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课时
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课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课时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从内容上分析,本课主要围绕着四季的区别及其产生的原因。猜测影响季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地球公转导致距离太阳的距离变化等,学生通过对于类比古人研究过程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以此来认识四季产生的原因,构建关于四季原因的科学知识。
从结构上分析,本单元主要围绕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明白了地球有自转和公转的现象,本课属于本单元的第7课时内容,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的解释四季产生的原因,进而对于地球的运动进行进一步地巩固,形成认知冲突,同时拓展本节课的内容。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五年级的孩子对于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之前的学习,对于科学素养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存在学习主动性不足,两极分化的现象。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季节的感知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季节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并不熟悉,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从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说,学生的形象思维正在像抽象思维转变,逻辑思维还不成熟,对于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有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对于观察实验和描述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实验设计和操作的准确性有一定的欠缺,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的分析总结,进行概括和归纳不同季节的区别以及可能的形成原因。
通过学生运用木棍、地球仪进行模拟实验,感受到阳光强度(温度)的随着阳光照射角度变化,从而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运用手电、地球仪进行模拟实验,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控制实验过程中变量和过程,学会初步设计实验,并能够根据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从而得到结论,并能灵活运用。
情感、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于模拟实验的观察,认识到细致观察的重要性,并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保护并发展对于季节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到季节变化的原因。
难点:运用手电、地球仪进行模拟实验,感受到阳光强度(温度)的随着阳光照射角度变化,从而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网站,课件,实验记录表,大头针,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图片导入,说说四季的变化
1.四季有哪些变化?
预设:动植物的变化、人们生活变化、温度变化……
2.这些变化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温度的变化,引起动植物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变化
3.那么四季变化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什么变化?
预设:温度的变化
4.是什么原因引起四季温度的变化?
二、讨论分析:四季温度变化的成因
1.小组交流
2.反馈推测引起温度变化原因
预设:(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会有远、近规律性变化
(2)太阳照射的角度会发生直射、斜射规律性变化
3.分析推想
(1)对于推想(1),提供科学家研究出的地球公转轨道信息,产生矛盾
(2)对于推想(2),请学生说说你们的依据。联系五上的《阳光下的影子》和《怎样获得更多的光和热》。
(3)阳光的直射和斜射会引起温度的变化。那么一年四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出现太阳直射和斜射的规律性变化吗?我们没有测量过,怎么办?
预设:模拟实验法研究
三、模拟实验研究
1.讨论如何做这个模拟实验
(1)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做这个模拟实验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因素
(2)班级反馈交流归纳
模拟实验中确定:①确定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②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③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④要测量观测点不同日期同一时间的影长
2.模拟实验:模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测量观测点(杭州)影子是如何变化的,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
3.小组反馈交流
地球在公转一周过程中,观测点的影子长短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观察点的影长夏季长,冬季短,春秋两季影长差不多。
根据五年级上册学的,当太阳光直射时底面温度高,当太阳光斜射时底面温度低,因此,可知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因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会发生周期性变化,所以引起温度的周期变化最后形成了四季。
4. 如果地球的地轴不倾斜且始终指向北极星,是否还能出现阳光的直射、斜射的规律性变化。
再次模拟实验:发现当地轴不倾斜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就没有了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周期性变化。
5.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四季的成因。
四、进一步完善四季的成因
1.提供古人四季影长的观测结果。
2.播放四季成因的录像。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
板书设计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温度不同
太阳直射、斜射周期性变化
地轴倾斜、始终指向北极星、围绕太阳公转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