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1 《窦娥冤》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1 《窦娥冤》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9 23:38:44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一、基础知识
(201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    ,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    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    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    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答案】D
【解析】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私人化:指个人化。根据后文“甚至被社会遗忘”可知,第一处应选“边缘化”。获得:指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焕发:光彩四射,振作。“焕发生机”是比较固定的搭配,第二处应选“焕发”。约束: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制约:指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文中重在强调弹琴可以使自己有所节制,第三处应选“约束”。放松身心:指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得到放松。修身养性:指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由“琴者,禁也”可知古人认为琴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答案】D
【解析】括号内的语句与后面的语句“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长句,结合后文可知,这个长句谈的是“很多人”与“我”对“古琴音量小”这一事实的看法,因此括号内的语句应表达“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小是一个缺点”的意思;且为对应括号后句子的指示代词“这”,括号内的陈述对象应是“古琴音量小”。B.说的是“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将“古琴音量小”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来表述,与后文衔接不当,排除。A、C两项的陈述对象分别是“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与后文的“这”不照应,排除。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答案】C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正因为……所以它是……的乐器”与“正是……使得它成为……的乐器”句式杂糅,排除A;二是搭配不当,“使得它是……乐器”应改为“使得它成为……乐器”,排除B。D.成分残缺,“因为”的使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
4.我国的古典戏曲与古典诗歌一样,往往借典故表达思想感情,鉴赏戏曲剧本,就必须注意分析其中的典故。对《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紧承第一桩誓愿而用。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B.“六月飞霜”“东海孝妇”两个典故都是说人间奇冤感天动地,配合窦娥的第二、三两桩誓愿而用,说明窦娥蒙受了冲天冤情,同时驳斥了监斩官的话。
C.前两个典故写人间怨恨,后两个典故写天地震怒;前两个当时应验,后两个后来应验。四个典故,内容层层递进,意义由轻而重。
D.四个典故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而且表现了窦娥的性格。同时紧紧扣住了“感天动地窦娥冤”这个题目的意思。
【答案】C
【解析】C.“当时应验”与“后来应验”本无“轻”“重”之分,这些典故都和“冤”有关,借此表现人物冤情及性格。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5.这几支曲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运用了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这种想象与夸张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窦娥的形象更突出,主题更加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6.“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答案】反映了窦娥坚信自己的冤屈定会得到昭雪,表现了她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7.剧情中,窦娥的三桩誓愿全都应验,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①说明了窦娥蒙受了千古奇冤。②体现了劳动人民对黑暗统治的憎恨和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诅咒。③使剧作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8.“煞”是元曲中结尾的曲牌,可是作者为何要分为【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答案】连用三个“煞”结尾,意在说明积压在窦娥胸中的怒火犹如地下岩浆,再也无法控制,喷薄而出。也说明关汉卿意尚未了,他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窦娥的冤屈、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憎恨。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原 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  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 诬:欺骗
D.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贼:杀害
【答案】D
【解析】贼:摧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B.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C.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D.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
【答案】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答案】B
【解析】作者认为选拔人才、转移风气是君臣上下的当务之急,但采用的是递降式,君略臣详,“有国家者”只要“存吾说”就可以了;至于执行成效,或扩大影响层面,则非“一命以上”全体动员不可,即强调臣下的动员和配合。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2)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
【参考译文】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
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绝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
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使之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四、语言运用
13.在那黑暗的、不公平的社会中,窦娥死去了。她的“悲”穿越时空,她的“冤”感天动地。现在有人为她写了一副挽联的上联,请你补写出下联。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14.某校文学社举办课文中“最美女性形象”评选活动,请向组委会写一段关于窦娥的推荐词。
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②语言准确、鲜明。③不超过35字。
推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月飞雪草木含悲只为冤情撼天地,素练染红山河变色全因孝女震古今。
课件61张PPT。第1课 窦娥冤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赏析:《一枝花·不伏老》是一首带有自述心志性质的著名套曲,气韵深沉,语势狂放,在清澈见底的情感波流中极能见出作者独特的个性,因而历来为人传颂,被视为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之作。作者介绍故事发生在元代,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代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劳动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背景解读元 杂 剧
元杂剧是全末元初出现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知识链接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杂剧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等)三部分组成。piāo piǎo qīn qìng piē piě dī tí dí

díshàn
shàn
shànchóu
chóu
chóuqiān
yǎnxuān
xuāncuān cuān luán
luánxī
qīkān kān 4.近义辨析【答案】怨气 冤气 姻缘 因缘
7.重点词语
盗跖颜渊: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人用“碧血”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碧血”与“丹心”连举,用以称颂为国死难者。
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相传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啼,直到吐血。
六月飞霜:相传战国时,燕惠王听信诬告将邹衍( 战国时齐人,阴阳家 )下狱,此时正值炎夏,邹衍仰天大哭,天竟然下起霜来。后来就用“六月飞霜”指冤狱。
东海孝妇冤:出自《汉书·于定国传》,记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于府,于公认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展现了窦娥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在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在押赴刑场一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
而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愈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愈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如此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做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2.填写下表,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
【答案】①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②六月飞雪 ③希望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 ④亢旱三年 ⑤不仅为了证明冤屈,更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她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抗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三桩奇愿也是作者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刷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3.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答案】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如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审判面前,她才逐步觉醒,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现实。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被视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结构图表《窦娥冤》通过当时劳苦大众中一个普通青年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冤屈,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愤怒地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们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主旨探微问题1.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提示】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找出文中关于她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的文段,然后进行深入分析,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而把握住窦娥的思想和性格。
【答案】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形象。
①善良的窦娥:窦娥虽然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亲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好品质:她珍惜与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十分孝顺;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不仅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用生命为代价,含冤招承了药死张驴儿父亲之罪,而且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还想到不能让婆婆看到自己的样子,以免婆婆伤心难过。
②坚贞的窦娥: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她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人贤惠;她反抗没有爱情的婚姻,她不依从婆婆,而且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儿父亲是不守“贞心”,是不知羞的行为;她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更是深恶痛绝,表现得无比坚贞。
③反抗的窦娥: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逼婚,就是在张驴儿将“药死公公”之罪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而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沉着地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与其抗争到底;即使她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双手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但她仍满腔怒火和怨气地骂地“不分好歹”,骂天“错勘贤愚”,并且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霜、楚州大旱三年的三桩“表明清白”的誓愿,来反抗人间的不公与黑暗。
问题2.窦娥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是谁之过错?初步探究其社会意义。
【对应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提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主观的东西,它寓于文章之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含蓄,或直露,或集中,或分散,这就要求从文章中筛选,并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本题主要从造成窦娥冤屈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归纳,如张驴儿父子、楚州太守桃杌、庸医赛卢医、其父窦天章,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层面。
【答案】张驴儿父子是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楚州太守桃杌是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庸医赛卢医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其父窦天章也是窦娥悲剧的间接责任者。
社会意义: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②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③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对人身心的摧残。
问题3.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反映了什么?
【对应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提示】戏剧往往通过强烈的矛盾冲突来反映社会现象或现实,解答此类问题时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创作意图。
【答案】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官府,洗清自己的冤屈,却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最后心甘情愿承担死罪。
这些矛盾冲突充分反映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本文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借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显灵的超现实情节,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发挥想象,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个关于天气变化的片段。( 300字左右 )
【答案】(示例)“六月天,猴子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的,我看这么好的天气,什么雨具都没带,就背着书包出门去上学了。走到半路,天边飘来了几朵黑云,一转眼的工夫,黑云越涌越多,越涌越快,遮住了太阳,遮住了蓝天,顿时,天阴沉沉的,像有个锅底倒扣下来一般。
起风了,风越刮越大,小树被吹得弯下了腰,人们赶紧跑回家,走到半路的学生也拼命向学校奔去。突然,天边一闪,轰隆一声,一个响雷炸开天地,接着,黄豆般的雨点稀里哗啦地落下来,在地面上留下铜钱一样大小的水印。紧接着,绵密的雨从远处横扫过来,那声音好像千军万马一般。我躲避不及,被淋得湿漉漉的,像一只落汤鸡,好狼狈!【考点解读】
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对接高考文言文断句
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
【考查动态】
从2014年开始,新课标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都出现了文言断句的题目,其他省份也多有涉及,在今后几年的高考中,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断句进行考查应呈稳定态势。
【解题技巧】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2)找虚词,定句读。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则经常出现在句中。
(3)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可根据这两个特点帮助断句。
(4)抓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断句处。
【真题典例】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参考译文:
王慎中写文章,最初也畅谈秦汉文章,认为在汉赋之后,(天下的文章)就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了。不久,王慎中领悟出了欧阳修和曾巩的作文的妙处,于是他就把自己以前的作品都烧掉了,一心一意去学习模仿(欧阳修和曾巩的作文),他从曾巩处学的东西尤其多。唐顺之起初不认可他的这种看法,时间久了,唐顺之的观点就发生了变化,也就跟着王慎中一样(模仿欧阳修和曾巩写作了)。美文赏析综观关汉卿的作品,以女性为主角的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又主要是下层妇女。他写女性,并不在闺阁,也不仅局限于一己之儿女私情,他把她们放到社会这个大场景中,让她们在其中受煎熬,显才干。他不仅写出她们的可爱与美丽,他还写她们的可敬可佩,写她们的豪杰之气、压倒须眉的豪爽与仗义。他笔下的女人,其气质做派,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学中的样子。他没有把她们仅仅作为爱情、婚姻与家庭的描写对象,更不把她们作为弱者。他终究不是言情剧的写手,他是个真正的作家。
赏析: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本文作者也对关汉卿进行了热情的赞颂。文章节选部分从关汉卿的剧作出发,深刻剖析了在当时污浊的社会环境下其深刻的个性意识和反抗精神,称赞了关汉卿不同于传统士大夫的血性豪情,语言豪迈,善用对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铁骨铮铮而仁爱厚道的英雄作家形象。(1)王实甫《西厢记》
(2)白朴《墙头马上》
(3)马致远《汉宫秋》
(4)郑光祖《倩女离魂》好书(文)推荐