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19 10:4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户外课堂教学设计
合肥实验学校滨湖校区 支 兰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节生物课,其地位十分显著。它不仅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常见的生物有哪些、生物有哪些生命现象有哪些、什么是生物学、生物学与人类有何关系、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等,还介绍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自身、社会实际联系紧密,因此,选择在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进行户外教学。该湿地森林公园位于合肥南淝河与十五里河入湖口之间的三角地带,南靠巢湖、紧邻市区,总面积10250亩,是目前合肥占地最大的湿地森林公园。公园在建设上将大张圩原先的近万亩生态林及其周边广袤的湿地纳入其中,公园集城市森林、湿地森林、文化森林于一体,兼具休闲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是难得一见的万亩城市水网森林,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有历史的、文化艺术的、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保护的、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方面,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通过本次户外教学,本节课将对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和生物学、认识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对生物世界的热爱的激发、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兴趣的调动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对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虽然本节课是七年级内容,但是为激发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持续热情,所以选择八年级学生进行户外学习。经过前期教师和学生的课前资料搜集准备,以及课堂师生讨论教学,八年级(1)班的学生已经对湿地森林公园和巢湖蓝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初步学会使用PH试纸、PH计和负氧离子检测仪进行相关检测。6个小组已经明确自己的课题,根据自己组内所要研究的课题设计了探究方案,以避免到户外无事可做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检测湿地公园水和巢湖水的PH的检测,学生能够了解其水样的酸碱度。
2.通过对蓝藻的资料收集、观察和,学生能够认识巢湖水中蓝藻的种类、及其在环境、医学等方面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观察整理湿地公园的动、植物,了解湿地公园动、植物的种类。
4.通过对滨湖湿地生态系统资料的收集和以上的研学活动,学生能够认识湿地生态系统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检测湿地公园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负氧离子检测仪并检测湿地公园及校园中的负氧离子浓度。
2.通过实践,学生学会采集水样。
3.通过测量水样的PH,学生初步学会使用PH计测量不同水样的酸碱度。
4.通过通过对湿地公园的研学活动,学生能够增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通过对湿地公园的研学活动,学生能够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探究意识。
2.通过对湿地公园的研学活动,学生能够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湿地公园的研学活动,学生能够增强爱我家乡——包河的情感。
四、活动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查阅搜集湿地公园、蓝藻、负氧离子等相关资料。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强调纪律问题。
2.学生准备:
(1)明确本组探究的主要课题(表附后)
(2)准备好塑料瓶、笔记本、笔、照相机、标签纸等。
时间安排:4月16日上午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前
安全教育
上车、车上及下车后开始活动之前再次强调安全问题
各组同学认真听
加强安全意识
组织学生前往湿地公园
引导学生介绍湿地公园基本情况以及对巢湖、湿地公园的印象
向老师和同学描述自己对湿地公园和巢湖了解的情况及印象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探究:湿地动、植物物种种类数量观察和统计
(1)带领学生从主入口进入湿地公园,经过百草园到达公园中心地带
(2)沿途经过树林地带时由跟组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并讨论动、植物的作用
(3)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在湿地生态中具有重要作用,且不同种类动、植物特点和作用不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维护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
(1)观察、拍摄沿途遇到的植物,并做好笔记
(2)同学讨论、交流植物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多种多样的植物
(3)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和不懂的问题,请教跟组老师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探究:湿地生态系统对空气净化、气候调节的作用
(1)感受湿地空气与市区空气的区别
(2)跟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存在着这种区别
(1)实地感受湿地空气环境
(2)在多个位置测量湿地的负氧离子浓度
(3)与公园内游客交流,获知他们的感受
(4)推荐同学湿地生态系统在空气净化、气候调节方面的作用,同学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
探究:湿地生态系统的社会功能
(1)湿地除了能净化空气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它可以为大家提供聚集游玩的场所,此外还有哪些社会功能?
(1)七嘴八舌讲解湿地公园的其他社会功能:①娱乐休闲场所②科普教育场所③康体健身:
(2)与游客交流,获知大家对湿地公园社会功能的认知
(3)发现并观察记录历史典故牌、湿地动植物简介牌、雕像、路边的警示标牌、骑自行车、散步、健身、广场舞等场景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交流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
探究:湿地公园水样和巢湖水样的酸碱度
(1)跟组教师组织小组的部分学生采集湿地公园的水样,并提醒取水方法,强调安全
采集巢湖岸边水样
①带领学生到达巢湖观景台
②组织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巢湖岸堤
③学生完成水样采集回到观景台后,引导学生对蓝藻的产生、危害、防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进行思考
思考题:
a、蓝藻是如何产生的?适合蓝藻生长的环境是什么?
b、蓝藻的危害是什么?如何防治?
c、蓝藻并不是一无是处,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有哪些?
④与学生交流巢湖的水质情况及如何保护巢湖水资源
巢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对周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如何保护巢湖水?
(1)观察湿地公园水面情况,并拍照记录
(2)采集水样
(3)用PH试纸粗略测量水样的酸碱度
思考这些问题并回答,回答不出的待返校后查阅资料
对于巢湖蓝藻的种类,学生决定返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统计不同形态蓝藻的数量。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巢湖蓝藻种类的多少
学生完成水样采集回到观景台后,询问巢湖水面蓝藻情况,含蓝藻水样的气味、颜色怎么样?
启发学生探究:巢湖蓝藻有哪些不同的种类?
看一看、闻一闻
对于巢湖蓝藻的种类,学生决定返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统计不同形态蓝藻的数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返校、
总结
(1)各组基本完成本组探究主题,跟组教师组织学生返回校园
(2)经过本次的森林课堂户外研学活动,同学有哪些收获与感想?
简要说说自己的感受,返校后整理资料并撰写探究报告
让学生学会总结
作业布置
布置各小组返校后继续完成本组的探究活动并撰写实验报告
记下
让学生继续完成实验过程
七、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一个老师指导六个组的孩子比较吃力,无法做到指导的及时、充分、到位。幸运的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从仪器购买、车辆配置和人员安排上全都大力支持,并且给每个组配了专门的跟组教师,为各小组的活动安全提供保障,减少了我对学生活动安全问题的担忧。同时,包河区生物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多次到校给予指导,并且每组都有观摩教师跟组,这又解决了一个人难以顾及每个组、难以及时指导每个组的问题。
通过这次森林课堂户外研学活动,不仅带孩子们亲近了自然、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动手、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等等各方面的能力,唤起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而且对教师自身也是一个提高。活动增进了我和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和孩子们的距离;活动让我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也让我进一步感受到孩子们潜力和智慧是不可估量的,只要你相信孩子,能够及时鼓励引导孩子,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往往会做的出乎你的想象的好,打消你原本“不必要”的种种担心,带给你意外的惊喜!这也让我认识到只有作为教师的我们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做个引导者,对这堂户外课来说用“导游”更贴切,学生才能从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附:各小组活动主题
组别
主题
设计意图
研究过程
第一组
探究湿地公园净化空气的功能
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空气的作用、学会使用负氧离子测试仪、学会交流访谈
仪器测量、实地考察、游人访谈、活动总结
第二组
探究湿地公园动物种类的多少
了解湿地生态系统中动物的种类,探究其功能及如何保护多种多样的动物
资料搜集、负氧离子检测、游人访谈、活动总结
第三组
探究湿地的社会功能
了解湿地给人带来回归自然的感受,并提供了科普旅游和生娱乐休闲、健身的去处,激发人们对自然的保护与热爱
资料搜集、实地考察、游人访谈、活动总结
第四组
探究巢湖水和湿地公园水的酸碱度
了解湿地和巢湖水的酸碱度、了解其水质情况
资料搜集、水样采集、PH测量、活动总结
第五组
探究巢湖蓝藻的种类多少
了解巢湖水面;蓝藻的分布,探究巢湖蓝藻的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资料搜集、蓝藻水样采集、显微镜观察、活动总结
第六组
探究湿地公园植物种类的多少
了解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物种的种类,探究其功能及如何保护多种多样的植物
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实验观察、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