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孙权劝学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 孙权劝学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21:4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文言文孙权劝学孙权(吴)曹操(魏)刘备(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常用文言词语。(重点)
2.疏通文意,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理解学习的重要性。(重点)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编年体
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它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据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吕蒙(178-219) ,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卿(  )  涉猎( )
岂(  ) 邪(  )   
遂(  )  孰若(  )qīnɡqǐyésuìshè lièshú为博士yé( ) 即gēng( )刮目相待邪更导思1.孙权是如何劝学的?试分 析其巧妙的劝说技巧。导思2:鲁肃对吕蒙的学习是如何赞叹的?劝学写法导思3. 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赞学导思4.你从文章故事中, 得到了哪些启示?启示关键词:
规劝就学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孙权劝学》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谓:对……说。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务:事务。注释: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译文: 原文: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但:只,只是。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注释: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译文: 原文: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孰:谁。
若:比得上。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从事。注释: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译文: 原文: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及:到,等到。
过:经过。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注释: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问题,非常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县的阿蒙了!”译文: 原文: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更:重新。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
遂:于是,就。注释: 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分别。 译文: (一)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单独。
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见往事耳
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二)一词多义
1.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2.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拿)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用,可译为“认为”)
3.就:蒙乃始就学(从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三)文言句式
省略句
与蒙论议
点拨:省略主语句,省略了主语“鲁肃”。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点拨:介词结构后置句,即“蒙以军中多务辞”。(四)成语积累
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比喻学识浅陋的人。
例句:小李虽然成绩不太好,但努力后成绩大为提高,再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例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对中国不得不刮目相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听朗读,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如何开展的?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可用文中哪两个词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段?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与蒙议论,结友而别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本文的人物对话写得十分精妙。请反复品读,细细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本文对话描写的特色。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试分析句话。【答案】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不可不学”。“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他对吕蒙的关心和寄予的厚望。2.“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这样说有何作用? 【答案】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3.“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当时的神态和语言描写,说明了什么?【答案】吕蒙的变化使鲁肃很吃惊,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这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因“学”而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阅读方法解密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侧面描写的作用:一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或烘 托, 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二是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好的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三是可以节省正面描写需费的大量笔墨,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答题模式一般为: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了……,表现了……。本题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衬托吕蒙的变化。 鲁肃之所以愿意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鲁肃折服于吕蒙的才华,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巨大长进。(可见学习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多么重要。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重难点小结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 “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 “结友”。②正面描写“劝学”经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描写吕蒙才略的长进,突出重点。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可感受到三人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和心理。【难点探究】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学必有得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劝因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法
经常读书,大有所益→作用孙权
劝学吕蒙就学鲁肃
叹学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拜蒙母,结友而别印证
变化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可以增长人的才干,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提高人的品位;
读书不只是学生要做的事,参加工作的人同样要读书;
人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1.记事简练,剪裁精当。
全文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就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的。这样安排既节省了笔墨,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2.正面记言,侧面烘托及对比。
本文的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个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除正面描写人物对话以表现人物性格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如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展现出来的,鲁肃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鲁肃话中的“非复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 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劝学名言: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3.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朱熹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6.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杜甫
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1.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吕氏春秋?孟夏纪》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善于吸取众人长处的人便能得到天下。
2.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刘向《说苑》
【译文】人们都知道用食物解决饥饿,不知道用学问治好愚昧。因此本性良好的人在年幼时,一定要在学问上勤学苦练,用来修养他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