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一定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交流得出判断,基本推测出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不仅需要实验证据,还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利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判断未知气体。
教学准备:锥形瓶、广口瓶、小苏打、白醋、小匙、木条、蜡烛、火柴、玻璃片、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紫蓝色,它们属于化学变化。它们之间的变化是化学变化。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知识。
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新课。
(1)老师谈话:今天老师从厨房带来了两样物质,一小包固体和一小杯液体。请你用学过的观察方法,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特点?
(2)学生观察,并汇报,老师小结板书,介绍这两种物质的成分特点。
(3)导入新课: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可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二、探究新知:
(一)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认真观察,有哪些现象。
2、用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的性质。
(二)实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明确实验要求及步骤:
2、强调:观察时要运用手、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
3、学生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现象。老师板书:(1)气泡;(2)(3)瓶底有沉淀物;(4)液体(5)凉
5、分析各种实验现象。
6、老师小结,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冒气泡,这说明有气体产生,那么这种气体是什么气体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
(三)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
1、设计实验:
(1)先点燃蜡烛,再点燃木条(用外焰点燃);
(2)轻轻打开玻璃片,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3)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一个空玻璃杯中,观察现象;
(4)象倒水一样,把锥形瓶中的气体倒到燃烧的蜡烛的火焰上,观察现象。
(5)小组交流,记录实验现象。
2、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老师板书:熄灭 、 熄灭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
三、课堂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四、课外延伸
1、观察反应后锥形瓶中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2、二氧化碳气体还有很多性质,同学们有兴趣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
五、 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 + 白醋 → 二氧化碳气体
(白色、粉末) (透明、无色、液体、酸味) (不支持燃烧,比空气沉)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教学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实验结论需要通过实验现象,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充分的科学证据获取的。本节课有优点也有不足,反思如下:
优点:
1、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实验:(1)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2)探究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的性质。(3)探究这种气体比空气沉。
2、整节课有学生来操作实验,实验认真,合作很好,兴趣高涨。
3、学生观察的也非常认真。
4、学生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
不足:
老师课堂情况预设不足:
在做第三个实验—把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上,有两个小组第一次实验没有成功,又重做了一次。失败原因是:学生在倒气体时距离蜡烛火焰太远;另一个原因是倒气体时动作太慢。
整改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地预设课堂情况,把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提醒学生应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