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5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料峭春风吹酒醒 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D.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答案】A
【解析】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
2.古诗词中,有时为了押韵,或为了强调某一点或为了协调平仄,常存在语序颠倒的情况,下列诗句中,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C.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答案】D
【解析】A.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B.北望中原气如山。C.遥望孤城玉门关。
3.将下面五个句子排列成一段内容连贯的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宋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被调往杭州等处担任地方官。
②《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游赏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时所作。
③元丰二年在湖州太守任上又因作诗讽刺新法,遭到御史弹劾、论罪,被捕入狱。
④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⑤苏轼为官关心政治,但思想比较保守。
A.⑤①③②④ B.②④⑤①③
C.⑤②④①③ D.②④①③⑤
【答案】A
【解析】文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说苏轼关心政治和思想保守,第二个层次说苏轼被贬官之后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个层次是第二个层次的前提条件,应该排列在前面。细分第一个层次,应该先总说,再依次分说关心政治和思想保守。③中的“又”字也能决定③应该在①之后。接下来是第二个层次,④句中的“这首词”决定了其应该排列在最后。
4.下面对两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流人物”是指那些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B.“卷起千堆雪”是比喻句,比喻浪花像雪一样白。
C.“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D.“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消极遁世的人生态度。
【答案】D
【解析】“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的温庭筠到宋的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答案】B
【解析】B.把“苏轼”去掉。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6.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这样描绘周瑜的: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______。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2)雄姿英发 樯橹灰飞烟灰
(3)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文本阅读
7.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面的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上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在全词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词的下片中苏轼为何要加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全词起兴之笔,把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蓄势。“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起过渡作用。总束上片,带起下片,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2)加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但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配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8.阅读《定风波》,完成下面的问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在词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中的“风雨”和“晴”有什么深刻含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做铺垫。
(2)①“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②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面对,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身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三、类文阅读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答案】C
【解析】是借喻,不是借代。
(2)请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浣溪沙①
[宋]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本词是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作。
(1)对于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洛入淮,遥望苍茫无际。词人为官他乡,面临此景,难免悲从中来,痛感前途渺茫。
B.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宋人以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
C.“蓼茸蒿笋”,即寥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饵等,称“春盘”。
D.词的上片写登高望远,残冬腊月,但入眼的已是早春景象;下片转写作者游览时喝茶、野餐及心境。
【答案】A
【解析】“悲从中来,痛感前途渺茫”无中生有。
(2)本词虽作于残冬腊月人生难耐之时,但词人却感受到了人间的清欢之味,请结合词句赏析这一“清欢之味”。
【答案】上片写景,风斜雨细,寒意袭人,本是难耐,但雨丝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清洛入淮,江水苍茫,春潮渐来,写景之中,已饱含畅达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
点绛唇①
[宋]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②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③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秋。词人当时在杭州为官。②庾公楼:相传东晋庾亮在武昌登南楼赏月。杜甫诗亦云:“池要山简马,月静庾公楼。” ③别乘:官名。这里指词人的友人袁毂。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庾公楼外峰千朵”是词人闲倚胡床所见。“朵”字生动地表现出重重叠叠的山峰如花般绽放。
B.上片三、四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明写词人与明月、清风同坐,暗示词人心境的孤独、寂寞。
C.下片一、二句叙写袁毂到来之后的情形:词人从独处世界中走出,与友人一起吟诗唱和。
D.下片后三句,词人戏谑友人:自从添了你,明月清风都与你平分了!足见两人关系亲密。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解析】“暗示词人心境的孤独、寂寞”不恰当。词人的心境应是闲适、恬静的。
(2)表达了词人在公务之余,观赏大自然美景,与明月清风为伴的闲适;对人文荟萃、风景秀美的杭州城的喜爱;对友人到访,一起欣赏美景、相互唱和的喜悦。
四、语言运用
12.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苏轼的诗句,使其成为一个文段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一座山,视角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和观点。比如泰山,你可以说它有地质科学价值——岩层比较古老,太古代的变质岩层是地球最古老的岩石,距今已有25亿~28亿年;可以说它有文化价值——从古到今,留有大量的石刻书法和诗文;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宗教之山,有道教、佛教建筑,有佛经,有道士;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帝王之山,当你站在泰山之巅,看到群山如拱,你就知道历代帝王为何那么喜欢到泰山行封禅大典……所以,你关注的角度不同,对一座山的注解就会不同。
【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3.明人张蜒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请根据下面对豪放的释义阐述,仿写一段话,对婉约做出解释。
豪放是一种浩气凛然、气贯长虹的风度。他粗犷而豁达,奔放而阳刚。他是一种来源山野的刚劲的魂魄,是戈壁滩上粗粝的雄风。他是豪爽沉雄的关西大汉,举手投足皆是千钧力量。
【答案】婉约是一种敛首低眉、欲进还退的姿态。她细腻而委曲,含蓄而阴柔。她是一种来自台榭的纤弱的精魂,是九曲桥头蒙蒙的细雨。她是柔婉清新的江南秀女,顾盼之间均是无限缠绵。
课件62张PPT。第5课 苏轼词两首苏轼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 “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披着蓑衣行走在风雨中,安定从容。面对人生中的逆境,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他不避人生风雨,不惊恐、不退缩,秉持着任其自然、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定风波》这首词中,词人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的形象深入后人之心,他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精神激励我们勇敢前行。他告诉我们: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变幻莫测,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应该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的旷达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作者介绍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关押一百余天,从肉体到精神受尽侮辱和折磨,几近死亡边缘。经多方面竭力营救,最终幸免一死。苏轼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他以罪人的身份到达黄州。谪居黄州之时,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他形容自己当时的处境是“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背景解读
在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苏轼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人生与理想等关系问题,从而达到澄明的境界,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写于此时。
豪放派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代表人物为辛弃疾、苏轼、陆游、张孝祥等。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
知识链接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豪放派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的“横放杰出”“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作对豪放派的评价。
北宋豪放词,主要体现为封建体制下受压抑个体的心灵解放,而南宋的豪放词则将词人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qiào
qiào
qiào
qiǎolèi zhuó shī xù jǐn jǐn jìn jǐn 1.《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答案】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以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词人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几句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答案】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吟啸且徐行”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挑战色彩。这两句展示了词人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干扰,总是以自己的定规行事的生活态度。风雨潇潇,穿林打叶,真有点席卷天地的气势,但词人以“莫听”便将之化为乌有,不但如此,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隐含着对生活厄运的挑战。“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3.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答案】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再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
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炼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内心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结构图表《念奴娇·赤壁怀古》以赤壁壮丽的景色和雄伟的古战场为背景,集中笔力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周瑜的形象,歌颂了他在赤壁之战中的历史功绩,借此抒发自己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向往和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情。
《定风波》通过叙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和天晴后的景色及感受,表现了词人坚持操守的倔强个性、超然旷达的处世态度和忧乐两忘的开阔胸襟。全词借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显示出苏轼豪放清旷的词风。主旨探微问题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请将二者的风格加以比较。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提示】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婉约派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答案】①壮美 ②寒蝉、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③指挥若定,谈笑却敌 ④缠绵 ⑤壮志难酬之恨 ⑥豪放
问题2.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两句词?这两句词抒发的情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对应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本题一定要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以及在词中流露出的主要感情倾向来分析概括。
【答案】“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说明词人的情绪已相当低落, 他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有徒有壮志而功业未成的感伤,也有经过官场沉浮之后的豁达,还有贬谪异地不知前途何处的迷茫。这些情绪从表面上看是消极的,但实际上这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问题3.《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提示】本词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词人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其豪放主要体现在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构造方面。
【答案】①描绘壮丽之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比喻手法的运用,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的描写,给我们呈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它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势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②刻画豪迈之人。上阕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阕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了一个指挥若定、从容娴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抒发壮志豪情。“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自己虽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不如就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
总之,苏轼被贬黄州固然是不幸之事,但也恰恰是黄州成就了苏轼,成就了苏轼的豪放,那是不幸之后的豪放,是凝重的豪放,是警醒世人的豪放!《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词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衬托出周瑜在词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地势,是词人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词人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词人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技法镜鉴【即时小练】
请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物。(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座山雕坐在正中的一把粗糙的大椅子上,上面垫着一张虎皮。他那光秃秃的大脑袋像个大球胆一样,反射着像啤酒瓶子一样的亮光。一个尖尖的鹰嘴鼻子,鼻尖快要触到上嘴唇。下嘴巴蓄着一撮四寸多长的山羊胡子,穿一身宽宽大大的貂皮袄。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副大条山,条山上画着一只老鹰,振翘着双翅,单腿独立,爪下抓着那块峰顶的巨石,野凶凶地俯视着山下。(《林海雪原》)【考点解读】
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有两个:一是鉴赏古诗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对接高考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是对自己的折射,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同一性的一面。
【考查动态】
高考近几年较少单独设题对“形象”进行考查,但是它渗透到诗歌鉴赏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语言还是表达技巧抑或思想内容、观点态度,都要以形象的鉴赏为基础。可以说,理解了诗歌中的形象就等于获得了鉴赏整首诗的钥匙。
【解题技巧】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且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创作风格是接近的,这也为学生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了解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学生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学生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但通过精当的描写,同样可以刻画出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感知形象,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第二步,分析形象特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第三步,体会形象中寄寓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真题典例】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寻诗两绝句
[宋]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出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美文赏析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就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阕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赏析:“灾难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人生漫漫,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生活在磨难与困苦之中,但是困难挫折总是如影随形,唯有像苏东坡这样坦荡、大气、超然、乐观,才能把苦难当作成功的垫脚石,一步一步攀爬到历史的顶峰,最终名垂青史。也许,正是由于磨难的不期而至,才增加了东坡的人生阅历,丰富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而把他的心灵推向了更高的境界。(1)林语堂《苏东坡传》
(2)苏东坡《东坡乐府》好书(文)推荐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