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 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D.三省六部制
2.(2分)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材料认为行省制( )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
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完全摒弃了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的缺点
3.(2分)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 的写字机器”。他所指的机构是( )
A.汉朝的中朝 B.宋朝中书门下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4.(2分)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
A.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5.(2分)伏尔泰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某种制度“一个受人尊敬且富裕的君主,有无限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描述的是( )
A.专制君主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6.(2分)黄仁字先生在其史学著作中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赔款太少 B.外国资本不能输入
C.外国商品滞销 D.清政府仍闭关锁国
7.(2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从根本上颠覆了下列哪种观念( )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8.(2分)五四运动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接受并选择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关键作用,材料意在强调五四运动是( )
A.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C.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D.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9.(2分)七一五政变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革命暂时转入低潮。国民革命的失败是指( )
A.右倾错误思想在中共内部占了上风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C.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10.(2分)1930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文提出:“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始终坚持“城市中心论”
B.主张工农联盟的革命作用
C.彻底否定农村革命道路
D.关于中国革命模式分歧严重
11.(2分)如图直观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国共合作推动第一、二次革命高峰的出现
B.第一次低谷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第二次革命高峰是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D.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
12.(2分)美国《时代》杂志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材料表述指的是( )
A.卢沟桥事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13.(2分)1945年,美国政府希望中国能成为其在东亚遇制共产主义的重要基地,所以采取“扶蒋反共”政策,但1947年下半年之后,美政府高层对蒋能否维持在中国的统治产生质疑于是决定将日本重建为美在东亚势力的重要基地。促使美国政策调整的中国因素主要是( )
A.国民党政权的瓦解
B.民主革命的顺利发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新中国的成立
14.(2分)“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15.(2分)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下述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6.(2分)阅读下面的前三届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
届次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代表总数 1226人 1226人 3040人
中共党员 668(占54.5%) 708(占57.7%) 1667(占54.8%)
民主党派 274(占22.3%) 284(占23.2%) 565(占18.6%)
无党派 284(占23.2%) 34(占19.1%) 808(占26.6%)
关于上述表格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C.巩固了国家政权
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17.(2分)邓小平指出“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调,没有“文化大革命”的调,就不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化大革命推动了社会发展
B.文化大革命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应该否定
D.文化大革命具有警示作用
18.(2分)1978﹣1992年中国迎来立法高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
A.保障了三大改造的实施
B.表明我国已经实现依法治国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2分)今年是澳门回归20周年,澳门归侨总会副监事长尤肖吾说:“20年来澳门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地区之一,澳门的人均GDP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地区之一,从1999年至201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502.7亿澳门元增加到4403亿澳门元,增长7.8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5万美元,增至8.3万美元,增长4.5倍。”取得这些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一国两制”的制度性保障
B.投资环境的日趋改善
C.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建设
D.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
20.(2分)为了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位,新中国采取的外交策略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千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1.(2分)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据此可知该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2.(2分)2017年11月,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的封面耐人寻味﹣象征五星红旗的红黄底色上用中英文写着“中国赢了”,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使用中英两种文字展示其封面内容。这说明( )
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B.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
C.“一超多强”格局被打破
D.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
23.(2分)《全球通史》中谈到:“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昔日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基于此,西欧国家
( )
A.积极推行民主改革 B.与苏联展开激烈竞争
C.走上联合自强之路 D.努力抢占新的殖民地
24.(2分)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该国际组织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华沙条约组织
C.不结盟运动 D.欧洲煤钢共同体
25.(2分)有人说:“单极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 )
①日本从经济大国试图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
②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③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④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26.(16分)分权制衡是古今中外常见的政治智慧。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1)上述二位皇帝所处朝代如何对相权进行制衡的,具有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二 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奴隶制城邦国家雅典就有了“分权制衡”的思想,产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虽说这三个权力部门的权力有些交又,但三权分立、各行其职已经非常明确,雅典的民主政治主要通过这三个机构的权力运作表现出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独立战争的元勛麦边逊熟知雅典政治文明,他在设计美国政府架构时说:“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何亚华《以美国民主宪政为例看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雅典“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并指出“三权分立”原则是如何使近代美国实现“政府控制自己”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权力制衡实质有何不同?
2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推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平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路线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再次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钢》,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刹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战时期相比,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何调整?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
2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至1957年,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稀有鸟类养场和美国芝加哥动物国分别先后两次致信给北京动物因,希望“以货币或动物交换中国的一对大熊猫”…对外文化联络局最终的答复是,必须双方互派人员到对方动物园访问和领取交换的动物。如果美国政府阻挠而交换不成,那就算了,这件事最终没有办成。…1972年堪称“熊猫外交年”,熊猫玲玲和兴兴赠还美国,这是1949年以后,熊猫第一次被送到西方国家。《熊猫外交简史》
(1)从材料一“熊猫外交”的历程可见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和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俄存,休威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聿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具体部署,会议指出赏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健全党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积辍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时的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努力构建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是什么?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宗法制。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部落时代是指原始社会,封建时代是指奴隶社会,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正确:
三公九卿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度都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排除BCD。
故选:A。
2.【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结合元朝的行省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中央集权模式的高级演化形态,但又是地方分权的继续,由此说明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故选A项;
BC项仅反映了中央集权,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
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3.【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解答】A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的人担任尚书令和侍中,组成中朝层次分明策机构,与题意不符,排除。
B宋代中书门下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与题意不符,排除。
C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与题干无关,排除。
D清朝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符合题干中梁启超对这一机构的比喻,正确。
故选:D。
4.【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
【解答】材料中“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说明成文法较之习惯法的出现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A正确。
B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民法大全》的出现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排除C。
故选:A。
5.【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
【解答】材料中“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体现了国王的权力受限制,这符合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故C项正确;
君主专制之下国王的权力不受限制,故A项排除;
材料中体现的是国王,总统制共和制下元首不世袭,故BD项排除。
故选:C。
6.【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
【解答】通过材料“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主要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但是商品却滞销,这主要是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因此使得列强不满意,故C正确;
A不是战胜国不满的主要原因,排除A;
鸦片战争后外国处于商品输出阶段,排除B;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排除D。
故选:C。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荀子的民本论思想。和材料中的民主观念比较接近。
B.是古代的君主等级思想,材料反映的是民主思想。
C.这反映的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
D.这是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表现,是民主思想的体现。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接受并选择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关键作用”。
【解答】AC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说法错误,社会主义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此时中国人民进行的是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材料“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接受并选择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关键作用”体现五四运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C正确。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对国民革命目的的准确掌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1924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矛头指向了北洋政府和帝国主义。但是1927年蒋介石与汪精卫发动的反革命事变,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因此说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结合当时的中共革命道路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A.始终坚持城市中心论,太过绝对,材料只是强调城市斗争的重要性。
B.材料是争论革命道路,而不是强调工农联盟的作用。
C.从材料的意思可以看出他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包围城市的重要性。
D.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1930年随着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已出现了“星火燎原”之势,但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所发表的观点反映了在当时党内有很多人仍坚持“城市中心论”,并不赞成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反映中共在革命的道路上存有分歧,故D正确;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图示的分析理解。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第一次高峰是在1921﹣1927年,第二次高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结合所学可知,两次高峰出现的原因是因为两次国共合作,故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第一次低谷是在国民大革命后,出现低谷的原因的是国民党对中共的血腥屠杀,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的图示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曲折中走向胜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解答】A.卢沟桥事变没有持续13个星期。
B.13个星期大概有三个月左右,时间又是1937年,所以这应该是指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正确。
C.太原会战没有持续13个星期。
D.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但1947年下半年之后,美政府高层对蒋能否维持在中国的统治产生质疑于是决定将日本重建为美在东亚势力的重要基地。
【解答】材料反映了美国逐渐减少对国民党的援助,同时扶植日本,结合1947年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的史实可得出民主革命的顺利发展,故B符合题意。
国民党政权的瓦解是在1949年4月23日,A选项排除。
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是在1948年底到1949年初,C选项排除。
新中国成立时间是在1949年10月1日,D选项排除。
故选:B。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没有否定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而是突出俄国十月革命的作用。
B.十月革命没有使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选项表述太绝对。
C.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借鉴。
D.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完全不同的道路这是材料主要的意思。
故选:D。
15.【分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对“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故C项正确。
A项涉及的是基层民主制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涉及的是民族问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涉及的是政治协商制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解题的关键是“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
【解答】从表中可知,前三届人大代表构成有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表明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17.【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根据题干“它提供了反面教调,没有“文化大革命”的调,就不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它提供了反面教调,没有“文化大革命”的调,就不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路线及阶级斗争纲领给中国政治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为新时期制定新的理论方针提供了教训,故D项正确。
A项,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消极影响,排除。
B项,文化大革命消极影响是主要的,排除。
C项,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仍取得重要成就,不应被否定,排除。
故选:D。
18.【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故选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材料“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重要法律达230部之多”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D项说法正确。
A项说法是1953年之前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
B项说法发生在1997年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排除。
C项说法是1954年宪法颁布的意义,排除。
故选:D。
19.【分析】本题考查澳门的回归,解题的关键是“从1999年至2018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502.7亿澳门元增加到4403亿澳门元,增长7.8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5万美元,增至8.3万美元,增长4.5倍”。
【解答】从材料可知,澳门回归后,经济增长较快,主要是由于“一国两制”的制度性保障,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0.【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不致处于孤立位”。
【解答】“另起炉灶”有利于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结束了半殖民地地位,排除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有利于巩固独立主权,并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排除B;
“一边倒”有利于巩固革命成果,有利于捍卫国家主权,有利于冲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和孤立,C正确;
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提出的方针,排除D。
故选:C。
21.【分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需要掌握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
【解答】依据题干“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求同存异思想,这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22.【分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中国赢了”“首次使用中英两种文字展示其封面内容”。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崛起受到美国的强烈关注,突出了当今时代下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故A正确;
B选项错误,中美对峙不符合史实,排除;
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正朝着“一超多强”的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并未被打破,排除;
D选项错误,“彻底破灭”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A。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要求学生结合二战以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二战以后欧洲国家的实力整体下降,受到两局的威胁,为此他们走上的是联合的道路,推行民主改革,并不难改变他们的国际地位。
B.战后西欧国家并没有与苏联进行激烈的竞争。
C.为了改变欧洲的地位,他们开始走向联合,成立了欧共体。
D.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欧洲不可能抢占更多的新殖民地。
故选:C。
24.【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不结盟运动,解答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60年代”和主张“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
【解答】AB两项本身就是军事政治集团,排除;
从时间“20世纪60年代”和主张“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可以看出这是不结盟运动。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在南斯拉夫举行,主张反对不结盟、非集团;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C符合题意;
D项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
故选:C。
25.【分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有日本从经济大国试图向政治和军事大国迈进,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显著,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俄罗斯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故①②③④正确。
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
26.【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分割相权的积极作用。
(2)本题考查西方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古代雅典与近代美国的三权分立。
(3)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主要考查东西方权力制衡的本质。
【解答】(1)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制约相权的主要措施是分割相权。积极作用从加强君主权力维护政治稳定的角度回答。
(2)雅典国家组织形式从公民大会,执政官和陪审法庭三个角度分权叙述。美国三权分立原则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个角度分别具体概括。
(3)不同的实质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分权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西方国家的分权实质上是为了防止专制。
故答案为
(1)分割相权;
积极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政局的长期相对稳定。
(2)组织形式: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掌握立法权;执政官掌握行政权;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司法权。
美国: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3)不同:古代中国分权制衡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西方国家分权实质是防止独裁,保障民主。
27.【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表现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革命道路,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毛泽东历史功绩来分析。
【解答】(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毛泽东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措施主要包括: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进行了调整,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推动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3)从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中共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
故答案为:
(1)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调整: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制。 作用:前者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推动抗战的胜利,后者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3)经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中共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任答两点)
28.【分析】(1)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时间,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分析。第二小问,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分析。
(2)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时间,结合所学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中“1972年”,结合所学可知,变化是从敌对到走向正常化。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从美国和中国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时间,结合多极化趋势分析。第二小问的核心,依据材料二可以得出核心是合作共赢。
故答案为:
(1)变化:中美关系从敌对到走向正常化。
原因:美国方面:孤立中国政策失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苏争霸处于守势。中国方面: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需要。
(2)特点: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并出现了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合作共赢(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