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4节温度和温标课件+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3_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第4节温度和温标课件+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3_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2-19 12:34:40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大量分子
相互作用
压强p
温度T
所有性质
变化
热平衡
热平衡
温度
热膨胀
电阻
压强
温差
0 ℃
100 ℃
100
温度
t
摄氏度
T
开尔文(开)
t+273.15 K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预习导学新知探究
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多维课堂,师生互动
突破疑难·讲练提升
(共26张PPT)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第4节 温度和温标
 1.知道什么是状态参量,什么是平衡态. 2.了解热平衡的概念及热平衡定律.
3.知道温度与温标的定义,理解温度意义以及热力学温度的表示,理解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一、状态参量与平衡态
1.热力学系统和外界
(1)热力学系统:在热学中,把某个范围内大量分子组成的研究对象叫做热力学系统,简称系统.
(2)外界: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他物体统称为外界.
2.状态参量:描述系统热学性质的物理量,在热学中常用的状态参量有体积V、压强p、温度T等.
3.平衡态: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系统所有性质都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稳定状态.

1.一根长铁丝,一端插入100 ℃的沸水中,另一端放入0 ℃恒温源中,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温度随铁丝有一定的分布,而且不再随时间变化,这种状态是否为平衡态?
提示:这种状态不是平衡态,只是一种稳定状态,因为存在外在因素的影响.
二、热平衡与温度
热平衡:如果两个系统相互接触而传热,它们的状态参量将改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状态参量就不再变化了,即这两个系统达到了热平衡.
热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达到热平衡,那么这两个系统彼此之间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温度:处于热平衡的系统之间有一“共同热学性质”,即温度.这就是温度计能够用来测量和比较温度高低的基本原理.
4.热平衡的性质:一切达到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

2.“平衡态”就是“热平衡”吗?
提示:不是.“平衡态”指的是一个系统的状态,“热平衡”指的是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二者的本质不同.
三、温度计与温标
1.温度计
名称 原理
水银温度计 根据水银的热膨胀的性质来测量温度
金属电阻温度计 根据金属铂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来测量温度
气体温度计 根据气体压强随温度的变化来测量温度
热电偶温度计 根据不同导体因温差产生电动势的大小来测量温度
2.温标:定量描述温度的方法.
(1)摄氏温标:一种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0__℃,水的沸点为100__℃.在0 ℃刻度与100 ℃刻度之间均匀分成100等份,每份算作1 ℃.
(2)热力学温标:现代科学中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热力学温标也叫“绝对温标”.
(3)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
摄氏温度 摄氏温标表示的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
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开),符号为K
换算关系 T=t+273.15 K

(1)27 ℃的温度可以用热力学温度粗略地表示为300 K.(  )
(2)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都是从零开始的.(  )
(3)温度升高20 ℃也就是升高了20 K.(  )
(4)热力学温度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物理量之一.(  )
提示:(1)√ (2)× (3)√ (4)√

 平衡态与热平衡的比较
1.平衡态的理解
(1)热力学的平衡态与力学的平衡态的意义不同,热力学的平衡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组成系统的分子仍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只是分子运动的平均效果不随时间变化,表现为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2)平衡态是一种理想情况,因为任何系统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是不可能的.
2.热平衡的理解
(1)平衡态与热平衡的区别:平衡态是对某一系统而言的,是系统的状态,热平衡是对两个接触的系统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分别处于平衡态的两个系统在相互接触时,它们的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直到温度相同时,两个系统便达到了热平衡.达到热平衡的两个系统都处于平衡态.
(2)热平衡概念也适用于两个原来没有发生过作用的系统,只要两个系统在接触时它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那么这两个系统原来是处于热平衡的.
3.热平衡定律的意义:决定两个系统是否达到了热平衡的最主要参量是温度.因为互为热平衡的物体具有相同的温度,所以在比较各物体的温度时,不需要将各物体直接接触,只需将温度计分别与各物体接触,即可比较温度的高低.
 (1)热平衡的特征方面:温度是决定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
(2)热平衡的条件方面:达到热平衡的两个系统一定具有相同的温度.
 (多选)关于平衡态和热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温度不变且处处相等,系统就一定处于平衡态
B.两个系统在接触时它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说明这两个系统原来的温度是相等的
C.热平衡就是平衡态
D.处于热平衡的几个系统都处于平衡态
[审题突破] (1)一个系统的温度、压强、体积都不再变化,该系统处于何种状态?
(2)若两个系统的什么相等,则两个系统已达到热平衡?
[解析] 一般来说,描述系统的状态参量不止一个,仅仅根据温度不变且处处相等不能得出系统一定处于平衡态的结论,选项A错误;根据热平衡的定义可知B、D是正确的;平衡态是针对某一系统而言的,热平衡是两个系统相互影响的最终结果,可见选项C错误.
[答案] BD

解答热平衡问题的三个要点
(1)平衡态与热平衡不同,平衡态指的是一个系统内部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
(2)必须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直到系统内所有性质都不随时间变化为止.
(3)系统与外界没有能量的交换. 
 1.(多选)有甲、乙、丙三个温度不同的物体,将甲和乙接触较长一段时间后分开.再将乙和丙接触较长一段时间后分开,假设只有在它们相互接触时有热传递,不接触时与外界没有热传递,则(  )
A.甲、乙、丙三个物体都达到了平衡态
B.只有乙、丙达到了平衡态,甲没达到平衡态
C.乙、丙两物体都和甲达到了热平衡
D.乙、丙两物体一定达到了热平衡
解析:选AD.乙和丙分开后,甲、乙、丙三个物体与外界没有热传递,它们中各自的宏观性质将不随时间而变化且具有确定的状态,所以甲、乙、丙三个物体都达到了平衡态,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甲和乙接触一段时间分开后,甲和乙达到了热平衡,但乙和丙接触一段时间后,乙的温度又发生了变化,甲和乙的热平衡被破坏,乙、丙两物体达到了热平衡,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对温度和温标的理解
1.“温度”含义的两种说法
宏观角度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的定义带有主观性,因为冷热是由人体的感觉器官比较得到的,往往是不准确的
热平衡角度 温度的严格定义是建立在热平衡定律基础上的.热平衡定律指出,两个系统相互处于热平衡时,存在一个数值相等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就是温度,这样的定义更具有科学性
2.温度计测量原理:一切互为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使温度计与待测物体接触,达到热平衡,其温度与待测物体的温度相同.
3.温标
(1)常见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力学温标.
(2)比较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
摄氏温标 热力学温标
提出者 摄尔修斯和施勒默尔 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
零度的规定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273.15 ℃
温度名称 摄氏温度 热力学温度
温度符号 t T
单位名称 摄氏度 开尔文
单位符号 ℃ K
关系 ①T=t+273.15 K,粗略表示:T=t+273 K ②1 K的大小与1 ℃的大小相等
 (多选)下列有关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表示温度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B.用两种温标表示温度的变化时,两者的数值相等
C.1 K就是1 ℃
D.当温度变化1 ℃时,也可以说成温度变化274 K
[解题探究] (1)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
(2)1 ℃与1 K意义相同吗?
[解析] 温标是用来定量描述温度的方法,常用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A项正确;两种温标表示同一温度时,数值不同,但在表示同一温度变化时,数值是相同的,B项正确;摄氏温度变化1 ℃与热力学温度变化1 K是等效的,D错误;在数值上T=1 ℃+273 K=274 K,1 ℃对应274 K,C错误.
[答案] AB

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的理解
(1)T=t+273.15 K是解决有关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问题的基础.
(2)摄氏温度变化1 ℃与热力学温度变化1 K是等效的,即ΔT=Δt,而不是ΔT=Δt+273.15 K.
(3)绝对零度是低温的极限,只能接近,永远达不到,故热力学温度不能出现负值,但摄氏温度可以出现负值. 
 2.关于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力学温标中的每1 K与摄氏温标中每1 ℃大小相等
B.热力学温度升高1 K大于摄氏温度升高1 ℃
C.热力学温度升高1 K小于摄氏温度升高1 ℃
D.某物体摄氏温度10 ℃,即热力学温度10 K
解析:选A.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的起点是不同的,但是热力学温标中的每1 K与摄氏温标中每1 ℃大小相等,故热力学温度升高1 K等于摄氏温度升高1 ℃;选项A正确,B、C错误;某物体摄氏温度10 ℃,即热力学温度(273+10 )K=283 K,选项D错误.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