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6
一、基础知识
1.与“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大行不顾细谨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答案】D
【解析】D.与例句均为“回头看,回头”。A.探问,拜访。B.考虑。C.反而,难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遥岑远目 B.赢得仓皇北顾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D.尚能饭否
【答案】C
【解析】A.“目”,名词用作动词,看、望。B.“北”,名词作状语,向北。D.“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答案】C
【解析】C.“雪”比喻浪花,没有使用借代。A.“羽扇纶巾”代指儒者装束,“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B.“金戈铁马”代指戎马生涯。D.“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D.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答案】A
5.对下列句中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赞扬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自比廉颇,表达自己雄心犹在、报国决心不变的情怀。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借元嘉年间刘义隆不做好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典故,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答案】D
【解析】用古事影射现实,告诫南宋朝廷: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6.名句默写。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惜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答案】(1)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2)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4)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二、文本阅读
7.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成下面的问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试从情景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词人在引用典故时用了“休说”“怕应”及“可惜”这样的词语,说说这样用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夕阳残照里,近景是独登高楼的游子,远景为掉队独飞的孤鸟。残阳如血,倦鸟悲鸣,游子思归。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高度凝练。让人不禁联想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势衰微,故土难收,知音寥落。作者将这种种难言之痛以一幅高度凝练的画面呈现于读者面前,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美味的鲈鱼,便弃官回乡。然而词人自己的家乡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休说”一词蕴含着作者故土难归的悲怆心理。三国时期的许汜只知个人私利,为词人不齿。“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像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像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然而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可惜”一词中既含有替自己惋惜的意思,也有替国家惋惜的意思。
8.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面的问题。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本词用了四个典故,请概括地分析这些典故在词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佛狸祠“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反映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典以借古讽今,把典故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起来,抒发了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2)人们在佛狸祠举行祭祀,可以看出时间已经冲淡了民族的耻辱感。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深重忧虑和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三、类文阅读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临江仙
[宋]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沉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轼《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一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
【答案】C
【解析】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答案】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②试图排解退居的生活的无聊,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声声慢·滁州旅
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①
[宋]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④。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⑤,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③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建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④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⑤华胥梦:《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气势。
B.词人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表达自己定能重返故土的信心。
C.道旁巡卒不断,路上车水马龙,一派安定繁荣景象,让词人无法抑制喜悦的心情。
D.这首词豪放雄伟,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表现出作者胸怀天下的情怀。
【答案】B
【解析】“表达自己定能重返故土的信心”错,表达的是自己故土难回的客居之愁。
(2)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①欣慰之情。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②悲痛之情。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中原沦落,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③喜悦(自信)之情。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宋]辛弃疾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浦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①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注】①催科:官府催交的租税。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云烟”二字给人轻淡之感,其实轻淡中包含着词人对往事如烟的感叹。
B.上阕次句将自己比作入秋蒲柳,意思是说自己身体非常孱弱,过早地衰老了。
C.“早趁催科了纳”既照应题中“以家事付之”,同时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
D.结尾两句词人以“乃翁”自称,说自己依然还可以管管竹林、青山、绿水。
(2)词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C
【解析】词中意思是词人嘱咐儿孙及早交纳赋税,家中的收入支出要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安排,与“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无关。
(2)此词上阕写作者晚年的身体状况及闲适的心境,下阕表示自己将不再掌管家事,今后要寄情山水,感受自然。全词反映了作者的退居生活和心境,表面上看是显示自然恬淡、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达观思想和风度,实际在词中激荡着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出力的压抑不平之气。
四、语言运用
12.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做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答案】与岑参同赏“梨花” 与柳永泛舟钱塘(或:与屈子上下求索 与李商隐灵犀一点)
13.“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两首词中均提到了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请你选择其中一位,阐述作者认为他是英雄的理由。
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
【答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英雄,三国时吴国的君主孙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中国的人。他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土开疆,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辛弃疾渴望恢复失地,报效国家,对于像孙权这样的英雄自然崇拜不已。
课件68张PPT。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稼轩雄深雅健,自是本色,俱从南华、冲虚得来。然作词之多,亦无如稼轩者。中调、短令亦间作妩媚语。观其得意处,真有压倒古人之意。
——邹祗谟《远志斋词衷》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都只能热泪横流。
——梁衡《把栏杆拍遍》
作者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秋,词人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12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深感自己的报国之志难酬,他愤然写下了这首词,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背景解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词人在镇江任知府时。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词人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词人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词人的劝告,把他调离了镇江。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感慨自己报国无门,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给韩的一封“谏书”。宋朝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的金国女真人举兵南下,繁华的中原王朝不堪一击。徽钦二帝被俘,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战争破坏了北宋人民平静的日常生活,无数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像潮水一样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知识链接
“南渡”后,登上词坛的是李清照、朱敦儒和叶梦得、李纲、陈与义等南渡词人。这批词人主要生活在12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由于时代的剧变,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他们的前半生,是在徽宗朝畸形的和平环境中度过,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大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虽已初露锋芒,但被当时还健在的前辈词人周邦彦、贺铸等的光芒所遮掩,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靖康之难后,金人的铁蹄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生活和创作倾向。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促使他们自觉接受苏轼的词风,为救亡图存而呐喊呼号,并日益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去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南渡词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kuài kuài guì kuài wèn wēn yùn yùn cén cén jīn chén qiàn jìng jìng jīng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两句是两个典型的细节描写,词人写这两个细节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词人的处境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词人用两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一是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一是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明的是:词人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气却没有地方使用,只好用敲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两个动作把词人欲赴前线杀敌、报效国家却没有人理解的激愤和“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两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域开疆,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两句话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结构图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写景高远寥廓,景中寓情,沉郁悲壮。下片由写景抒情转到言志与悲叹。表达了词人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最后悲愤之情无法抑制,只能做英雄末路之叹。主旨探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这里,对孙、刘的英雄业绩的缅怀与歌颂,正是对朝廷中的主战派的期望,对投降派的讽刺。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还借廉颇自况,抒发自己壮志难酬而老大无为的感慨。
问题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蕴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提示】要抓住时代背景、作者经历,结合诗词重点语句来进行解读。
【答案】①热烈高亢的抗金复国豪情。这是潜藏在全词行文中,并时时向外奔突的一股压抑不住的精神力量。②无人理解、孤独难耐的痛楚。③怀才不遇、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哀伤。
问题2.这两首词运用了很多典故,各有什么用意?请填写下表。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示】运用典故,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增强了作品的意蕴,丰富了作品的内涵。理解典故是把握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三种情形:①化用或引用前人诗句。②引用神话传说。③引用历史故事。【答案】①“尽西风,季鹰归未”,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又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②刘郎在这里泛指像刘备那样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词人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的“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则表达了词人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和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虑。
④刘裕出身贫寒,历经百战开创基业,这和南宋统治者苟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景仰,也暗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之意。
问题3.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提示】重点在于理清词人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以及一生的抗金主张。
【答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 1174年 )秋。当时词人胸怀报国壮志,从北方率众南来已有12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朝廷从来没有给他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感到非常郁闷。这一年的秋天,词人登上了建康城的赏心亭,眺望辽阔的南天、远逝的流水和高耸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阳西沉,听到了声声雁鸣,就更引发出他的无限忧思。词人既不愿退隐江湖,又不肯贪图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杀敌报国,生怕时不待人,就这样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壮志却没人能够理解,这正是词人当时内心最大的悲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 1205年 ),这时词人以六十余岁的高龄出任镇江知府,镇守京口( 镇江 )。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起兵的地方。所以当词人登上北固亭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赞美了古人孙权和刘裕,评论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历史,对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致使自己南归43年来,空怀报国壮志而得不到杀敌陷阵的机会表示极大的愤慨!“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翻翻中国诗词歌赋,字里行间,文人墨客,似乎都与这个“秋”多多少少有些这样那样的缘分。他们常常借这个“秋”诉说一些什么、追忆一些什么、抒发一些什么,从而牵动你我内心深处隐隐若若的一点什么情愫。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请以“秋”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示例)树上的叶子微微泛黄,显示着苍老。一阵风吹来,叶都纷纷扬扬地舞落着,偶尔有几片从肩旁擦过。蹲下身去捡拾一片仔细地端详,那上面的纹路已如老人额上攀爬的皱纹,这即是从初芽到落叶归根的沧海一瞬间吗?人又何尝不是像叶儿呢?
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我觉得秋天就是有一种落寞、凄凉的氛围,但这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怎么可能永远都快乐,生活的丰富多彩在于快乐和悲伤的交错。假如秋天代表悲伤,那么它便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请不要总将她当作天使隐形的双翼,勇敢地扇动它,努力飞越海上风暴浪涛,到达梦想的彼岸。【考点解读】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对接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2)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常用的表现手法: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考查动态】
表达技巧一直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设题热点,对学生而言却是难点。其难就在于一些学生在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上,概念不清,手法不明。高考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的修辞手法,二是从描写与抒情方式角度分析的表现手法。
【解题技巧】
(1)储备知识。要掌握好表达技巧中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个方面的各个知识点,夯实基础,不混淆概念。
(2)把握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为主旨服务的,因此,在分析表达技巧时,必须密切联系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应当结合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和诗词表达的思想内容,重点评析其作用、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这个手法的内容。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真题典例】
(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王昌龄
[唐]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2.(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一世豪杰——辛弃疾
徐 亮
和范仲淹一样,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词“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与同时代的大多数词人风格迥异。下面简述一下他所异为何,所异何在。美文赏析
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再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而这种悲哀更显得触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600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家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赏析: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除了拥有英雄主义气概之外,还表现出了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这种生命,使兵荒马乱中的人心不至下坠,在孟子之后,又有人用自己的一生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我们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1)梁衡《把栏杆拍遍》
(2)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好书(文)推荐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