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第4课。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三部分的内容在安排上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2)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性。
四、设计理念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的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垫脚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
采用激趣导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总结归纳和拓展延伸等方法
来完成本课教学。
2、学法: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来学习本课。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魔术导入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小苏打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的形式将他们带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小苏打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同时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解析观察活动的内容我并不满足于学生通过看的方式对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学生们在以前的观察活动中,已经学会了运用各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看、闻、摸、尝等。小苏打和白醋是厨房备用品,浅尝一下对身体并无妨碍,教师事先说明这一点。让学生全方位地对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了解它们混合前各自的一些特征,同时为后续的对比观察活动提供更多的内容,也更能理解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解析学生混合后的实验学生实验是科学课的一个重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开展好实验,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分组制定实施方案,为实验活动的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方案制定好以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以后产生的现象.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观察活动——解析对比活动的内容对比活动的内容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产生的气体进行说明,并与空气进行对比,主要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火柴的燃烧,认识到新生成的气体所具有的显著特点:不支持燃烧。并借助教材说明这种气体实际是二氧化碳。二是对残留液体进行观察,并与白醋和小苏打的特征进行对比,认识到新生成的液体所具有的特点;三是将混合结果和前一课的混合结果进行对照,认识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5、拓展延伸:
观察玻璃杯中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学生讨论
后回答,教师完成板书:新物质
六、教学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理念认为,教学评价的重心将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所以我特别
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动手实践。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
科学探究过程中来。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
小苏打+ 白醋二氧化碳+ 新物质
板书设计运用等式的形式呈现,简单清楚,一目了然,很方便学生的记忆。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
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竹签、蜡烛、集气瓶(12)、玻璃片(12)、50毫升量杯
一、引入学习
(一)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来上节科学课,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看一样东西,认识吗? 噢,是馒头。吃过吗?谁来说说馒头是什么味道?现在请三位同学上台子摸摸、看看(掰开看)、吃一吃。
(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在感受一下没有发酵的面团,看看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三)如果老师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又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板书: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一)要想研究他俩混合在一起之后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两种物质,接下来我们做一个观察实验,想要做好这个观察实验一定要听老师的要求,注意听,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两种实验材料,分别是小苏打和白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把你的发现写在实验记录卡上(一)给同学们一个温馨提示(板书:小苏打白醋)
(二)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汇报一下?(学生汇报,学生到前面来讲解)其他小组认真听,作比较,他们得到的结论和你们的结论有什么不同?
我们组得到的结论是:“1.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透明的;小苏打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2.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是白色的小颗粒。”
哪个小组和他们小组的结论不一样啊?大家观察的结果都非常棒,老师也像你们一样做了一张实验记录单,大家看一下吧!了解了这两种物质,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做实验,你们想怎么做这个实验?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刚才我们对这两种物质已经有了很多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要作下一个实验我们要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去,他到底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呢?想不想知道?(想)同学们想做好这个实验,还是要先听老师的要求,先观察老师给你准备的实验材料当中除了刚才我们观察的小苏打和白醋之外,还有什么呢?(了解实验器材)你猜一猜这个玻璃片是做什么的呢?(学生猜测)老师给你的玻璃片是在实验当中盖住锥形瓶口的,它的作用有两个,第一个作用是防止实验液体溅出伤到自己,第二个作用现在不告诉你一会做完实验你就知道了。
四、讨论如何实验
根据老师说的,你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把小苏打倒入白醋中,盖上玻璃片),基本上的步骤就是这样的,这个实验很简单,下面看老师给你列出的实验步骤,(出示PPT)大家听懂了吗?(听懂了)那就按照刚才我们所学会的动手实验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看现象、闻气味、摸杯壁、听声音等方法将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卡(二)中。
五、学生实验
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汇报一下?其他小组认真听,作比较,他们得到的结论和你们的结论有什么不同?
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小组1:我们组看见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气泡,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小组2: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产生了一些气泡,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
小组3: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气泡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气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
小组4: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快速升起的气泡,过一会就变成透明的液体,瓶底还有小苏打。
(板书:按小组写板书)
哪个小组和他们小组的结论不一样啊?根据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总结了一下,请注意看。气泡:气泡产生说明什么?有气体产生。杯壁变凉:说明什么?在反应过程当中它吸收了热量。
七、解释新物质
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大家想不想知道产生的气体到底是什么呀?(想)那么怎样验证这种气体是什么呢,老师给你们做两个小小的演示实验,
你们注意看,老师这里有一根细木条(出示实物),细木条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细木条),首先通过细木条来进行验证一下:在空玻璃杯中和在实验杯中燃烧的情况,我们发现了什么?(瓶中的细木条熄灭了!)老师把蜡烛点燃把刚才产生的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会有什么现象呢?学生随后实验。
(蜡烛熄灭了)那怎么回事啊?这个气体有什么样的特性啊?(学生猜)你们所说的说在科学上特的科学用语就是不支持燃烧。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有好几种呢,经过科学家的验证,今天我们知道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板书:二氧化碳)他是空气组成的一部分。二氧化碳在生活当中有很多用途,科学家根据他的性质及特点制作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碳酸饮料中也有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气体也有二氧化碳,刚刚我们实验用的蜡烛,燃烧也产生二氧化碳。在我们实验过程中,发现有沉淀产生,这个沉淀是一种新的物质而不是小苏打,而白醋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了,他们的成分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就把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板书:化学变化)
学到现在,你对馒头中的秘密了解了吗?自由说一说。
八、课堂测评:见活动手册
九、小结评价
实验记录卡(一)
白醋的特点
小苏打的特点
状态
颜色
透明度
气味
实验记录卡(一)
白醋的特点
小苏打的特点
状态
颜色
透明度
气味
实验记录卡(二)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说明的问题
看:
听
摸
闻
实验记录卡(二)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说明的问题
看:
听
摸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