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内容:《昼夜交替现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说明:“地球的运动”是本单元的主题,而《昼夜交替现象》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这样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虽然最后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从而学着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二、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验证。
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2.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推测假设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并学习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感受、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究、解决疑问。
教学难点:会做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了解只要地球和太阳作相对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四、教学准备与说明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小纸人一个。
(说明:多媒体课件和大地球仪辅助教师示范模拟实验过程,学生看得更清楚。)
为学生准备:每组一个地球仪、一支手电筒、一个小纸人、一张观察记录表。
(说明:地球仪和手电筒辅助学生做模拟实验,观察记录表可以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推测假设-------模拟实验-------汇报交流-------小结
(二)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导语:听说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请听··· ···)
(1)出示动画。
(2)引出“昼”和“夜”。(板书课题:昼夜)
(3)说说昼夜之分的原因。(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产生昼夜。)
(老师适时板书:地球和太阳)(设计意图:此设计让学生明确,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和两个物体有关——即地球和太阳。)
(4)引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题的导入,遵循科学“课标”提出的“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入手学习活动”,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明确“昼夜”和“交替”的意思,而后质疑自然引入本课的探究学习。)
2、推测假设
(1)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为什么会不断交替出现?
师假设:
如果太阳和地球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现象吗?(学生回答)
如果太阳和地球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昼夜”和“昼夜交替”的概念;其次,为学生即将开展的“推测假设”活动做引导范例。如此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太阳和地球怎样运动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讨论两分钟,在实验记录表上填写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老师适时出示四种假设的课件。
(活动意图:在再次强调本课重点词“昼夜”和“交替”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大胆推测。本部分活动是模拟实验的基石,也是突出、突破本课学习重、难点的关键。)
3、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老师边讲解边示范)
老师已经为大家提供了一套模拟实验的材料,下面我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用“地球仪”代替“地球”;用“手电筒”代替“太阳”。
为方便大家观察,老师在地球仪上粘贴了一个小纸人,模拟我们自己站在地球上——中国这个地方,请大家通过实验观察笑脸正在经历的是“昼”还是“夜”?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确“模拟”的基本条件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想可以用哪些材料代替实物;教师的演示再次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和实验的重点,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和实验的习惯。)
(3)小组分工。(课件出示小组分工要求)
每组选出:一名观察员(负责观察小纸人是否经历昼夜交替现象,报出观察所得——“昼”“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汇报小组的推测假设和实验结果);两名操作员(负责规范操作地球仪和手电筒)。(课件出示小组分工要求,学生读要求,明确分工任务。)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学生小组活动的有效性的指导。通过指导让小组内的分工科学合理,每位同学都参与小组活动,大大提高了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体现教师对学生“学”的指导和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落实。)
(4)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请根据你们小组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实验中请注意:(逐条讲述实验要求,规范实验操作。重点提示学生画示意图,学会用箭头线表示运动方式和方向。)
(设计意图:只有学生明确了实验要求,才能规范操作完成实验。这样设计的目的并不单为一次实验,而是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实验前明确要求、规范操作,使此节课、教师的此次指导达到“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的良好效果。)
(7)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老师巡视。
4、汇报交流
过渡:(课件出示汇报要求)请同学们整理桌面,准备汇报。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整理实验仪器,注意养成教育的培养和落实。)
师:现在就请同学上来展示,下面的同学请认真观察他们小组的演示是否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适时引导评价、提出改进完善意见。
(设计意图:汇报交流为全班学生提供了交流、互学的平台,是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所获的“亮相台”,是展示本节课学习成效的“展台”。因此,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的指导、引导评价并婉转地提出改进完善的意见,使课堂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出彩”。)
5、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四种假说。
6、拓展延伸:以上四种假设都有什么共同点?(出示动画图片)
师述:也就是说,地球或太阳进行相对圆周运动都有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来看段视频,你们会从中找到答案。
(活动意图:再次以奇妙美丽的景象,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学生的好奇心善加引导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了解课外知识,思考、交流为以后几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达标测评
(四)课后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师结语:浩瀚的宇宙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板书:
昼夜交替现象
假说
实验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