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2 《雷 雨》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2 《雷 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23:38:04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2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面对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众多遗址,如果仅仅依靠历史记录或偶然发现来寻找是不够的。即使发现了一些遗址,也大多    ,难以从整体上和空间上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  )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航空航天的发展则为空间遥感提供了基础。随着数据获取越来越便捷,多源影像被综合应用于考古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的物体,还能穿透至地下进行深层次的探测。
  我国遥感考古技术应用较晚,开始主要服务于重大工程建设。比如,20世纪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考古工作人员利用航空照片对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进行分析。2006年,我国启动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工作,但这项工作并非    。困难之一是目前运河的不少踪迹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了,只留下保存在地下的遗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证明大运河的存在、走向?这时,遥感技术便可以    。科学家根据遥感数据,    地制定了大运河遗址的生态保护措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还能穿透至地下进行深层次的探测。
B.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还能扩展到地下深层次空间。
C.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还能扩展至地下目标进行深层次的探测。
D.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遥感的结合,使得探测不仅仅局限于地面上,还能穿透至地下深层次空间目标。
【答案】B 
【解析】A.“探测目标……还能穿透至地下进行深层次的探测”搭配不当。C.“探测……还能扩展至地下目标进行深层次的探测”结构混乱。D.“探测……还能穿透至地下深层次空间目标”搭配不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之所以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B.之所以如此,国内外科学家过去数十年中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C.正因为如此,国内外科学家过去数十年中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D.正因为如此,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
【答案】D 
【解析】上文说的是“国内外科学家纷纷应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工作”的原因,故用“正因为如此”,排除A、B项;下句将时间状语提前并用逗号隔开,为与下文句式保持一致,故选D项。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支离破碎 轻而易举 大显身手 有的放矢
B.分崩离析 驾轻就熟 小试牛刀 有条不紊
C.分崩离析 轻而易举 大显身手 有条不紊
D.支离破碎 驾轻就熟 小试牛刀 有的放矢
【答案】A 
【解析】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驾轻就熟:驾轻车,就熟路,比喻承担熟悉、轻松的事务。大显身手:充分暴露自己的本领。小试牛刀: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①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②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③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④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⑤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⑥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4.①处表现了周朴园的什么心理?②处表现了周朴园的什么性格?
【答案】①处表现了周朴园的恐慌心理。②处表现了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性格。
5.如何理解周朴园“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问话?
【答案】①周朴园料定鲁侍萍此次是来者不善,她肯定要有所图,所以才这样发问。②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侍萍此来的背后一定有人出谋划策。这表现了周朴园奸诈多疑的性格。
6.“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答案】你的到来对我的名誉、地位、家庭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7.有人说“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鲁侍萍一味相信命运的思想局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答案】同意,鲁侍萍在苦难中挣扎,悲叹自己命运的乖蹇,她相信命运,但也表现出对世道不公的愤懑。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儒 雅
刘建超
沙先生手里拿着一把长两尺的绸面扇子,扇子一面是《朱子家训》,另一面是《增广贤文》,小楷行书,如他本人一般飘逸清静。扇子一年四季都在沙先生手中把玩着,即便是数九寒冬,沙先生与人谈话时,也要偶尔摊开扇面,摇上一摇。
沙先生有个好脾气。夏天,雨水来得急,轰隆隆一串雷,劈头盖脸地就是一场雨。沙先生雨雾中依旧是不紧不慢在石板路上往家里走,只是把手中的扇子藏进袖筒。
有人吆喝:“沙先生,快跑几步吧!”
沙先生说:“跑什么,都在下嘛。有人做过实验,说在雨中跑的人,身上所淋的雨水要比走的人多百分之二十呢。”
夫人才不管什么百分之几十呢,唠叨着去洗衣服、择菜、做饭。夫人把浆面条端到沙先生的面前:“吃吧。”沙先生两眼放光,接过碗坐在门口的石凳上,先慢慢地把面搅一搅,深深地吸一口气,浆香扑鼻直浸肺腑,然后轻轻地嘬一口 ,细嚼慢咽,满口馨香,心旷神怡。
沙先生有滋有味地呼噜着浆面条,忽然一盆污水劈头盖脸从天而降,把沙先生刚换的衣服弄湿了,喝了半碗的浆面条也被浇了,污水溢出了碗沿。
二楼的窗户探出一张结实的脸:“哎呀,沙先生,对不起对不起啊!我以为下面没人呢。”
沙先生住的是个两层小楼,灰砖青瓦。楼上租给了个叫雷子的小伙子。沙先生认识雷子还颇有些意思。端午节刚过,沙先生摇着扇子在一家新开张的门店前看楹联。个头不高、长得敦敦实实的雷子走到跟前:“请问附近哪儿有厕所?”沙先生看着雷子脸上焦急的神态,说:“莫着急,我带你去。”沙先生慢步走着,雷子火急火燎在他身边转着。走到个街口,沙先生把手中的扇子一收,往前一指,这里——雷子急匆匆就跑了过去。
沙先生摊开扇子轻轻摇摇头,安静地等在原地。
雷子又急火火地返回来了,说:“里面没有厕所啊!”
沙先生扇子又一收:“这里以前是有个公厕的,竟也改建成门店了。”
雷子那个火啊,直着脖子想发怒。沙先生又指着另一侧说:“这里是我的住处,到家里方便吧。老街最难找的就是公厕。寸土寸金,谁舍得啊!”
沙先生知道雷子是来老街找住处的,自己的二楼正好闲着,就租给了雷子。雷子在一家快递公司打工。雷子给一个女孩送快递时,与女孩擦出了火花,俩人好得如胶似漆。雷子经常把女孩带到住处玩。有时半夜,楼上吵吵闹闹,沙夫人被搅得睡不着,就让沙先生去提醒提醒雷子。沙先生吁口气,说:“让年轻人乐吧,莫扰。”
雷子擦着湿漉漉的头发,跑下楼,给沙先生赔不是。沙先生摆摆手:“罢了罢了,只是可惜这碗美味的浆面条了。”
一日,沙先生去西城看朋友,见许多人围在一个高层建筑下看热闹。说是一个小青年被女友甩了,想不开,要寻短见,警察都来了,怎么也劝不下。沙先生用扇子遮挡着往上看了一眼,这一看不得了,那个站在楼沿上的人竟然是雷子。
沙先生把扇子一收,朝雷子大声骂道:“雷子,你这个孬种混蛋,你还是个男人吗?为一个负情的女人你至于吗?混蛋,要死你就跳,你别脸朝下,否则摔得你没脸没皮,家里人都不敢看。要摔你就摔死啊,别摔个半死瘫痪,一辈子吃喝拉撒都在床上。雷子,你个混蛋,你要是个男人就下来跟我回家!”
沙先生说完背着手就走,走得依然是不紧不慢,手中的扇子一摇一摇如同展翅的大蝴蝶。
众人正惊诧着呢,却见雷子一步一步地退下去了,抹着眼泪垂着头跟在沙先生的屁股后面。
后来有人问雷子:“怎么就被沙先生给骂下来了?”
雷子说:“沙先生那么儒雅的人都被我气得骂人了,那肯定是我做错了。”
老街就又有一个民谚:沙先生发怒——肯定你错了。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沙先生的行为,沙夫人并不能理解,所以她虽然给淋雨回家的沙先生做了浆面条却不停抱怨他,对他将房子租给雷子也表示了不满。
B.沙先生吃浆面条的一段文字,作者描写得十分细腻,比如“慢慢地把面搅一搅”“深深地吸”“轻轻地嘬”,突出了沙先生对浆面条的喜爱。
C.在雷子着急找厕所的时候,沙先生给他指的地方已经不是厕所了,雷子内心很愤怒,其实沙先生根本不知道那里已经改建成门店了。
D.小说中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插叙的部分介绍了雷子和沙先生的渊源,以雷子的“急”衬托出了沙先生的儒雅,也为后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答案】A
【解析】沙夫人只是因为雷子和女朋友打扰自己休息,让沙先生去提醒雷子,并不能说“对他将房子租给雷子也表示了不满”。
9.小说题目为“儒雅”,结合全文来看,沙先生的儒雅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平时的言行优雅。常随身带着扇子,走路不紧不慢,吃东西细嚼慢咽,说话慢条斯理。②内心豁达乐观。雷子与女朋友打扰了沙夫人休息,雷子泼了沙先生一身污水,他都没有生气。(通过对沙先生言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儒雅应表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10.有人认为,沙先生大骂雷子的情节破坏了其“儒雅”的形象。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不认同。①从沙先生大骂雷子的行为来看,似乎与他的特点不符,但当时情况紧急,大骂雷子只是沙先生为救雷子所使的计谋,这一情节正体现了沙先生的冷静。②从沙先生大骂雷子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告诫雷子要有男人的担当,是在教会雷子为人处世之道,这体现了沙先生儒雅的特点。③沙先生骂完雷子后仍不紧不慢地走了,依然表现出儒雅的特点。(如果答“认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语言运用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疑问,③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答案】①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②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 ③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12.根据下面的内容,以单句的形式给“悲剧”下定义。
①悲剧是主要的戏剧种类之一,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
②悲剧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
③古代的悲剧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
④当时悲剧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史诗。
【答案】悲剧是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史诗,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特点,后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的一种主要的戏剧类型。
课件60张PPT。第2课 雷 雨曹禺的出现,把我们的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值得夸耀的地位。他所登上的艺术之峰的高度,就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戏剧所能登上的高度。在20世纪的中国,曹禺是少有的一位具有世界性与人类性的剧作家,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尽管写的是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困境,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性格,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具有时空的超越性,并不妨碍它们同时表现出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想。中国现代戏剧艺术仍然是以曹禺为标志的,倘若没有了曹禺,中国现代戏剧将顿失光彩。
——丁涛《让曹禺从历史的重雾中向我们走来》我是一个不能冷静的人,谈自己的作品恐怕也不会例外。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融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如在粼粼的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蛙鸣那样的欣悦。我会呼出这些小生命交付我的灵感,给予我的兴奋,而不会如心理学者立在一旁,静观小儿的举止,也不能如实验室的生物学家,运用理智的刀来肢解分析青蛙的生命。这些事应该交与批评《雷雨》的人们。他们知道怎样解剖论断:哪样就契合了戏剧的原则,哪样就是背谬的。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没有批评的冷静头脑,诚实也不容许我使用诡巧的言辞,狡黠地袒护自己的作品。
——曹禺《雷雨·序》 作者介绍《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此剧写于1933年。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壮大,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背景解读
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曹禺把他对时代的敏锐感受结晶为深刻的作品,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综合的舞台艺术——戏剧
(1)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课文所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其要素主要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知识链接
(3)特征:①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②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③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hùn hún qiē
qiècì
sìjìn
jìngshì
zhìchuǎn
zhuìdì
dìxī
cìmí
mǐsī
sī4.近义辨析【答案】意气 义气 工夫 功夫5.重点词语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意味。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谛听:仔细地听。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汗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流下。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接近死亡。
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了,形容悲伤到极点。1.填写下表,并分析一下其中最本质的矛盾冲突是什么,以及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①资本家与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冷酷、虚伪、自私与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 ②母与子的矛盾
最本质的冲突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和与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
悲剧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对立,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2.戏剧往往包含舞台说明,试分析下列舞台说明的作用。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使其产生一种压抑感 ②暗示了侍萍的身份,表现了她内心的矛盾痛苦
3.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体会人物语言的内涵的丰富性。
【答案】①鲁侍萍听到周朴园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地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不大规矩”,表现了她内心的痛苦和对周朴园的怨怒 ②周朴园认为鲁侍萍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敲诈他,因此他急于用钱把鲁侍萍打发走,以保证从此周、鲁两家再不会发生什么联系。他的话暴露了他已习惯以现实功利思想考虑问题。侍萍的反问,既有因为人格受到侮辱的愤怒,又有对周朴园的失望和蔑视 ③表现了周朴园极度吃惊、恼怒的心情;连续出现上升语调,又表明他的吃惊、恼怒中带上了几分惶惑,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的感受 ④侍萍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还抱有幻想,但当她看到周朴园对鲁大海的态度,特别是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她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表现了她感情上受的刺激。第二句利用同音词语硬生生把话头转过来,表现了侍萍受到刺激后,想要揭开母子关系、兄弟关系,却马上又意识到不能这样做的心理过程,让人深刻感受到她痛苦、复杂的心情结构图表《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进行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可以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和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以及一场大的社会变革的即将到来。主旨探微问题1.本文为什么以“雷雨”为标题?
【对应考点】分析标题的作用。
【提示】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交代时间、地点、环境,概括主要内容,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标题在结构上的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第三,思考标题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主旨,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第四,思考标题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答案】①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
②“雷雨”作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沉闷压抑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问题2.如何理解文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
【对应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
【提示】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其次分析戏剧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性的语句;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答案】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年轻时,他对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多年来以怀念者自居,但当他知道眼前的鲁妈就是侍萍时表现出自私与虚伪的嘴脸。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深刻地揭露了他的残忍与奸诈。他使用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另一方面买通工人代表,分化瓦解工人队伍,并开除了坚持罢工的工人代表鲁大海,集残忍与狡猾于一身。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备受欺辱和压迫,但又始终保持了自己刚毅、顽强的性格。她尝尽了人间的辛酸,三十多年的悲惨遭遇、痛苦经历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对残酷的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周朴园企图用钱打发她的行为的蔑视,则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问题3.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评价那是周朴园虚伪的表现,也有人说那是周朴园真实情感的流露。该如何评价周朴园的这一份情感呢?
【对应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提示】解答本题,必须以戏剧的整体倾向(特别是关键内容)为探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既要遵循课文内容,又要凸显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形成自己的观点。①要从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作品。②要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的独特理解。③要多向思维,敢于质疑。
【答案】(观点一)周朴园爱着鲁侍萍。周朴园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情感方面,他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年轻时与鲁侍萍相爱,是真情的流露,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善良、热情、追求个性解放的阔少爷,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为了追逐本阶级的利益,他只能忍痛割爱。这一点,可以从他后来一直保留旧家具、旧衬衣、旧照片等方面看出来。
(观点二)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虚伪的。周朴园是一个自私、贪婪、冷酷、无情的人,他保留旧有的东西仅仅是给别人看的,只是时间久了,连他自己也相信罢了。一旦鲁侍萍表明身份,他的本性马上显现,想用金钱买断情感等事实足以证明他并不爱鲁侍萍。
(观点三)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复杂的。从与侍萍相认的过程,可以看出他内心世界的矛盾。相认前,从他诸多习惯中可以看出周朴园的潜意识里,他的确没有忘掉侍萍。可是在侍萍表明自己的身份后,却又表现得那么冷酷、残忍、自私。本能要求他认侍萍,但理智又否定了这一决定。因为他一旦认了侍萍,他个人的地位、名誉、家长制的权威就要失去。这是专制的封建意识在头脑中作怪。周朴园的性格如夏雨般变幻莫测、反复无常。年轻时的追求、向往与年老时的孤苦、寂寞,真情与虚伪,热情与冷酷都集中在他身上,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借用形象的事物含蓄而形象地表达某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就成功地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以“雷雨”象征着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着对自由的渴求,同时还象征着在重重黑暗中即将来临的一场大变革,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技法镜鉴【即时小练】
请你以“小草”为话题,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文段,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你见过被压在石块下的小草吗?它们为了生长,不管上面的石块多么沉重,也不管石块之间的缝隙多么狭窄,总是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探出头来,挺出地面,张扬自己的一片新绿。每当这时,你是否会被小草那顽强的精神所感动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啊,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像小草这样顽强的生命在用自己的努力吐出自己的芬芳,感动千千万万的人们呢?我们歌颂顽强的小草,我们更歌颂那许许多多像小草一样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人们!【考点解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一考点要求学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见解并发表看法,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面对这种类型的考题,要凸显个性化体验,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见解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普遍性,能给读者以启发。对接高考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查动态】
纵观历年高考阅读题,其题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选择性:试题通常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看法,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答,并说明理由。答题时须对文本进行深刻的思考,根据文本中的有关信息阐述自己理解的过程,提出有个性的见解,得出独立的判断。
(2)开放性:观点大多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思维的空间比较广阔。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一般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水平高低之分。也就是说,这类题切入点比较多,答案多种多样,见仁见智。能否自圆其说,是判断答案质量的主要标准。
(3)联系性:一个题目有时包括几个有关联的问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它一般由两个维度构成:或依文本向内发展,看学生是否具备透过文章把握深远主旨的能力;或依学生的阅读视界向外发展,看学生能否用自己的思维观照文本,借文本生发出自己的见解。
【解题技巧】
(1)尊重文本,紧扣文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特别是关键内容)为探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次,还要融入文本情境,进而获得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的认识。此外,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
(2)深“入”慎“出”,紧扣题目要求。解答题目时,不仅需要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学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运用阅读所得和平素的知识积累,冷静而准确地答好探究性阅读题。
(3)经纬纵横结合,寻求探究角度。经:从文章本身入手,将文章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等)、结构布局、表现手法等各方面横向铺开。纬:从题干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真题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曹禺执教剧校
曹禺来到南京几天了,这正是1936年的初秋季节,他正忙着整理行李,接待新的朋友。他作为国立南京戏剧学校的教授,应聘到这里来教书。虽然,很疲惫,但心情却有另一番新的滋味。美文赏析他在事业上是一个从来不敷衍的人,他的热情不但贯注在创作上,同样,也渗透在教学里。他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剧目也经过精心挑选。他从不做抽象的说教,而是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把同学带入戏剧情境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剧本上的一句台词、一个停顿,他都能讲出它内在的底蕴。他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这就把学生迷住了。每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都是美不胜收。
指导学生排戏,他基本上是运用他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说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他首先发动学生讨论剧本,从主题、人物到台词,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务求理解透彻。具体排练时,又指导得十分细致。每句台词,为什么这样写,它的含意是什么,该怎么念,又该怎样动作,几乎等于他把每个角色都演一遍。学生们说:“万老师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他
写的剧本处处体现出他的艺术匠心,写得那么细致,连动作都写出来了。他指导学生排戏,也是这样,独具一格,犹如中国的工笔画。”他的教学和他的日常生活风度迥然不同,他为人比较谨慎,沉默寡言,但又很马虎、不拘小节,不会料理生活,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很随便的,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但是,在排演场上,却挺较真,连一个动作都不准错。一旦进入创作领域,他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曹禺来南京不久,便同马彦祥、戴涯等一起组织起“中国戏剧学会”。他们“为适应新兴演剧艺术职业化的要求”,组织了这个学会,强调通过演剧来研究话剧艺术。他们第一次便筹备了《雷雨》的演出,由曹禺扮演周朴园,马彦祥扮演鲁贵,戴涯扮演周萍,郑艳梅扮演繁漪,李虹扮演四凤。这是曹禺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这次演出之中。当《雷雨》在南京世界大戏院公演时,一下子便打响了,可以说轰动了南京城。(1)曹禺《日出》
(2)曹禺《原野》好书(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