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4 《柳永词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4 《柳永词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23:36:58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4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竟无语凝噎 凝噎:因为悲伤而喉咙梗塞得说不出话来。
B.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C.东南形胜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D.羌管弄晴  弄:吹奏
【答案】B
【解析】经年:年复一年。
2.对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练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答案】C
【解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为细节描写。
3.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答案】C
【解析】C.为直接抒情,其他三项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融情于景。
4.下列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作“填词”或“依声”。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陈亮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答案】D
【解析】陈亮属于豪放派,柳永属于婉约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柳永自从步入词坛以后,北宋词坛创作面貌为之一新,出现了新的格律和更丰富的创作内容,词坛有了第一位专业词人。
B.柳永没有想到,姑苏的天空竟这般的蓝,蓝得仿佛只要一伸手,手指就会被染成蓝色。
C.由于柳永善于汲取民间养料,使用俚俗语言入词,从而摆脱了五代词中那种传统腔调的束缚,使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D.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语音和谐优美,读来朗朗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答案】B
【解析】A.中途易辙,应把“自从”放在句首。C.主语残缺,删除“由于”。D.“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
6.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自古繁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三秋桂子,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1)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2)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3)十里荷花
(4)多情自古伤离别
二、文本阅读
7.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
雨 霖 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词中有何作用?
【答案】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于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2)历来词评家赞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请说说其妙处。
【答案】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
8.阅读《望海潮》,回答下面的问题。
望 海 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本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写景上有鲜明的层次,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
【答案】先写大背景,写出杭州全景;再写都市的繁荣景象,最后写钱塘江景色,层次分明。
(2)南宋陈振孙用“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来评这首词,请结合下阕谈谈本词是如何形容承平气象的?
【答案】不仅体现在自然景物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活动上。水光潋滟的湖上飘扬着优美的笛声和悠远的歌声,词人从桂子、荷花写到钓叟、莲娃,有静有动,使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气,荡漾着快乐,充满了和谐,充满一片承平气象。
三、类文阅读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宋]叶梦得①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离职,归居吴兴卞山时。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答案】B
【解析】“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知音的孤独之感。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一词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无人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留客住
[宋]柳永
偶登眺。凭小阑、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
旅情悄。远信沉沉,离魂杳杳。对景伤怀,度日无言谁表。惆怅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老。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从词人登楼远眺写起,描写了艳丽明媚的季节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丽明快的基调。
B.“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云雾散去、远山重重,南海浩瀚无垠的壮阔画面。
C.上阕最后结句“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中的数声鸟鸣引出下阕开头的“旅情悄”,引出了作者心中的无限情思。
D.这首词延续了柳永一贯的婉约词风,注重铺叙手法的运用;下阕“沉沉”“杳杳”“盈盈”“隐隐”等叠词的应用,使词作韵律悠长、情感真挚动人。
(2)这首词与《雨霖铃》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A
【解析】“奠定了全词清丽明快的基调”错误。
(2)相同点:都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友人离去之后自己无人诉说的忧伤。不同点:《雨霖铃》全词主要是表现离别的伤感,而这首词中,“旅情悄。远信沉沉,离魂杳杳”“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等主要是写羁旅途中对友人的思念,“看看春又老”表现出漂泊之久或时光流逝之悲。
四、语言运用
11.把“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表现的江南美景,通过联想和想象用散文笔触写出来。(不超过70字)微课:扩展语句
【答案】湖边的九月桂花竞相绽放,馥郁芬芳,遍地飘香,让人心旷神怡;湖中荷花映日,绿伞摇曳,绵延十里,令人遐想万千,恍若进入清幽别致、风景如画的仙境。
12.人们在分析艺术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浓情厚谊,又是抒情。所写之景是实,所抒之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还比如:
【答案】(示例)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
课件64张PPT。第4课 柳永词两首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是是非非,沉沉浮浮,在泱泱的、漫漫的人生路上,今天,明天,太多无法成就和完满。可是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卧薪尝胆,有人怨天尤人,有人百折不挠。柳永应该也是属于百折不挠的,在49岁,毅然再次进举,终于进士及第,得偿所愿。但他终究摆脱不了潦倒的宿命。
也许在所谓的功名上,仕途上,他是失意的,但他成了一个纯粹的词人,以个人的方式感受现实生活,抒发社会思潮下的情绪,让历史永远地收藏了他,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他,他最终还是成功了。
——《邂逅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用内心的悲伤书写着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离别,是诗词吟诵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多少名句,因悲秋而吟,由离别而生。但比之柳永此词,却难免黯然失色。悲秋、寒夜,冷雨、残月,离泪、伤情。一曲《雨霖铃》,绘尽秋之凄凉,情景交融,凄婉至深;离愁别绪,催人泪下;一曲《雨霖铃》,诉尽惜别之苦,情真意切,淋漓尽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雨霖铃〉之离愁》作者介绍《望海潮》: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课文有注释说可能是写来送给当时钱塘的长官孙何的。此前有宋杨浞在其《古今词话》中又有些细节的记述,说孙何门槛很高,一般人不易谒见。柳永想见,而无从入手,于是作了此词,让歌伎唱给孙何听,因此打动了孙何,终于得以谒见。但对这些文献的记载,现在有人质疑。背景解读
其理由之一是柳永的生年与“孙何帅钱塘”不相符。当时柳永还是14岁的孩子,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才华创作此词,也还不懂得什么是政治干谒。也有人认为“孙何”当作“孙沔”也,孙沔当钱塘长官的时间与柳永的生平比较相符。但不论哪一种解释,从本词的实际内容看,送给杭州的地方长官都是大家比较认同的。
《雨霖铃》: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与她们之间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的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宋 词
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词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知识链接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派别分:婉约派(包括花间派),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张孝祥等。sǒu sōu sōu sōu qǐ yǐ jī yī jī jī jī jī xiāo xiāo xiào xiāo 1.《望海潮》这首词是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词人身临目睹杭州自然风景的秀美、壮丽和市井的繁荣、奢华后,充满了新鲜感和惊喜、艳羡之情,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山川、城市的特点,加以详细、具体的描绘。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但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这就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2.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请你分析一下这两句有着怎样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将西湖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每逢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就描绘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3.《雨霖铃》这首词的上、下两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答案】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黏”。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黏”。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 ),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皆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词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结构图表《望海潮》用慢词的形式和铺叙的手法,通过对都市繁华和西湖美景的描绘,表现了太平安定的都市生活景象,突出反映了当时社会太平、国家富庶、经济繁荣的承平气象。
《雨霖铃》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这首词抒发了词人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主旨探微问题1.《望海潮》一词中,“形胜”“繁华”四字在词的上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珠玑”“罗绮”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展现了杭州哪方面的特点?谈谈上片“绕”“怒”的艺术表现力。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
【提示】鉴赏诗歌炼字题的答题步骤:释字、入句、达情。明确该字在诗词中的含义、所在句子描述的景象、运用的表达技巧、达到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就是从诗歌炼字的角度设题,来赏析诗词的艺术表现力,解题时要扣住这些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诗句中的作用来解答。
【答案】“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之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
作者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进行描写,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了出来,以小见大。
“绕”字形容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字写出了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问题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形象之意象、意境。
【提示】诗歌的意义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分析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词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解答本题须抓住词句中的意象,即“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来分析词人在意象中所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及其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
【答案】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有特别动人的表达效果。
①它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②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词人的心头,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问题3.《雨霖铃》的上片和下片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对应考点】鉴赏诗歌形象之意象、意境。
【提示】解答本题须抓住词句中的意象,上片“寒蝉”“骤雨”“兰舟”等实景,下片“杨柳”“风”“残月”等虚景,它们分别营造了什么氛围。
【答案】《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孤寂。《望海潮》工于铺叙,安排巧妙,运用了铺排的手法。铺排,铺陈排比的合称。它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技巧(既是词法,也是文法)。铺排式是指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上从数个点上进行发散;形式上则以铺排手法结构文章。“铺排式”最突出的优点是语言优美、情感浓郁。
技法镜鉴【即时小练】
请你运用铺排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一种情思。(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阻碍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考点解读】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对接高考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
【考查动态】
诗歌鉴赏从语言入手,其中,鉴赏炼字尤为重要,炼字的本质在于炼意。高考中常要求从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化,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和注意虚词的运用对情感的强化等角度进行鉴赏。
【解题技巧】
(1)炼动词。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2)炼形容词。炼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文章就会大为减色。
答炼字题有永恒的两大原则:一是字不离句。任何一个汉字都无所谓好坏优劣,但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就显示出高下来。所以,所谓某字用得好,是说某字在某句中作用发挥得好。二是联旨分析。赏析某个字的妙处,必须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来分析。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真题典例】
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内宴奉诏作
[宋]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卜算子
[宋]张元幹①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①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案】“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词人凄凉和沉重的心情。“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词人内心的迷惘。
武夷归来话柳永
陈志泽
柳永的词艺术成就极高,据说少年时代就在家乡有“一支笔”的美誉。后来,他为歌伎乐工写歌词,其广泛传唱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程度。柳永的家乡在福建崇安县(即现在的武夷山市),作为福建人,多年来我总想前往寻访一番。盛夏里到武夷山,便直奔不远的上梅乡茶景村而去。
美文赏析茶景村的鹅子峰苍翠、俊美。这里就是柳永的故里。远眺鹅子峰,我们霎时感受到这里山水的灵气。柳永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遗址之上,现在建起的一座神庙和柳永毫不相干。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疑惑,村民把柳永故居残存的地基指给我们看。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柳氏故居前方原竖有石碑,现在还能找到断裂了的一块,可惜字迹看不清了,岁月把石头磨平了。那些记载的文字早已消融在霜晨雨夕里了。
我们冒着骄阳继续在茶景村、在山巅、在村道、在水旁找着柳永当年的踪迹。这个风水极佳的村落,到处是一片碧绿青翠。近旁是武夷山水,地脉紧紧相连。这里活脱脱是一处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柳永就在这里汲取家乡的乳水长大,柳永的才华就在这里孕育。在这块土地灵气的熏陶下,柳永的脚步渐渐变得矫健、变得潇洒、变得风流,直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就因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他削落进士之榜。填词去就填词去,他倒痛痛快快地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浪迹在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专力作词。50多岁时,他改了一个名字考中进士,但仍因作词得罪了皇帝,被弃之不用。柳永一生遭受许多困厄,74岁时死在异乡。但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歌伎们发自心灵的热爱,这是很可以欣慰的。北宋词坛大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情种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孤独、迷茫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断地寻找美、享受美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这是天涯沦落人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
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壤。
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有删改)
赏析:柳永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是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形象。柳永驰名北宋词坛,是家乡山水的滋润、故土灵气的熏陶造就了他,是对文学创作的酷爱成就了他,仕途的挫折使他更加专力填词,而与下层市民的亲近与情谊,使他尽情展现艺术创作之美。
(1)梁衡《读柳永》
(2)柳永《乐章集》
好书(文)推荐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