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8下生物 23.2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8下生物 23.2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19 16:2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章第2节 生态系统概述 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类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引言】:看这图片我们熟悉吗?(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海底世界)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学习了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各种类群,虽然各个类群之间差异很大,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存,离开了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就会死亡。例如鱼必须生活在水会中,离开了水鱼就会缺氧而死,可见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那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成分是什么,又有何作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生态系统概述。
?《二》、新课解析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生态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系统
下面我们通过“凯巴森林”的故事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
位于北美的凯巴森林是一个非常典型且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它主要由松树,冷杉和云杉等高大的乔木构成,森林的底层还生长着各式各样的花草,它们不断的从空气及土壤中吸收养分。一百多年前,森林中大约有4000多只黑尾鹿,以树叶及草为食。每年秋天,印第安人捕猎黑尾鹿,用于制作食物和衣服;森林中的美洲狮,狼和郊狼也靠捕鹿充饥。印第安人与各种生物在这片森林中和谐的生活着。
像凯巴森林这样,既有各式各样的生物,又包括每种生物所生活的环境,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那究竟什么是生态系统?看一下我们书上的具体定义。
??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一滴水,一个树洞,大到一片森林,整个海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它包括了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
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
根据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及环境构成不同可以把生态系统划分为几种类型:
1自然生态系统
包括水域生态系统以及陆地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物部分(某一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二是生活环境,既非生物部分,二者缺一不可。
实战演练:
判断下列哪一项属于生态系统:( )
A一条河里所有的鲤鱼
B海南岛所有的树木
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生物
D一根枯死的树木以及上面生活的所有生物
通过这道题我们掌握了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物部分二是生活环境。那么生物部分包括哪几项?非生物部分又包括哪几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了解生态系统的具体组成成分。
(二 ) 生态系统的组成
1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生物类型:动物 植物微生物
生活环境:阳光空气水分土壤适宜的温度等
这些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作用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
2生态系统组成
生物部分:(1)生产者(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2)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3)分解者(细菌、真菌):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次利用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等,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总结: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它们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并且通过对凯巴森林里生物及其环境的分析,知道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下面来做几道题检测一下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
(四)思考与练习
1.下列哪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
A.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B.细菌和蘑菇 C.老鼠和黑尾鹿 D.蚊子和跳蚤 2.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成员,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分解者
3.森林中,鹿的尸体不会影响其他动物的正常生活,是因为这些尸体会被( )
A.树叶覆盖 B.大雪淹埋 C.分解者分解 D.野狗争食
4.有一类细菌,它可以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类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既熟悉(因在八年级上册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设及到这部分的知识点),但又陌生(学的知识点不全面),所以课前先让学生留心身边的环境,以便课堂交流。 教学时充分展示课件,设置问题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环境中不只有我们肉眼可见的植物、动物,还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还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等。但本节课不足之处是,对于教材挖的还不深,有的地方还应解释的更详细一些,如在学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关系时,还应再多举几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北师大版 第23章第2节 生态系统概述 的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
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
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68[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68[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引言】:看这图片我们熟悉吗?(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海底世界)? ?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学习了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的各种类群,虽然各个类群之间差异很大,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存,离开了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生物就会死亡。例如鱼必须生活在水会中,离开了水鱼就会缺氧而死,可见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那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成分是什么,又有何作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生态系统概述。
?《二》、新课解析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这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生态学。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系统
下面我们通过“凯巴森林”的故事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
位于北美的凯巴森林是一个非常典型且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它主要由松树,冷杉和云杉等高大的乔木构成,森林的底层还生长着各式各样的花草,它们不断的从空气及土壤中吸收养分。一百多年前,森林中大约有4000多只黑尾鹿,以树叶及草为食。每年秋天,印第安人捕猎黑尾鹿,用于制作食物和衣服;森林中的美洲狮,狼和郊狼也靠捕鹿充饥。印第安人与各种生物在这片森林中和谐的生活着。
像凯巴森林这样,既有各式各样的生物,又包括每种生物所生活的环境,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那究竟什么是生态系统?看一下我们书上的具体定义。
??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一滴水,一个树洞,大到一片森林,整个海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它包括了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
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
根据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及环境构成不同可以把生态系统划分为几种类型:
1自然生态系统
包括水域生态系统以及陆地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物部分(某一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二是生活环境,既非生物部分,二者缺一不可。
实战演练:
判断下列哪一项属于生态系统:( )
A一条河里所有的鲤鱼
B海南岛所有的树木
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生物
D一根枯死的树木以及上面生活的所有生物
通过这道题我们掌握了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物部分二是生活环境。那么生物部分包括哪几项?非生物部分又包括哪几项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了解生态系统的具体组成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生物类型:动物 植物微生物
生活环境:阳光空气水分土壤适宜的温度等
这些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作用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2页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
2生态系统组成
生物部分:(1)生产者(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
(2)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3)分解者(细菌、真菌):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次利用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等,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总结: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组成。它们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并且通过对凯巴森林里生物及其环境的分析,知道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下面来做几道题检测一下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
(四)思考与练习
1.下列哪组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
A.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B.细菌和蘑菇 C.老鼠和黑尾鹿 D.蚊子和跳蚤 2.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成员,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分解者
3.森林中,鹿的尸体不会影响其他动物的正常生活,是因为这些尸体会被( )
A.树叶覆盖 B.大雪淹埋 C.分解者分解 D.野狗争食
4.有一类细菌,它可以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类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既熟悉(因在八年级上册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设及到这部分的知识点),但又陌生(学的知识点不全面),所以课前先让学生留心身边的环境,以便课堂交流。 教学时充分展示课件,设置问题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环境中不只有我们肉眼可见的植物、动物,还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还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等。但本节课不足之处是,对于教材挖的还不深,有的地方还应解释的更详细一些,如在学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关系时,还应再多举几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班级: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
课题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课时
第1课时
任课人
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 能力目标?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重难点
重点:(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器材
教学
流程
小组学习
教师点拨、点评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预习课本:
1、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 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 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3、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
自然因素: 、 、 、 、 等;
人为因素: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大自然 ,如修建大型工程、大量排放有毒物质、引进或毁灭某些生物物种、大量地施用农药或化肥等。
10


合作探究
?探究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阅读课本P82的活动材料,小组共同讨论分析活动中的三个问题(将讨论结果直接注在课本上)。
探究二:生态系统是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
结合课本P84图23-11,小组共同讨论并尝试解释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探究三:为什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被破坏
1、为什么凯巴森林的稳定性会被破坏?
2、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应以什么态度来对待生态系统?
10


展示交流
第一组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是两项重要的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增加木材产量 B、发展畜牧业 C、改善生态系统 D、开发生态旅游
第二组
2、生态系统平衡状态下,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将会( )。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相对稳定 D、稳定不变
第三组
3、某地区的农林虫害、鼠害非常严重,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虫、鼠的天敌锐减 B、虫、鼠繁殖速度太快 C、未施农药 D、农药施用不及时
第四组
4、1974年我国捕获越冬大黄鱼16.81万吨,幼鱼约占了一半,且连续4年高产,到1993年大黄鱼产量只有0.019万吨。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C、环境污染 D、外来物种的入侵
第五组
5、下列行为中,没有给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是( )。
A、大规模砍伐树木 B、用电网捕获鱼类等水生生物
C、工厂排放出未经处理的污水 D、退耕还林还草行为
第六组
6、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 )
A.温带落叶林 B.温带草原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
第七组
7、据记载,进入21世纪后,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在造成下列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下述原因中,主要是…..( )。
A、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B、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
C、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D、食物不足,饥饿而死
第八组
8、2001年9月,重庆发生罕见蝗灾,急需引进5000条蛇,2万只麻雀,20万只青蛙。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 )。
A、利用生物防治害虫 B、恢复完整的食物链
C、调整食物链,恢复生态平衡 D、以上三项都对
10


强化训练
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 ( )
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
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
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 )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B.自动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
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D.无法确定
3、人类的下列活动,最易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 ( )
A.营造草场防护林 B.大力捕杀鼠类和各种害虫C.大兴草原水利 D.大力捕猎黄鼬、狐等动物
4.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B.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比较低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是高低不同的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 越高
5、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典型实例”的是 ( )
A.矿质元素被绿色植物吸收,其枯枝落叶腐烂后又还给土壤
B.轻度被污染的水体经过生物的吸收分解、物理的沉降、化学的分解而得到净化
C.由于大火而烧毁的森林通过繁殖作用得到恢复更新D.过度开垦草原、毁林造田使气候失调,土地沙漠化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CO2的含量起重要作用B.湿地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种群基因资源
C.生物丰富度越高的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D.系统内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内富集的有毒物质越多,获得的能量越少
7.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500亿元。为治理国土荒漠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的生态原理是 ( )
A.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增加生产者的数量
C.增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D、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8.下列关于生物圈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生物圈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可以抵抗一切干扰B.生物圈持续正常运转的动力是太阳能
C.生物圈多样性是形成复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D.生物圈物质上的自给自足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15


布置预习
布置作业和预习
板书
设计
学习目标:
①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②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③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④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树立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意识。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既熟悉(因在八年级上册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设及到这部分的知识点),但又陌生(学的知识点不全面),所以课前先让学生留心身边的环境,以便课堂交流。 教学时充分展示课件,设置问题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环境中不只有我们肉眼可见的植物、动物,还有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还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等。但本节课不足之处是,对于教材挖的还不深,有的地方还应解释的更详细一些,如在学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关系时,还应再多举几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