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七节。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学习四季形成的原因,通过学习古人研究四季的资料以及模拟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有关,教材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一年有四季,知道各个季节的特点,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和景色的不同感受到四季的交替,但是却不知道四季形成的原因,大部分学生知道地球是在运动的,对自转和公转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却不明白四季的成因到底与什么有关,甚至有些同学会错误的以为是距离太阳的远近。另外五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只有通过实验操作加强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作为一所偏远山区学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对科学知识很感兴趣,但是知识的储备却很少,平时的科学课上由于各种原因,实验操作这方面做得不到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差,因此这节课在实验的环节,教师要做好示范、讲解、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使学生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由于地球是倾斜着绕着太阳公转的,所以地球上被太阳直射的区域会不断变化,这就使地球上产生了四季变化。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立竿测影”的模拟实验。
(2)在模拟实验中,将地球仪上杆影的长度变化,结合古人的观察结果,推想出四季的形成与地轴倾斜有关。
(3)从导致杆影变化的原因,从而推想出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对地球运动的探究兴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模拟等方法的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地球公转实验,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
难点: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五、[教学准备]
1、四季形成的课件,春、夏、秋、冬录像资料。
2、学生模拟实验材料:小地球仪、手电筒、小铁杆(铁钉代替)、地球公转模板、尺、4张白卡纸、地球仪、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大胆猜想
1、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景色优美、风景如画,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领略一下它不同季节的美景(展示四季动态图片)。
2、这么美丽的景色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从图中你看到了几个季节的美景?你能说说你对四季有哪些了解?
3、你知道一年四季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大胆猜测,教师梳理要点)
4、那么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四季的形成和什么有关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回顾前人、汲取经验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四季的?
2、对,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
3、通过长期的观察他们发现:一年四季中,在同一个地点,每个季节正午时分的杆影长短是不一样的:春秋两季的杆影长度基本一致,夏季的杆影最短,冬季的杆影最长。(同一根杆)
4、那同学们想一想,这又是为什么呢?(点名说一说,鼓励大家猜想)
5、好,同学们都给出了自己大胆的猜想,那么这些猜想到底正不正确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动手探究一下吧。
三、动手模拟、细心探究
1、模拟古人、设计实验
(1)出示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
(2)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在四个地球仪的同一个位置粘上一根小铁杆(模拟竖杆),然后将地球仪的自转轴调整成右倾状态(地轴本身就是右倾),在桌子上画出一个椭圆(提醒学生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且太阳的位置并不在椭圆的中心,而是在中心往右侧靠),再将调整好地球仪按屏幕展示那样摆好,最后将手电筒在合适的位置。
(4)用手电筒的转动代替地球的公转,并对小铁杆的影长作好记录。
(5)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完成表格。
公转地点
杆 影 长 短
季 节 判 断
温度
A
5cm
春分
暖和
B
2cm
夏至
炎热
C
5cm
秋分
凉爽
D
12cm
冬至
寒冷
四、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1、出示太阳直射、以及斜射的情况,并对影长以及光束的集中和温度的高低作出解释,从而是学生领会到四季形成的直接原因。
2、在提出问题,太阳的直射和斜射斜射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提醒学生结合刚才试验,考虑地球自转轴的以及公转轨道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
3、总结四季的成因,并填写在书中。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个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年四季形成的原因,你们都明白了吗?好,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能像今天一样,大胆提问,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科学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奥秘等着大家去探究。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季节 正午太阳 影长
地轴倾斜,轨道椭圆
太阳直射、斜射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