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8下生物 23.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8下生物 23.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19 16:2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章第3节第2课时《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能量关系,概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2、以碳循环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3、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利用好各种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对相关课题进行讨论。
二、教学重难点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制作好的生态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有一个人被困在了一个只能提供水源的岛上,他的身边只剩下了一只鸡和一袋米(无法播种)来作为食物,现在他面临一个困难的选择,到底是先吃鸡还是先吃米呢?哪种方式能他活的更久呢?
2、答案究竟是什么呢?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希望你们能有自己的答案。
3、上节课我们学习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功能呢?(写板书23.3生态系统的功能)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回顾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一)我们以草虫蛙蛇鹰这几种生物间的关系为例思考问题,每小组随意抽取一个任务,2分钟时间完成你们组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派代表汇报。
(二)任务如下:
1、正确写出食物链。
2、上述食物链中的鹰如何获得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
3、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何方?
4、植物是怎样获得所需的能量的?
5、能量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6、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这是为什么?
7、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三)解析
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越往食物链的后端,能量越来越少,生物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就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生物体数量与能量的关系。
学生聆听
组长抽取任务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学生黑板前板书
2、通过吃
3、太阳能
4、光合作用
5、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
6、越往食物链的后端能量越来越少
7、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写板书)
让学生明确任务
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及合作能力
三、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一)引入:地球为什么能为生物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物质呢?
因为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
(二)我们以碳循环为例认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看图(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思考下面的问题:讨论2分钟
1、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是怎样进入生物体?
2、生物体的哪些生命活动可以使环境中二氧化碳得到补充?
(三)总结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1、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
2、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往返循环,这些物质生物可以反复利用,周而复始地进行物质循环。
学生思考,回答
写板书:物质循环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动植物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煤石油的燃烧。
学生聆听,理解
写板书:全球性,往返循环,反复利用。
通过识图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四、活动:展示生态瓶
(一)展示每组的生态瓶,回答问题
1、在你们小组所制作的生态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别是什么?
2、你们制作的生态瓶,如果想维持较长时间,应该把它放在什么环境中?
3、为什么在封闭的生态瓶中,生物能存活较长时间?
(二)课后讨论:想让自己的生态瓶维持更久,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1、根据自己组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2、阳光下
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课后小组探讨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的2个功能。
一是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二是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往返循环,反复利用。

学生做笔记
六、
问题探讨
我们再次回到先吃鸡还是先吃米的问题上来。
解析:应该先吃鸡。因为米能提供的能量是固定的,若将米分给鸡吃,人再吃鸡的话,鸡由于自身的生理活动,反而消耗掉很多能量。而将鸡吃掉后,人将直接从米哪里得到全部的能量,维持更久的时间。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解答引入中留下的问题,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七、
板书设计
23.3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能量流动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
二、物质循环
特点:全球性,往返循环,反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