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曲师大附中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缺部分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曲师大附中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缺部分答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30 19: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科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
崔建国
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象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此后,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一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从中国史籍记载自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91~160为悦般时期;160~260为康居时期;260~350为粟特时期;350—374为阿兰时期。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第一站迁往乌孙的游牧地,第二站为康居,第三站为阿兰聊(奄蔡)。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其功绩是难以抹煞的!
“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象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l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
1.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后期,有学者推测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
B.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就是匈奴”这一观点。
C.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在目前的考证和论争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仅有的观点,一是四段论,一是三站论。
D.据欧洲史籍记载,北匈奴于公元91年西迁,在公元374年匈奴人击灭了顿河以东的阿兰人。
2.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说法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导致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
B.中外学者在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所进行的相关考证中,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
C.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的,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
D.虽然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尤其是缺少地下考古资料。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之所以还没有定论,是因为它明显缺乏合理性。
B.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中国学者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
C.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论战。
D.虽然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记载大体吻合,但并不能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下定论。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少孤,归诸父,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数岁,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久之,尊称病去,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复召署守属治狱,为郡决曹史。数岁,以令举幽州刺史从事。而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数上书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转守槐里,兼行美阳令事。
后上行幸雍,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以高弟①擢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属县曰:“令长丞尉奉法守城,为民父母,抑强扶弱,宣恩广泽,甚劳苦矣。太守以今日至府,愿诸君卿勉力正身以率下。”又出教敕掾功曹,“昔孔子治鲁,七日诛少正卯,今太守视事已一月矣,五官掾张辅怀虎狼之心,贪污不轨,一郡之钱尽入辅家,然适足以葬矣。丞戒之戒之!”辅系狱数日死。威震郡中,盗贼分散,入傍郡界。豪强多诛伤伏辜者。坐残贼免。起家,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护送军粮委输②。而羌人反,绝转道,兵数万围尊。尊以千余骑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署,会赦,免归家。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巷,上以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尊居部二岁,怀来徼③外,蛮夷归附其威信。迁东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④,老弱奔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河伯。尊亲执圭璧,使巫策祝⑤,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求止尊,尊终不肯去。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惟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动。而水波稍却回还。吏民嘉壮尊之勇节。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六》)
注:①高弟:政绩考核等第高。 ②委输:运送。③徼:边界。 ④瓠子金堤:瓠子,地名;
金堤,堤坝名。⑤策祝:占卜祝祷。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孤,归诸父 孤:没有父母的孩子。
B.后上行幸雍,过虢 幸:皇帝到某地
C.坐残贼免 残:伤害
D.吏民嘉壮尊之勇节 嘉:赞美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尊为官清廉、政绩突出、深受百姓爱戴的一组是
①书岁,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 ②太守察廉,补辽西盐官长
③以高弟擢为安定太守 ④尊居部二岁,怀来徼外,蛮夷归附其威信
⑤功未列上,坐擅离部署 ⑥尊亲执圭壁,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
A.①⑤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父让王尊在草泽中牧羊,他暗中学习求问,能读史书。
B.太守认为王尊与众不同,任命他补任书佐官,安排太守属下监管监狱事务
C.初元年间,因敢于直言被举荐,提升为虢县县长,调任槐里地方官,兼任美阳县令政事。
D.王尊没把功劳上报朝廷,因擅自离开命令驻守的地区而犯罪,赶上大赦,免官回家乡。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港,上以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
(2)吏民数钱万人争叩头救止尊,尊终不肯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对雪①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飘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②“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8.“瓢弃樽无绿”一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对本句诗作简要赏析。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3)_________________,满载了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徐志摩《在别康桥》)
(4)漫江碧透,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树上的天使
[美国]玛雅·瑞诺德斯·拉特森著 小丹译
又来了,这些烦人的松鼠!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试图阻挡头顶上传来的噪音。然而,那些声响就如同魔音入脑般挥之不去。“该死的松鼠!”我暗暗咒骂。
每到半夜,屋外的松鼠们就开始搬运它们的美食——山核桃。而我却每每被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吵醒,然后无奈地睁着双眼,听着头顶上山核桃不断砸在屋顶,再“咕噜噜”地滚落到地面的声音。
天知道我对此刻的清醒有多么的恐惧,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账单以及我已经拖欠了房东许久的租金。就在昨天,我刚刚向房东保证,会尽快结清所有的欠款并支付下周80美元的租金。房东答应了,但我想,她的耐心会很快宣布告罄。我是个初出校园的毛头小子,一点赚钱的门路都没有,而我头顶上还有恼人的松鼠让我不得不在半夜保持清醒。
无奈之下,我唯有打开《圣经》寻求帮助。忽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不要为明天忧虑。看天空中的飞鸟,它们既不播种也不收获,天父照样养活它们;野地里的百合花从来也不纺织,天父还打扮它们,给它们美丽的衣裳;地上的小草今天还在。明天就被扔进炉子烧了,天父还给它们青翠的外衣,更何况你们呢?岂不比它们贵重得多吗?”
我暗暗祈祷:主啊!既然您能喂养飞鸟,还有那些松鼠,我相信您也会保佑我的。最后,在被众多琐事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我终于昏昏睡去。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去教堂。会餐后,一位老妇人问我,能否送她回家。她告诉我,她的卡车坏了。
“当然可以。”我说。
在去她家的路上,她问我:“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山核桃?!我僵硬地笑了笑,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问?”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些山核桃砸落的声音。
“我以20美元一袋的价格将它们卖给一家农场。”她回答道,“如果你喜欢,我可以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你一袋,以报答你送我回家。”
就算白送我也不要。“不了,谢谢。”我说。我将她安全地送到了家。然后驱车返回。
一到家,我便倒在了床上,我太累了,也许我该午休片刻。但又一次,松鼠的骚动声在我头顶响起。这还没到半夜呢!我愤愤地想,它们就不能让我有片刻的安宁吗?
突然,就像被一个山核桃猛地砸中了脑袋,我灵光一闪:我明白了,财富就在我的头顶上!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屋子。我看到了,就在我的窗台下,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大片山核桃。20美元一袋,我欣喜地想,只要卖出四袋就够付下周的房租了。而事实上,地上山核桃的数量已足以让我清偿所有的债务。
几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的生活正慢慢好转。而真正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并不是那些山核桃,而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一一一它们就住在树上,它们告诉我:上帝就在我们身边。
(选自《海外文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我”觉得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像“魔音”,就是因为这种声音让“我”无法正常休息。
B.“我的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账单以及我已经拖欠了房东许久的租金”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生活的窘迫。
C.“你喜欢吃山核桃吗?”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妇人希望“我”喜欢吃山核桃,这样可以便宜卖给“我”,以表达谢意。
D.“我僵硬地笑了笑”这句话的“僵硬”是因为“我”夜间不能很好地休息,所以表情僵硬,“笑”则出于对老妇人的礼貌。
E.阅读《圣经》是为寻求心灵的安慰,让“我”暂时摆脱山核桃的噪音带给“我”的恐惧:书中“不要为明天忧虑”的箴言为下文“我”送老妇人回家的事及“我”发现山核桃的价值作铺垫。
(2)从全文来看,文中对松树搬运山核桃的声音及对山核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结合本文及个人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上帝就在我们身边”这句话的看法并说出理由。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巴尔扎克最后的日子
l850年8月18日,我的夫人,告诉我巴尔扎克先生不中用了,我赶到他家里去。 吃过饭,我便离开他,我雇了一辆马车把我送到保综区科推奈街14号。我拉铃,一轮
明月被云遮住,街上阒无人迹。没有人答应,我再拉一次,门开了,一个女仆手执着一枝蜡烛在我的眼前出现。 ??? “先生有什么事?”她说,她淌着眼泪。 ??? 我说出我的名字。她把我领到底层的客厅里面,厅内壁炉对面的架子上,放着大卫所作巴尔扎克的巨大的大理石半身像。客厅正中一张华丽的椭圆桌子上燃着一支蜡烛,桌子的脚是六个非常雅致的镀金小雕像。 ?? ? 又有一个女人走来,她也在哭,她对我说: ? ?? “他快死了。大夫们从昨天起就不肯来了。今早六点种,先生就讲不出话来了。太太喊来一个神父给老爷做了临终涂油礼。从十一点钟起,他便喘气,什么都瞧不见了,他过不了这夜。先生,如果您答应的话,我去找徐·尔维勒先生来,他还没有睡。”
那妇人离开了我,我等了一会儿。烛光隐隐照明客厅内金碧辉煌的家具和挂在墙上的蒲尔波斯和荷尔班恩的美妙的绘画,那座大理石半身像好似不久于人世的那个人的幽灵那样,朦朦胧胧矗立在黑暗中。屋子里面充塞着一股死尸的气味。 ??? 徐·尔维勒先生进来了,给我证实了女仆告诉我的一切,我请求见见德·巴尔扎克先生。我们穿过一个过道,登上一座铺着红色地毯摆满艺术品——瓶子、雕像、绘画、陈设着珐琅器皿的家具的楼梯。跟着又穿过一个过道,这时我望见一扇敞开的门。我听到一人喘着粗气。 ??? 我在巴尔扎克的卧室。巴尔扎克先生躺在床上,他的头靠在一大堆枕头上面,还给加上几只从长沙发上拿过来的红织锦垫子。他的脸是紫色的,近乎黑色,往后面倾倚。胡子没有刮,灰色头发剃短了,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见他,觉得他很像皇帝。? ??? 一个老妇人和一个仆人站在床的两边,面带恐惧,屏声敛气听着那个临终的人高盛喘气。床头柜上的蜡烛把壁炉旁挂着一幅画照的通亮,画上的年轻人红润的脸庞上泛着微笑?
床上散发出一股令人无法忍受的气味。我掀起卧被,握着巴尔扎克的手,他满手汗珠。我紧握着这只手,但他毫无反应。? ? ?? 一个月前,我曾到这房间来看过他。他兴致勃勃,满怀希望,笑着把肿的地方指给我看,相信自己的病会痊愈。? ??? 我们谈过许多话,辩论过政治。他指责我“哗众取宠”,他是正统主义者。他对我说:“你怎么能够心安理得放弃这个法兰西贵族议员的头衔呢!除了国王的称号以外,那是最高贵的名义了。”? ??? 他又对我说:“我买了保综先生的房子,花园不在内,可是带一个廊台,正对着街角的小教堂。我把钥匙转一下,便可以去做弥撒了。花园对我无所谓,我更看重这个廊台。”
当我告辞的时候,他一直送到廊台的楼梯上,他走路时异常吃力,指给我看那扇门,他又高声对他的夫人说:“别忘了让雨果好好看一看我收藏的那些画。” ? ?? 那女护士对我说:“他活不过天亮了。”? ?? ? 我下楼,满脑子都是他那张没有血色的脸。走过客厅的时候,我又看见那座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荣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 ? 他在夜晨去世。他活了51岁。 ??? 在他去世的年天吉罗给他画了像,人们还想做他的面模,可是没有成功,因为尸体腐烂的非常快。死后第三天早上,来做面模的人工看见脸庞已经走了样,鼻子塌到面颊上去。人们把他放进一幅包铅皮的橡木棺材里面。 ? ?? 丧仪在罗尔教堂举行。在棺材旁边,我想着我的第二个女儿是在这儿命名的,从那天起,我就没有再来过。在我们的回忆里面,死亡是和诞生是联系在一起。 ??? 内政部长巴洛许参加了葬礼。在教堂里的灵台前面,他坐在我身边,他不时和我说话。? ??? “他是个杰出人物。”他对我说。
“天是天才。”我对他说 ? ?? 送葬的行列穿过巴黎的马路,向拉雪兹神甫公墓进行。我们从教堂出发和抵达公墓时,天上都掉下几滴雨点。这是天公好像也在洒泪的一天。 ??? 墓穴在小山上,我们走到的时候,已经是人山人海。棺材被放到墓穴里,神父做了最后的祷告,我讲了几句话。
我讲话的时候,太阳正在西下,远处的巴黎笼罩在落日辉煌的雾霭中。几乎就在我的脚下,墓穴里的土越堆越多,而我的讲话不断被落在棺材上面的泥块发出的黯哑的声响打断。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隐隐约约焕发着荣光的半身雕像”这句话中,作者用半身雕像表明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小时,但是他的精神却可以永垂不朽。
B.“这是天公好像也在洒泪的一天。”这句话用天公洒泪表达巴尔扎克的去世令人惋惜、悲伤。
C.“床头柜上的蜡烛把壁炉旁挂着的一幅画照得通亮,画上的年轻人红润的脸庞上泛着微笑,”这句话为下文写作者握住病榻上的巴尔扎克的手做了铺垫。
D.“他笑着把肿的地方指给我看,相信自己的病会痊愈。”表达了巴尔扎克对自己的病情的担心。
E.作者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在本文中,他对巴尔扎克死前的描述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风格。
(2)从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巴尔扎克有那些特点?
(3)文中有一段关于巴尔扎克逝世前的肖像描写:“他的脸是紫色的,近乎黑色,往后面耷拉,胡子没有刮,灰色头发剃短了,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请结合本文分析这段描写的作用。
(4)有人说,巴尔扎克是雨果的挚友、文坛巨人,雨果却把巴尔扎克致死记录得如此直接,使人感到恐怖与压抑。这样写恰当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B.俗语说,隔层肚皮隔条心,在婆婆面前,她是一个谨慎的媳妇,这么多年来与婆婆相敬如宾,从没有红过脸。
C.面对孤儿,我们在慷慨解囊之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D.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想法的孩子,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但办学秩序较乱,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阶段要对民办幼儿园收费、质量监管、准入等问题进行规范。
B.法国总统萨科奇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与达赖会晤,其举动轻率而又短见,严重上海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法关系。
C.三月份统计显示,我国CPT同比涨幅已经连续八个月逐月回落,说明国家扶持农业生产、增加供给、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已取得根本性成效。
D.南吕火车站位于京九、浙赣两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位置,去年春运期间,日均发送旅客量比去年增长了66%。尽管是大年初一,车站的大厅里仍有不少旅客在排队购票。
15.把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敢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⑤①②④⑥ B.②⑤①④③⑥ C.⑤③①②④⑥ D.⑥⑤③②①④
16.请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①__________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生物的相互联系,还有许多不了解的,那么,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②________有许多地方不能解释,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③__________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④____________这些关系,实在是非常重要,⑤__________我们相信,这是决定地球上每一生物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以及变异的趋向的。
17.以“微笑”与“诚实”两个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在语意上形成递进关系。
阳光是一位热情的向导,不仅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而且给我们温暖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写作
18.请以“心灵和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