大唐西域记》记载了100多个西域国家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
【第二篇章:走出国门谋发展】
玄奘在西行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向西北行三百余里,此则葱岭北原,山谷积雪,春夏合冻,经途险阻,寒风惨烈,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摘自《大唐西域记》
路途遥远;天寒地冻;寒风惨烈;飞沙走石;祸从天降等。
【第二篇章:走出国门谋发展】
《玄奘取经回长安》
645年,玄奘携600多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前去迎接。
【第二篇章:走出国门谋发展】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和鉴真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第二篇章:走出国门谋发展】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件大事,根据下表,对比两件事的异同。
事件内容 身份 目的地 目的 独行还是结伴 途中遭遇
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 僧人 天竺 求取
真经 独行 千难万险
九死一生
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 僧人 日本 弘扬
佛法 结伴 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
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虚心好学等等。
政治制度,科技,文化
【第三篇章:双向交流齐进步】

新罗

大食

欧洲
本国物产、文化艺术等
非洲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完成问题: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什么如此活跃?
【第四篇章:古为今用去追梦】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法律完善),珍(繁盛)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记》

材料二: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开放的对外政策
发达的海陆交通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民间交流
政府交往: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遣唐使

唐朝:
兼容并蓄、全面开放、泽被东西、文化更加辉煌
归纳总结




新罗
日本
天竺
波斯
大食


朝鲜半岛
印度半岛
伊朗
阿拉伯半岛

(东罗马帝国)
长安
拂菻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 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隋唐对外交往活跃……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论从史出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外国学习;
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是可靠的保障。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推动“一带一路”进程中,能从唐对外关系中获得什么启示?
国家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
主权独立才是国家开放的前提
坚持平等合作与开放发展方针
鼓励与支持各行主动走出国门
以史为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