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关注农村环境
课标要求
重要概念: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直接影响;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农村生态质量。
内容标准: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影响;确立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农村变化及农村环境问题;
了解生态农业及发展前景。
能力目标:通过农村环境调查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典型生态农业分析“初步设计家乡农业生态结构”,提高学以致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意识;良好生态环境也是“金山银山”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农药、化肥过度使用。
(2) 生态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难点:生态保护意识确立。
教材处理与思路
1、教材处理:农村是人工干预下的农业生态系统。我校是城乡结合部,原来是农村,具备农村的许多特征。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也存在发展问题,尤其是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农家乐、大棚种植等都与生态农业发展大有关系。
本节结合宁国农村实际,结合家乡的变化,提前三天布置活动《对比家乡昨天与今天》,分组调查,并要求分析家乡环境变化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存在问题办法等,用于上课回答。
重要概念与次位概念:
重要概念:人对生物圈影响,生态农业。
次位概念(事实性知识):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引起污染,设计家乡生态农业。
设计思路:几千年农业生产出现了问题,这对初中生来说明是非常模糊的。通过调查农村环境,通过宁国周边新农村建设,通过宁国正在争创的卫生城市活动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变化,亲身感受到农村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办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通过设计家乡生态农业计划进行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农村现状图片,典型生态农业图片资料,做成PPT课件。
学生准备:分组对农村进行粮食产量、森林覆盖、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野生动物数量调查(观察、走访、查阅资料等方法);分析农村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由课代表朗读鲁迅名著片断《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
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及当前“精准扶贫”“生态农村”政策。
美好文字引起共鸣
结合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农村生态变化
3、农田生态是农业生产场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居地形成了农村,几千年经来我国以农业为主,近几十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化有那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组汇报调查:粮食、森林、动物、农药。
每组推荐一人回答: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及人类活动对农村影响。
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5、农村环境存在主要问题,请举例说明?
6、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农村环境问题:农药、化肥过度使用,除草剂滥用,还有水污染、白色污染等。
(注意课堂生成性,同进注意农业投入与产出成本)
思考、回答
通过活动认识到农村环境有许多问题,但也要结合实际分析经济效益。
发展生态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
7、分析《某生态农业村结构》讲解各部分功能。
8、这个农业系统中分解者在那里?
这个系统是否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
9、如果办一个食品加工厂,应该如何使用下脚料?
10、生态农业优点在那里?有缺点吗?
结合课本:太阳能利用,物质循环利用。缺点:前期投入大等。
(通过教师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听解,并思考分析这个生态系统的优缺点。
回答问题。
了解生态农业的框架,结合生态知识、结合家乡特点为设计“自家的生态农业”打基础。
设计家乡生态农业结构
11、通过图片观察其它生态农业样式。
13、结合实际注意能源利用和物质循环,当然也要注意成本控制。
设计作为提高补充作业,比较好的经修改后作为学校科技节展品,鼓励投稿发表。
设计该活动是为了充分发挥青少年想象力,把知识化为行动
总结
14、关注了农村环境问题,农业现代化只有通过生态农业才得以实现。实现了富裕又持续性发展。
生态环境也是“金山、银山”
15、课堂作业:P99第4题,并鼓励不同观点争论。
听讲并认同。
学生回答并争议。
进一步增强环境及生态农业意识。
板书计划
第2节关注农村环境
生产活动影响环境
化肥、农药、除草剂过度使用;
宁国农村环境的主要问题: 白色污染;
水污染;
生态农业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
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