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17: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一个姑娘,想要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的捧着母亲的心去见自己的情人。可是,路上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母亲的心连忙问:“孩子你摔疼了吗?”这,就是母亲心。天下母亲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点:心是相同的!我们何以为报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作者是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的?
课前小故事
1.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回忆录的写作特点。
2.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理解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学习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学习作者母亲勤劳俭朴、坚忍顽强、识大体、顾大局等优秀品质。
学习目标
文体知识:回忆录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记叙文体裁。回忆录一般是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它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中的一个片断,它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灵活多样,格式不一。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朱德(1886-1976),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的杰出领导人.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第二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华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朱德的母亲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朱德得知母亲去世,万分悲痛,但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他没有时间回家祭拜,便写下此文。文章以无限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朱德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这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2月25日在家乡病逝,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朱母钟太夫人传略》。朱德同志深感母亲的养育之恩,写了本文,并载于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4月10日,延安各界举行公祭。
朱母钟太夫人像及墓地


佃农
diàn
劳碌

私塾
shú
周济

宽厚
kuān hòu
rén cí
仁慈
连夜
lián yè
慰勉
wèi miǎn
不辍
chuò
任劳任怨
rèn yuàn
为富不仁
wéi rén
仪陇
lǒng
豌豆
wān
妯娌
zhóu li
好劳动
hǎo
勉强
qiǎng
庚子
gēng
豪绅
?shēn
衙门

差役
chāi yì
横蛮
hèng mán
东挪西借
?nuó?
和蔼
ǎi
祖籍

和睦

管束
shù
韶关
sháo
迁徙

外甥
shēnɡ
多音字
( )勉强( )倔强( )强大
( )爱好
( )好劳动


qiǎnɡ
jiànɡ
qiánɡ
( )蛮横
( )横七竖八

hènɡ
hénɡ
hào
hǎo
词语解释:
周济: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私塾:
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开办的教学处所,招收幼童进行教育。
任劳任怨:
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
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节衣缩食:
省吃省穿,形容节俭。
不辍劳作:
不停地劳动(耕作)。
支撑门户:
勉强维持家庭。
慰勉:
安慰勉励。
聊叙:
姑且谈谈。聊,姑且。
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提示:文章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分段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
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
追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14—17段):
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以及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寄其哀
述其功
颂其德
精 讲 点 拨
“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特别是她勤劳一生。”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4.交代写作缘由的句子是:
“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5.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结构上:照应标题,总领全文,
引出下文,引出回忆的内容。
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了作者悲痛的感情,
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知识拓展:
不同位置的段落的常见作用小结:
内容上
结构上
开头
①概括具体内容;
②开篇点题。
①总领下文,引出下文
②照应标题;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①概括具体内容;
②表达情感,点明中心
注:考虑
①环境描写;
②情节的作用;
③插叙的作用。
①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
②照应标题和前文。
结尾
①概括具体内容;
②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①总结上文(全文)
②照应标题,前文
③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阅读课文第 2-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精 读 探 究
1、你如何理解母亲溺婴的行为?
是否太残忍?(3段)
被迫溺婴,实属无奈之举,母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与哀伤,惨痛至极。
2、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3、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以及“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课后习题四【1】)
突出母亲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这一句承接上文,用“这样”一词来指代上文中提到的那些繁重的劳动。 “整日”意思是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天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敬重和心疼。
①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②“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
4、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课后习题四【2】)
“有滋味”:
表现母亲做饭技术高
“看也不看”:
表明饭食质量差
对比:体现了母亲善持家务、聪明能干的特点,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5、第7段中“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赞扬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优秀品质;
结构上:总结上文。
6.第9段中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支撑门户”:表明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作者,表明父母力图摆脱贫困和受压迫的命运,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劳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
7、第11段中“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突出母亲勤劳的一生,照应文章的开头。
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劳动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勤劳的美德。
8、第12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两个“知道”:
表明母亲深明大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
9、体会第12段中“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一句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课后习题四【3】)
她永远想念着我:
我永远想念着她:
母亲对献身于革命的儿子的想念和相信
儿子对年迈母亲的牵挂与惦念
母子
情深
直抒胸臆:两个“永远”,语言平实,感情浓烈,写出了母子之间不言而喻的一片深情,这个句子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10.体会第13段中“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一句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课后习题四【4】)
母亲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操持家务和照顾子女上。这句话赞美了母亲的勤劳、坚强。
11、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整日劳碌着”,煮饭、
种田、种菜、喂猪…
勤劳俭朴、聪明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被逼退佃、搬家,
遭遇天灾
坚强刚毅、爱憎分明、
朴素的阶级意识
节衣缩食,
借债供作者读书
支持、慰勉
作者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回家继续劳动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不辍劳作
摆脱贫困和
压迫的愿望
识大体,顾大局
深明大义
勤劳朴实
热爱劳动
勤俭持家
理解、支持革命
勤俭持家
热爱劳动
勤劳的一生
线索:
时间 母亲所做(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个性品质
作者小时候 (记忆时起)
1885~1900
年前后
1905年
1908年
1919年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抗战以后1937
1943年
母亲的往事 母亲的品质
1、养大八个孩子
2、不和任何人吵架
3、希望中国民族解放成功
4、东挪西借培养一个读书人
5、回家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6、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支持革命
性格和蔼
支持我读书
勤俭节约
同情穷人
坚持劳动
连线
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用“母亲是…人”的格式为题说个句子,谈谈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反抗压迫追求光明
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
小 结: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
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
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阅读课文第 14-1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精 读 探 究
阅读第14~1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2.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3.从全文来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⑴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⑵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⑶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抒情和议论。
说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
也与开头呼应,自然引出下文。
阅读课文16-17自然段,思考
1、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由爱母亲升华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升华到赞颂劳动人民,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把报母恩的思想化为尽忠党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的决心,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崇高的思想境界.
2.“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1)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2)“创造了”和“创造着”二者位置能否对调?
不能对调。
“创造了”是说劳动人民过去创造的历史,
说的是过去;
“创造着”是说劳动人民如今仍在继续
创造着中国历史,说的是现在。
二者有时态上的差别,有时间的先后顺序。
全文整合
深入探究
1、 课文分析了作者回忆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琐事,为什么选材尽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作者是怎样将众多的日常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①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
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
②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
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
这正是本文在选材方面的高明之处。
选材特点
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课文小结
拓展延伸培养亲情
总结提升
联系自己的经历,说说母亲做了哪些让你感动、难忘的事情。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达标检测
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名(nì) 禁锢(kù)
周济(jì) 任劳任怨(yuàn)
B.仁慈(rén) 炽热(zhì)
酒肆(sì) 颔首低眉(hàn)
C.私塾shú佃农(diàn)
不逊(xùn)深恶痛疾(è)
D.诘责(jié) 滞留(zhì)
慰勉(miǎn广袤无垠(mào)
D
2.下列句子中红色字体的成语使用
有误的一项是(  )
A.“神舟”九号宇宙飞船是科学家夜以继日、 任劳任怨的工作结晶。
B.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为 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C.为了瘦身,李婷婷节衣缩食,结果上午第一节课就昏倒了。
D.蚕上山后,日夜不辍劳作,最后结成了一个个茧子
C
作业:

1.收集关于母亲的名言、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自选题:
2、亲自实践:感受母爱,回报母爱。
A: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
B:亲手为母亲做一个礼物。
C:为母亲做一次家务,体会母亲的辛劳。
D:为母亲洗一次脚,你想对母亲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