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阿长与《山海经》(3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9 阿长与《山海经》(3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10:33:26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鲁迅
9
山海经
课前导入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
夸父逐日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深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3.把握欲扬先抑的手法,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题解
阿长(?——1899),后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山海经》”,书名。作者不详,共有十八篇,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文章通过写阿长和《山海经》的关系来体现阿长的性格特点。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散文集,收录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性散文十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我们学过和将要学的鲁迅作品
篇目 出处 文体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起来看课文。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骇( ) 掳( ) 孤孀( )
惶急( ) 诘问( ) 疮疤( )
渴慕( ) 粗拙( ) 霹雳( )
陆玑( ) 惧惮( ) 憎恶( )
懿( ) 辟头( ) 震悚( )
hài

shuānɡ
huánɡ
jié
chuānɡ bā

zhuō
pī lì

dàn
zēnɡ


sǒnɡ
读一读
记一记
惶急:
因为恐惧而着急。
诘问:
斥责、反问。
渴慕:
渴求羡慕。
辟头:
开头。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惧惮:
害怕,畏惧。
絮说:
絮絮叨叨地说。
切切察察:
模拟细碎的说话声。
默读课文,给文章划分结构。
二(3—18):回忆阿长的往事。
三(19—29):写阿长为我寻赠《山海经》。
四(30—31):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深沉怀念之情。
理一理
一(1--2)介绍“我”的保姆阿长名字的来历。
请同学们思考: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 重点写的是什么?
切切察察的毛病
摆成“大”字的睡相
令人厌烦的规矩
教给“我”许多道理
讲“长毛”的故事
谋害隐鼠
买《山海经》
略写
详写
表现中心的需要
说一说
初识阿长:
——谈谈你眼中的阿长
阿长的身份、言行和性格
读懂人物
想像阿长如何千辛万苦地买《山海经》的经过,用文字描述出那时那景
【注意一个细节:阿长连书名也记不清】
课堂写作活动
第二课时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阿长( ) 疮疤( ) 诘问( ) 惧惮( ) 震惊( ) 粗拙( ) 憎恶( ) 絮说( ) 惶急( )

chuāng
cháng
zēng
huáng
zhuó
zhèn
dàn
jié
课前复习
2.判断正误
(1)《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出自这本集子。( )
(2)文中的“我”表示的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并非真的是指少年鲁迅。( )
(3)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
(4)从题目〈阿长与山海经》可知,课文详写的是阿长买《山海经》送“我”这一件事,其余的都是略写。( )




研读第一部分(1--2段)
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初识阿长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3—18段)
默读第二部分,概括出写长妈妈的事件,并说说这些事件体现了长妈妈怎样的性格特点。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
对“我”管束很严 喜欢“告状”
睡觉时摆成“大”字
元旦有古怪的仪式
一肚子的繁琐的道理
讲“长毛”的故事
谋害我的隐鼠
饶舌多事
——淳朴无知
长妈妈
小 结
——不拘小节
迷信,善良真诚
初识阿长
分析“吃福橘”事例(8—12段):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住”“惶急地石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这也与她青年守寡生活不幸有关。
研讨第二部分(3—18段)
初识阿长
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初识阿长:
可怜、可悲、可爱、
可恨、可笑……
读懂阿长:
——透视鲁迅心中的阿长
长妈妈当得起鲁迅怀念的原因
研读第三部分(19—29段)——阿长为我寻赠《山海经》,思考问题。
1.作者在写长妈妈买《山海经》之前,为什么要写“叔祖”的疏懒?(19—20段)
与下面写阿长为我寻赠《山海经》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我”对阿长的感激。
读懂阿长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22段)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明了“我”对阿长心存隔阂乃至轻视。
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25段)——课后第三大题
“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读懂阿长
文中“伟大的神力”两次出现各有何含义?
(1)“我一向只以为……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有调侃的意味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称颂、敬佩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26段)——课后第三大题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读懂阿长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27段)
强调“最”,表示程度深,说明这本书“我”非常喜爱,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也表达我对阿长的敬爱。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
对“我”管束很严 喜欢“告状”
睡觉时摆成“大”字
元旦有古怪的仪式
一肚子的繁琐的道理
讲“长毛”的故事
为我买回《山海经》
饶舌多事
——淳朴无知
—热爱 关心孩子
长妈妈
第一、二部分小结
——不拘小节
迷信,善良真诚
初识阿长
略写
详写
1.文中最后两段除了记叙,还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思考为何补叙阿长的身世?
明确:补叙阿长身世表明了阿长一生的不幸遭遇,更能体现她的性格,让人们更能理解她的行为,表达作者对她深深的同情。
研讨第三部分(30—31段)
读懂阿长
作品的最后两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怀念之情。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小结——读懂阿长
2.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后第一题)
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底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人。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地位低下。
——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作者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归纳,用60字以内的一句话,提炼出长妈妈的人物形象。
?? 长妈妈是一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的人。
课堂写作活动

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
请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展开想像,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与鲁迅对话。
想像创新
想像创新
阿长: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第三课时
1.选词填空:
(l)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询问、审问、诘问 ),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这(就、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也、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基本、完全、全部)消灭了。
淡薄
消失


完全
诘问
课前复习
2.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指出下列各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3.概括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记叙要素。
结果:
“我”深受感动,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经过:
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事情的起因:
“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听到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后来一直渴慕着。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法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难点探究
标出表明“我”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语句。
作者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
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
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
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完全消失
敬意淡薄
敬意
空前的



不大佩服



怀念
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主旨
作者怎样刻画的阿长?
1.欲扬先抑的手法
2.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
3.人物描写的多样性
4.过渡与照应的运用
写人记事的文章采用恰当的写法可以做到生动传神、事半功倍的效果。
1.欲扬先抑的手法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请。先写了她名字的来由,讨厌她的絮叨、对“我”的管束严格、繁多的礼节,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文章1—18自然段都在写“不大佩服”“讨厌”“憎恶”阿长,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明确:文章没有入笔就写长妈妈这好那好,却用了近2/3的篇幅来写长妈妈的“缺点”和“错误”: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而在后文又用她给我买《三海经》的事,表现出她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性情。这就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以此凸现出长妈妈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表达自己的深切思念。这样文章更加真切生动,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在写长妈妈的这几件事情中详写了买《山海经》这件事,略写了其他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略写的内容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
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
文中略写的部分可否删去?
明确: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 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2.详略得当的选材特点
指出下列各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3.人物描写的多样性
过渡和照应是记叙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是连接段落、层次之间的纽带。一般来说,内容上的转折、叙述中的总分、行文中的起讫都要安排过渡。
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
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4.过渡与照应的运用
照应:
通过照应强调了阿长的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文中照应的例子很多。照应不是重复,而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前后映衬,加深读者的印象。
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回想身边的“阿长”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
寻找“阿长”
拓展延伸
鲁迅其他作品中的“阿长”
1、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五猖会》
3、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狗·猫·鼠》
4、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二十四孝图》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
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布置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25分钟)
一、基础积累(16分)
1.本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3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5分)
憎恶( ) 惧惮(   )  粗拙(   )  哀悼(   ) 震悚(?  ?? )
chuāng(??? )疤 孤shuāng( ) jié(??? )问 pī( ) 雳 渴mù( )
3.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保姆?? 大抵?? 面如土色???????? B. 福橘?? 烦琐?? 莫明其妙
C. 渴慕?? 投掷?? 毫不相干???????? D. 哀悼?? 和蔼?? 深不可测
4.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C.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 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一个“大”字,????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得那么热。
A. 张开?? 摆开?? 压?? 烤??????????? B. 伸开?? 摆成?? 挤 ??烤
C. 张开?? 摊成?? 挤?? 烘??????????? D. 伸开?? 摊成?? 压?? 烘
6.“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二、阅读理解(34分)
(一)(18分)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3分)

“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1分)
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1分)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1分)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2分)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3分)

8.请说一说画线句子的含义。(2分)

9.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3分)

(二)祖母的启蒙(16分)
①祖母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虽然一生贫困,却教导后代仁慈待人。我刚懂事,祖母便找来一些纸板,剪成各种动物,以类似放幻灯的方式,讲许多匡扶弱小、抵御外侮的童话和民间故事;还买来仅巴掌大的连在一起的“小人书”,一页页耐心地讲《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故事。上幼儿园前,祖母挪动着小脚,几乎每天下午带我去少年儿童图书馆,她牵着我的小手,轻轻地走到那些专心看书的小学生背后,慈祥地望着他们。然后,祖母抱我坐在草坪上,亲切地说:“细伢子呵,你长大了要努力读书,书会告诉你许多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要宽,要帮助比自己穷困的人。”
②我上幼儿园时正值三年困难之际,不少小朋友都因缺乏营养而面黄肌瘦。吃午饭时四个人一桌,中间放一碗没有油的咸菜豆瓣汤,每人轮流舀一汤匙,轮到我时都谦让了;下午发点心时,每个人仅得一只乒乓球般的淡馒头,每次我都留给上小班的弟弟吃。当祖母来幼儿园接我,知道这些事后,不禁潸然泪下,抖抖地捧出一包盐炒黄豆,哽咽着说:“我的乖伢子,你做得对呵,你一定饿坏了吧,快吃,快吃!”
③“文革”期间,我家遭难,有一阵断了经济来源。一天,姑妈从安徽寄来一包虾皮,祖母手捧着虾皮闻了又闻,却毅然吩咐我送给了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又将发配崇明劳改的前抗日志士李伯伯。不久,北京的大叔托人辗转捎来两包豆腐粉,祖母也让我送一包给被诬陷为“历史反革命”的老共产党员刘爷爷。……
④冬至之夜,我久久地伫立于阳台上,祖母正是18年前的冬至去世的。遥望苍天群星,其中那颗极其平凡的微微闪光的一定是祖母了。
1.文中共写了四件事,请依次概括出来。其中哪件是详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6分)
?
2.上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1分)
3.祖母对“我”的启蒙方式是________。(2分)
A.谆谆善诱? B.启发鼓励? C.以身作则? D.言传身教
4.第①段中加粗字“对人要宽”的“宽”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1分)
5.第②段中的比喻句“乒乓球般的淡馒头”形象地表明了馒头的特征是________。(1分)
6.第③段末尾的省略号有什么意义?(1分)
?
7.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中“极其平凡”照应了上文________________,“闪光”照应了上文________________。(2分)
文中突出了祖母的什么品质?(2分)
答案:
一、
1.《朝花夕拾》 周树人 《狂人日记》
2.wù dān zhuō dào sǒng 疮 孀 诘 霹 慕 
3.B;
4.C;
5.B;
6.B
二、(一)
1.①‖②③④⑤‖⑥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
第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感受。
第三层:《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
3.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4.“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
5.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6.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7.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8.这是议论句,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9.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二)
1.四件事依次为:
A启发“我”从小爱读书;
B鼓励待人谦让,热情帮助;
C将虾皮送给李伯伯;
D把豆腐粉送给刘爷爷。
其中前两件事详写,其依据在于上文的中心是祖母对“我”的启蒙,而后两件事虽对“我”有所启示,但并非祖母有意识地对“我”进行教育。?
祖母?
D??
宽厚、宽恕?
小?
表明祖母所做的这一类事远不止上文所述的两件。?
普通的家庭妇女;对“我”进行启蒙教育和平时待人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品德。?
8.宽厚待人,乐于助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难点: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法指导: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出生字新词,给“读读写写”做好必要的注音和解释,并摘抄下你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词(音、形、义都可)。再给课文标好小节序号。
2.重点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存疑,同桌交流。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鲁迅小说散文作品简况。
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2.《山海经》
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作者不详,是先秦时期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内容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个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2.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二、预习任务
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在重点写的事件的序号上打上“√”)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鲁迅是怎样描写阿长的?写出了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请在书上圈画并旁注,摘录其中的三处(可以是原文,也可以概括)。
①                                       
阿长的形象:                                    
②                                       
阿长的形象:                                    
③                                       
阿长的形象:                                    
小结阿长的形象:                                
小结描写的特色:                                
3.文章寄托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画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并说说为什么。                                
                                          
1.参考:①对她的称呼的由来;②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③她的睡相;④元旦的古怪仪式;⑤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⑥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⑦她谋害“我”的隐鼠;⑧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重点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
2.参考: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写得逼真、生动。
描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一写说话的声音,一写说话时一种习惯性的动作,绘形绘声地写出了阿长饶舌多事的形象。
反复描写阿长的睡相,那是静态描写,说“伸开两脚两手”,还用个“大”字作比喻,传神地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粗俗、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写“元旦的古怪仪式”,写除夕阿长的叮嘱,用她的语言突出其“郑重”:开口便是“你牢牢记住”,交待过后,又说“记得么?你要记着”,且告诫“不许说别的话”。写第二天清早,哥儿不说恭喜,阿长也不好开口,就写她的动作,先是“一把将我按住”,再是“摇着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可让学生想象潜台词)。哥儿一说,阿长心花怒放,先用语言描写,一迭连声的“恭喜”,且用四个叹号,再用神态描写,“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阿长心满意足、欢天喜地之状跃然纸上。写出了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她真诚善良的祝福,可见对“我”的关爱。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与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故意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的,把想象空间留给读者。仅仅一句话,一个场面,就把阿长心地善良、关心爱护孩子、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形象写出来了。
教给“我”的烦琐的道理,不免有迷信的成分,但都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对“我”的启蒙教育,比如: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这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这是讲究形象;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这是避讳修辞。
还写到她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可见其出身之低下。
小结:课文形象生动地写出阿长是一个出身低微、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粗俗好事,而又淳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动作,或者语言,或者神态。
3.怀念、感激、同情
“憎恶”“不大佩服她”“讨厌”→“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因为鲁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这种感情变化反映的是作者儿时情感变化的过程;写的是真实的阿长,表达的是46岁时作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三、预习检测
1.字词积累——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但到憎恶(zēng wù)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2)那时就极严重地诘(jié)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jù dàn(惧惮)她什么呢!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pī lì),全体都震悚(sǒng)起来……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致,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B.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由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C.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D.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淌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3.词语积累——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淡薄 冷淡 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消亡 消失 消灭),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2)这又(也 又 就)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却 也 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散文集(体裁)《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5.文中哪些事是“抑”,哪些事是“扬”?

6.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在该句后打“√”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
(5)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
7.填空,理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展的线索。
        →      →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实在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产生新的敬意。)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内容
1.通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文中标记)
2.本文围绕阿长共写了哪七件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3.读懂人物,初识阿长:
——谈谈你眼中的阿长,阿长的身份、言行和性格
二、课堂写作活动
想像阿长如何千辛万苦地买《山海经》的经过,用文字描述出那时那景【注意一个细节:阿长连书名也记不清】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一部分
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说一说)
二、、研读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概括出写长妈妈的事件,并说说这些事件体现了长妈妈怎样的性格特点。

2.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怎样的愿望?(勾画批注)
三、研读第三部分
1.作者在写长妈妈买《山海经》之前,为什么要写“叔祖”的疏懒?(19—20段)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22段)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勾画批注)
4.文中“伟大的神力”两次出现各有何含义?(批注)
(1)“我一向只以为……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我”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27段)


四、研讨第三部分
1.文中最后两段除了记叙,还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思考为何补叙阿长的身世?


2.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后第一题)

3.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归纳,用60字以内的一句话,提炼出长妈妈的人物形象。

五、课下写作活动(小练笔)
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请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展开想像,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与鲁迅对话。

第三课时
一、深入探究
1.概括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记叙要素。

2.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3.标出文中表明“我”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作者对长妈妈情感的变化。

4.试概括本文的中心。

5.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试举例分析。(互动交流)
(1)欲扬先抑。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3)语言生动传神,很恰当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4)人物描写的多样性。
(5)过渡与照应的运用。
二、拓展延伸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自由谈)

【课后导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2.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在内。”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别人不肯做”中“别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写出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相照应的句子。
6.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概括选文中“我”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

答案: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看不起。
2.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3.列举省略
4.远房叔祖和家里除阿长以外的人。
5.“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6.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7.抒情 抒发了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之情。
8.由鄙视到敬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9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典型事例分析,深入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3.把握欲扬先抑的手法,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那就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她。那么,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看。
二、自主预习
1.题解。
阿长(?——1899),后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山海经》”,书名。作者不详,共有十八篇,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文章通过写阿长和《山海经》的关系来体现阿长的性格特点。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散文集,收录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性散文十篇。
2.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三、新课学习
1.读一读。
憎恶(zēnɡ wù)  倘使(tǎnɡ) 絮说(xù)
搁(ɡē) 颈子(jǐng) 惶急(huáng)
烦琐(suǒ) 掷(zhì) 骇(hài)
掳(lǔ) 灸(jiǔ) 疮疤(chuāng)
诘问(jié) 惧惮(dàn) 渴慕(mù)
咒骂(zhòu) 陆玑(jī) 疏懒(shū)
霹雳(pī lì) 震悚(sǒng) 粗拙(zhuō)
郝懿行(yì) 孤孀(shuāng)
2.记一记。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规矩: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借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郑重:严肃认真。
元旦:文中指农历正月初一。
惶急:恐惧着急。
辟头:开头。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烦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形容不易捉摸。
情有可原: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淡薄:(感情、兴趣等)不浓厚。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非常思慕。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咒骂:用恶毒的话骂。
聚族而居:同一家族聚在一处居住。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怨恨:强烈的不满或仇恨。
粗拙:粗糙低劣。
3.理一理。
通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答案示例: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介绍“我”的保姆阿长名字的来历。
第二部分(3~18):写童年记忆中长妈妈与“我”的几件趣事,表现了长妈妈纯朴、善良、渴求幸福的性格。
第三部分(19~29):写长妈妈给“我”买了《山海经》,表现了长妈妈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
第四部分(30、31):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说一说。
本文围绕阿长共写了哪七件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①“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②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③阿长摆成“大”字的不雅睡相;④阿长给“我”讲“我”所不耐烦的规矩和道理;⑤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⑥阿长“谋害”“我”的隐鼠;⑦阿长买《山海经》给“我”。(重点写)
5.读懂人物,初识阿长:
——谈谈你眼中的阿长,阿长的身份、言行和性格
四、课堂写作活动
想像阿长如何千辛万苦地买《山海经》的经过,用文字描述出那时那景【注意一个细节:阿长连书名也记不清】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二、研读第一部分
文章开头写阿长名字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惯了,并非是她真的叫这个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此外,以写名字的由来开头,还能起到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概括出写长妈妈的事件,并说说这些事件体现了长妈妈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 / 对“我”管束很严 喜欢“告状” / 睡觉时摆成“大”字/ 元旦有古怪的仪式
一肚子的繁琐的道理 / 讲“长毛”的故事 / 谋害我的隐鼠
2.小结性格特点。
3.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怎样的愿望?
答案示例: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4.小结初识阿长。
答案示例:可怜、可悲、可爱、可恨、可笑……
四、研读第三部分
1.作者在写长妈妈买《山海经》之前,为什么要写“叔祖”的疏懒?(19—20段)
答案示例:与下面写阿长为我寻赠《山海经》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我”对阿长的感激。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情?(22段)
答案示例:“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因为阿长没有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现了“我”对阿长轻视的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答案示例: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4.文中“伟大的神力”两次出现各有何含义?
(1)“我一向只以为……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答案示例:有调侃的意味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我”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案示例:因为有画儿的《山海经》很难找,没有人像阿长这么热心,这件事“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而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我”会产生“新的敬意”,觉得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27段)
答案示例:强调“最”,表示程度深,说明这本书“我”非常喜爱,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也表达我对阿长的敬爱。
6.小结第一、二部分。
五、研讨第三部分
1.文中最后两段除了记叙,还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思考为何补叙阿长的身世?
明确:补叙阿长身世表明了阿长一生的不幸遭遇,更能体现她的性格,让人们更能理解她的行为,表达作者对她深深的同情。
作品的最后两段,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怀念之情。在鲁迅的人生历程中,长妈妈曾起过那样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叫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深切感人。
2.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后第一题)
答案示例:鲁迅笔下的长妈妈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3.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答案示例:(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4.作者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分析归纳,用60字以内的一句话,提炼出长妈妈的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长妈妈是一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的人。
六、课堂写作活动
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请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展开想像,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与鲁迅对话。

第三课时
一、课前复习
概括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记叙要素。
答案示例: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听到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后来一直渴慕着。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法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二、深入探究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是以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2.标出表明“我”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语句。
答案示例:作者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3.体会作者对长妈妈情感的变化。
答案示例: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新的敬意。
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先抑后扬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则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可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对比,更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4.试概括本文的中心。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七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关爱孩子的普通保姆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5.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试举例分析。
答案示例:
(1)欲扬先抑。
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感激怀念。但在课文的前半部分,却写“我”如何“讨厌”阿长:谋害隐鼠;“切切察察”;爱告“我”的状;睡觉摆“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让“我”守那些令人厌烦的规矩。这些“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长妈妈善良、朴实的品质。后半部分着重写“我”对长妈妈的敬佩之情。原因是她主动为“我”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对于这本书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只有大字不识的阿长主动来问,并把孩子的心愿一直放在心上,想方设法为“我”买来了《山海经》。于是“我”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如此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情节曲折动人,在鲜明的对比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作者表达对阿长的感激之情。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文章围绕中心“阿长”“《山海经》”来选材,选取了与阿长有关的几件事,并且重点写她为“我”买来了《山海经》一事。通过这些事件刻画了阿长不幸而又热烈渴望一生平安,虽无文化、粗俗、饶舌多事却又纯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3)语言生动传神,很恰当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写长妈妈的语言生动传神,充满了诙谐意味。如“‘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表现了她的愚昧。“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又体现了她的文化程度,暗示了她买此书费尽周折。另外,如“‘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中“极其郑重”四个字表明了长妈妈迷信的一面,但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她虽身世不幸,但却渴望一生一世的平安,同时也想让“哥儿”“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本文写长妈妈语言的地方并不多,大都是叙述性的描写。但这不多的话却传神地写出了长妈妈身上的优缺点,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发出无限的感慨。
(4)人物描写的多样性。(人物描写方法)
(5)过渡与照应的运用。
①文章中有过渡性语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等。
也有过渡性段落“这种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这些过渡使文章能够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写到另一件事,行文紧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②照应是指文章有些内容前后呼应,前面讲了,后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开头写道“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后文是这样照应的,“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三、拓展延伸
1.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
2.鲁迅其他作品中的“阿长”。
①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五猖会》
③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狗·猫·鼠》
④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二十四孝图》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了作者儿时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五、布置作业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
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